失控的慾望

題圖記:人生絢爛如花——可那是一個幻覺嗎?

1.

從某種角度看,《浮士德》是一部關於「靈魂出典,慾望失控」的思辨論文。

這樣一種思辨的論述形式,雖然未必是最佳的形式,但無疑是最有生命力的形式。

所以,歌德首先被視為思想家,然後才是作家,以及哲學家。

2.

跟大多數哲學思辨的命運一樣,歌德的努力也可以說是「有所得,不成功」的——所以有人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浮士德》在哲學思辨確有其偉大非凡的意義,但最終同樣是歸於無奈的惆悵,沒有結論,不夠徹底。所以,在某種觀點看來,這樣的「思辨」是「不成功」的。

換句話說,我們讚賞浮士德的探索精神,但卻不能完全認同他臨終前給出的結論。至少,有很多人不完全贊同「事業是唯一(正確的)追求」這樣的結論——當然,這不一定就是歌德的最終結論。

3.

我們可以說,結論並不重要,過程很重要。這句話在很多方面都適用,尤其是在關於「人生」「這個過程」方面,得到極高的贊同度。

但跟浮士德一樣,我們可能度過了一個自認為還不錯的過程,臨到終了時,我們卻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度過了真正「正確的」一生。

也正是因為這種懷疑,才有了梅菲斯特與上帝的打賭,以及跟浮士德的契約。

4.

為什麼魔鬼首先要和上帝簽署契約?

我想這其中的潛台詞是:上帝是所有「靈魂」的真正主人。

按照現有的描述,上帝在造人時是沒有把所有問題都想清楚的,所以,最初的人是很懵懂純真的,在人類的純真年代,並不懂得什麼真善美之屬,每天光知道吃喝玩樂,沒有憂愁,直到受到蛇的誘惑,吃了伊甸園的蘋果,才有了辨識真善美等等的意識,才有了羞恥感——實際上是萌生了慾望。

所以,每一個靈魂都有兩個認知方面的掌管:慾望和理智。至於精神、意志等等方面,都與此有關。

5.

理智的職責是滿足慾望又約束慾望。而慾望從來都不甘心受制於理智。所以,人類精神世界始終充滿矛盾鬥爭。這讓每一個靈魂不能安然寧靜適意滿足地度過一生。

是的,我們說到了「一生」。既然靈魂歸上帝所有,那麼每個靈魂並不具有「一生」這樣的概念,但上帝靈活機變地給每個靈魂設計了一個軀殼,這個軀殼有相應的使用壽命,所以,便有了「一生」這樣的靈魂活動「分期」概念。

在「一生」這樣的「期間」內,跟每一個「靈魂」的「長期」這樣無限期持續經營相比,很多問題都有了支的區別。

比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問題,也就是「前世」、「今生」與「來世」的問題,即使沒有什麼確切的思考成果,但我們仍然會有很多不同的結論。比如,如果有前世來生,我們今生就有了意義,如果沒有,我們今生的意義何在?

6.

浮士德博士在起人生的暮年,就對這一個問題產生了困惑,以致於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這樣的痛苦,人人都要經歷,或遲或早而已。

我們並不是要否定曾經的經歷和追求,而是不確定我們是否追求了正確的、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這樣的懷疑比單純的求不得或已失去更致命,更容易嚴重地打擊到我們的精神。

歌德藉助浮士德博士進行反思的結論是,我們在長長的一生中,差不多彷彿把靈魂典當給了魔鬼,所以整個人被慾望控制,去追求時間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東西,而那些差不多就是我們常說的「俗世的幸福」。但因為慾望失控,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已得到」和「正擁有」的一切,只要生命之火不息,追求的腳步就不會暫歇。但越是追求的多,追求得緊,慾望的不滿足感就會越強烈——而且遲早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去追求了自己都認為「並不是真正正確和值得追求的東西」,所以,困惑和痛苦在所難免。

7.

歌德給出了「解藥」,那就是事業。

按照梅菲斯特的安排,浮士德藉助返老還童藥水,回到年輕時代,去重新探尋人生意義。但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人間悲劇之後,在他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可以令人精神愉悅的追求,甚至包括所謂的關於「真善美」的追求,都不過是過眼雲煙,而且是痛苦的根源,是人生悲劇的因由。而只有對於人類崇高事業的追求,才是唯一正確的。

但這是一個死循環。

人類共同的崇高事業,那是什麼,可以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樣的成果或改變?除了真善美之外,我們還有更崇高的追求嗎?……

8.

我不敢說這是真正正確的一種觀點或者認知,但歌德的結論雖然偉大但並不完美,同樣無法說服所有人。

回過頭來說:人類有所謂的「純真年代」嗎?

慾望對於我們個體和群體到底意味著什麼?

沒有慾望的人類個體和群體,還有存在的可能和意義嗎?

最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慾望,靈魂所借住的我們這個「軀殼」將無法延續存活,靈魂也就失去了寄存之所。一個個失去了寄託的靈魂四處遊盪的世界,是我們無法想像、不可思議的。

……

也許,只是失控的慾望才可怕,彷彿把靈魂典當給了魔鬼。

但人類能否理智地掌控自己的慾望呢?換言之,若遵從慾望的追求,究竟追求哪些東西,追求多少,追求到什麼程度,這是我們始終無法解決好的問題。

上帝是有信心的,我們有這個信心嗎?

9.

但即使被上帝充滿信心的浮士德博士靈魂,也不堪理智和慾望交鋒的折磨,幾乎要選擇自殺來求的解脫。

對於平凡如我們的每個人,能不能做得比這更好呢?

我們是要把靈魂抵押給魔鬼享受時間虛幻的「美好時光」,最終走下「地獄」,還是高度理智地堅守著靈魂的「純真」,以便在今世來生的臨界點,回到上帝的身邊,或者能恰如其分地管控好慾望,並高度技巧化地作出了爭取的選擇,包括追求的質、量以及所有各方面的度,從而可以既不拒絕魔鬼的邀約,又能安全地走向天堂的入口。

這實在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要做這樣的選擇,更不確定如何去作出「正確」的選擇。

更要緊的是,我們都無法確定,我們的「靈魂」到底屬於自己,還是歸於上帝。

(20171227)


推薦閱讀:

鬼在你身邊(16)誰在撿衣服
淺談通靈之弊與偶像崇拜問題
通靈日記--看見真相的男孩(摘錄11/30 12/11 12/14)

TAG:浮士德書籍 | 慾望 | 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