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技術標籤
不管是在社會、高校還是媒體,一個普遍的觀點是:攝影是一門技術。人們偏向於將技術視作攝影的本質,而不願意賦予它更多的屬性,這一強加於攝影的刻板印象所創設的社會、學術、制度環境,都對攝影的發展構成障礙,而其形成路徑,也有著清晰的邏輯。
其一,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攝影對器材的依賴程度可謂極高,器材是攝影師的創作工具,對器材的複雜操控,也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才能習得。而繪畫、舞蹈、演唱、雕塑、文學等藝術門類對於器材的依賴程度很低甚至是完全沒有。
其二,作為傳播媒介的攝影,雖然與網路傳播、電視傳播、印刷傳播同樣依賴現代科技,但與後三者相比,攝影活動與攝影器材的親密關係,是直接呈現在「他者」眼前的。而網路技術、電視製作技術和印刷技術均處於「後台」狀態,受眾所接觸的,只是這些技術創造出來的節目、網頁、報刊等傳播產品。
其三,他者所定義的「技術」,也被用於指稱「技藝」,即「創作技巧」,這是藝術界的一種獨特現象,很少有人把筆觸、唱功、修辭、舞技稱作技術,「技術」一詞再次被強行安置到攝影頭上並成為一種誤讀,仍然是「操控相機」這一創作形式所造成的。
其四,超越一般的技術、技藝,而致力於攝影圖像的傳播、攝影文化的建構以及視覺素養的培養,目前尚未成為中國攝影界的普遍訴求,社會、制度曾經強加給攝影的工具屬性,逐漸沉澱為攝影界的內在品性,人文與理論的建樹也有諸多不足,這更加重了外界對於攝影的「技術誤讀」。
儘管如此,附著在攝影身上的技術色彩,仍然需要我們客觀地審視、分析和應對。不論是作為藝術門類還是傳播媒介,攝影終究都從現代科技中受益良多,並天然地內建著對科技的依賴。新聞攝影的產生,並非以攝影術的誕生為起點,因為新聞業相較於攝影業的滯後,二者的不同步狀態成為歷史的必然。當小型照相機取代了笨重的暗箱,高感光度的成卷膠片取代了傳統的濕版和干版,加之新興的新聞業對圖像傳播的迫切需求,以及現代圖像印刷技術的發明,新聞攝影才可能應運而生。凡此種種,都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技術對於攝影的影響,但攝影界的當務之急,是撇除那種近乎成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崇拜。
本文摘自湯天明:《側目而視——攝影的人文觀察》,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獲取海量攝影資源,歡迎訪問微信公眾號:攝影和生活和愛
推薦閱讀:
※索尼用戶拍風光應該怎麼選器材? | 年度專題【風光篇】(一)
※膠片相機和單反相機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海島旅行,如何拍出讓男神魂不守舍的大片?
※用這8款創意修圖App,沒有單反也能拍大片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