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性與核心競爭力 -這是篇無厘頭的記錄
「他做的那些事,給別人修表、做沙發、從北京捎東西、抓豬,是可替代性最強的。過度消耗自己去做這些瑣碎小事,讓人忽略了他的價值。」
-來自某《芳華》相關文章
曾經我把一張紙條貼在顯示器正上方的黑色邊框上,雪白的紙條上用粗號寫字筆寫著-核心競爭力。就像雙面膠會失效一樣,今天我拿出便利貼再次貼上這幾個字的字條時,心情沉重。那是對失去的時間的默哀。很多做過的事和要做的事以及迷茫的不知方向的出口,彷彿都隱藏在這幾個字中,讓我不斷想起做過的很多諸如「修表、做沙發、從北京捎東西、抓豬」等無意義可替代性強的事,-------那些無助於發展個人核心競爭力的事情。這些動作在無意中正削弱著自己在整個生態鏈中的價值。
不可替代性似乎一直是一個很熱的話題。我找不到高談闊論,也不是刻意尋找案例作為文章的論據,我只是想起了我身旁的一個朋友。我們談論的話題交集時常包括AI,每次當我談到AI已經在雙十一為淘寶商品推廣製作了海量海報,許多知名報社的實時性強的文章已經實現了AI書寫,對方都倒吸一次涼氣,查看自己的職業是不是也有「被取代性」,他稱之為「核心競爭力」。他也提到過,一個之前並不起眼的小科技公司,製作出了自己構造數據平台的AI,這種AI可以自己計算並將一些伺服器串在一起,簡單來說,就是目前很多火熱的打著「大數據」標籤的25w左右薪金的職位,很有可能被AI取代,屆時,這些人失去了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變成了可以由機器替代的工種。
他稱之為,那時,他們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
然而,AI是一件幾年之後才會發展成熟的事情。感覺說了很多,很不接地氣。
說起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我想到了「為什麼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這麼聽話,且跳不出來」的問題。上至領導,下至兵丁。國家的這個隊伍充滿了可替代性。沒有發生過一個官員因為自己離開了,導致一個單位、一個城市停止了發展,會有新的官員來替代他,繼續做事。沒有一個兵丁,能抗住上級的調令,因為他的職位,別人一樣可以做,當上層利益涌動時,他只能做「被替代者」。我曾經仔細思考過一個問題:政府機關中有沒有體現核心競爭力的職位,有沒有不可替代性的部門。我從我狹小的視野中,看到的都是重複性的勞動和可替代性強的工作。很遺憾,我沒在這個問題上找到回答。
不過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詮釋了核心競爭力的力量。嗯,暫且只是把他當做一個個例吧。事件背景可參考《清華教授把"抗霾"科研成果轉化賺錢,卻被控貪污》這個文章。「付林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技術科學系教授、博導。他掌握著一項對節能減排意義重大的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大幅提高發電廠廢熱的回收量,將其轉變為北方供暖的熱能,從而減少煤的消耗。」然而因為一些經費上的違規原因,現在該人失去了自由。但是引起的卻是研究所、清華官方、地方政府要員的一致呼聲:不希望他在牢獄中繼續消耗時間,需要他繼續為研究所、為清華、為各個未完成的城市節能計劃創造價值。可能只是因為只有他擁有這一項技術吧。他是那個KEY PERSON,其他人不能取代他,他有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或許感嘆自己已經永遠的遠離了清華北大之類的名詞,不過我們依舊可以反思,我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也能被機器、被他人,輕易取代。那麼別人在你離開時,不會懷念你,只會漠視。
關於可替代性,我還聯想到了很久之前的一次「失望」的感觸。這種失望是自己價值觀被打破後的失望。一直以外,我都堅信自己需要一種「垂直深度」的發展模式:就是在某一個狹窄的領域,盡量做到最深的層次。這個世界要的不是全才,而是在某個領域,具有深入研究,無法被別人取代的人才。這個世界不缺少「百度百科」,也不缺少「十萬個為什麼」,每次我看到電視上一些孩童聚在一起,流利的回答那些淺顯而範圍廣大的知識時,我都無法形容自己複雜的心情。也許這些知識是能帶給人們娛樂性的,不過這類知識無法創造價值。
「前高盛投行朱英楠在TED演講《如何更好地社交》中講到,大學時,自己也認為人脈很重要,甚至為此回北京,結交不同的大佬。…… 他逐漸意識到:關鍵是尋找自己稀缺度高的市場,而不是忙著收集牛人的名片。」
這也是文首提到的那篇「芳華」相關評述文章的一段。我喜歡把原文摘錄在這裡,以做簡記和提示。
按照常理講,一篇文章講了一堆例子之後,要得出個「big idea」,一個新鮮的觀點了。
但是這篇文章不按常理啊~可能我只是為了記錄一些東西吧。畢竟這是篇無厘頭的記錄。
推薦閱讀:
※會玩,破解「苦盡甘來」困局的鑰匙
※覺得女生越來越難追?因為你缺乏核心競爭力!
※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TAG: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