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與人物的精神氣質

新聞攝影中的抓拍和擺拍,不是簡單的攝影技法問題,它們隱含著攝影師對於「真實」的不同判斷。有些攝影師(包括一些攝影理論家)認為擺拍並不影響真實,儘管我不認可這種論斷,但我承認這並未超出學術探討的範疇,因為這一類的擺拍捍衛者沒有隱匿照片的擺拍屬性。

有一些情況比較糟糕。比如,明明是擺拍的,但非要作出一副抓拍的范來。所有偽裝成抓拍的擺拍都是造假行為,目前我還想不出能有什麼例外。

視覺時代的照片太多了,專業攝影人必須追求創新。有一類照片很常見:用擺拍的手法組合人物與場景,用場景來展示人物的生存狀態。比如,請生活窘迫的人把全部家當搬出來,然後站到這些家當之中……或者是請打工仔、清潔工、大學生、擺地攤的等等,在大白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捧著,拍照。這些都是擺拍,作者沒有隱瞞這一點,因此不存在造假的問題。但這種照片的模式化比較顯著,操作起來十分便利,其表現力如何,也許有待討論。

抓與擺的邊界非常脆弱且易於跨越。

小狗,湯天明攝

某個下午,一位同學帶了他的小狗來上外拍課。小狗是這位同學在南京郊外的垃圾填埋場拍照時碰上的,可憐的小傢伙跟了他兩公里,同學心一軟,帶回宿舍,取名「餃子」,改變了它的狗生。當小狗窩在主人懷抱中的時候,我很想請同學摸一下餃子的頭,但話到嘴邊,又咽回去了,下圖中的摸狗動作,是十幾秒鐘之後抓拍到的。

小狗,湯天明攝

今天的重點是抓拍。在過去的兩個月間,我抓拍了很多照片。在之前的一些文章里,我已經從價值角度對抓拍進行了很多判斷,現在有了實踐的積累,終於可以從業務角度說幾句了。

街頭槍決,亞當斯攝

抓拍,是深入新聞現場,充分利用現場光線、環境等,不擺布、不干涉被攝對象,讓被攝對象處在一種自然的狀態中去快速抓取自然的精彩瞬間。抓拍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現場感和生動性,這不可能用擺拍的手法實現。其二,抓拍所產生的瞬間魅力,也是動態的視頻所不具備的。「新聞攝影的力量在於給人們提供了一塊無比安靜的棲息之地。在這個以加速度發展的社會裡,每一個新聞攝影瞬間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瞬間,這裡,你可以慢下來,這裡,你可以嘗試去理解這個世界。」(任悅.新聞攝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作為唯一的一種能夠以高度清晰的靜止、凝固的形象來定格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新聞攝影能夠高度集中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有時間、有條件也有興趣對畫面中的形象進行細緻的觀察和分析,換句話說,「瞬間形象對事物運動過程的分離,實際上可以起到一種強調的作用」(徐忠民.新聞攝影學(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79)。美聯社的哈爾·布爾在評論《槍斃越共》時也認為:「你可以看到槍,可以看到子彈穿過頭的時候那個男人的表情,可以看到左邊那個士兵對於發生的事情完全沒有反應過來。靜態的照片讓你得以有時間去充分思忖事件中的各個因素。」(任悅.新聞攝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

交談,薩洛蒙攝

抓拍自其產生之初,就表達著新聞攝影界的攝影理念,薩洛蒙提出的「小相機+現有光+不干涉對象」拍攝原則,是對於抓拍的最早闡釋。這意味著以薩洛蒙為代表的一群新聞攝影人,已經從觀念層面認識到了抓拍對於真實性和形象價值的重要意義。當然,抓拍的出現,也是以相機的小型化、感光材料感光性能的提高為技術前提的。

抓拍是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是攝影記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蔣齊生指出,從本世紀30年代以來,抓拍以成為真正的新聞攝影記者、攝影工作者的根本特徵和基本技巧,沒有抓拍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圖片,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新聞攝影記者。

1886年8月31日,納達爾對法國科學院院長、百歲老人謝弗勒爾進行「攝影訪問」時,讓他的兒子保羅在謝弗勒爾談話時拍照,取得了成功。提倡抓拍的老攝影家蔣鐸將這一方法定義為納達爾法,李江樹所拍攝的名作《畫家石魯》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跳過去,布勒松攝

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布勒松,是國際攝影界公認的當代抓拍大師。布勒松首先提出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中「抓取決定性瞬間」的論點,並在近50年的攝影生涯中始終遵循著自己倡導的「不干涉、不擺布、不加工、不矯飾」的拍攝方法,他創作時以保持拍攝時的真實效果為目標,印放照片從不剪裁或作暗房加工,這種創作方法,使布勒松成為「攝影史上的一道門」的決定性因素。

工作中的我。如果光線環境不夠理想,而鏡頭的口徑又無法滿足抓拍的需求,閃光燈將成為無奈的選擇

抓拍在新聞攝影中的優越性,主要是其所帶來的畫面的真實感所決定的。新聞攝影記者採用抓拍的方法,能夠使事實、形象和氣氛達到完美的統一,這種真實不僅能夠凸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要求,也能夠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畫面表現力。

教授 湯天明攝。手勢與表情,是我在抓拍時的重點捕捉對象

作為新聞攝影的主要拍攝方法,抓拍是一種對讀者的尊重。報紙的讀者欣賞新聞圖片的主要目的和閱讀文字報道一樣,都是為了獲得活生生的新聞信息,抓拍則能夠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消除了那些虛假的、造作的因素。

留學生,湯天明攝。貨幣中的頭像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設想出一幅具有視覺趣味的畫面,剩下的工作是等待時機、按下快門。在抓拍過程中,被攝者不會讓精彩的瞬間停留很久,攝影師必須在短暫的幾秒、幾十分之一秒甚至幾百分之一秒內,完成觀察-構思-捕捉這一全過程。

攝影記者以抓拍作為主要的拍攝方法時,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一是拍攝的難度加大了,攝影記者必須使自己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緊緊地追隨事件的發展,並運用緊繃著的視神經去搜尋那些值得拍攝的形象;二是許多抓拍的照片在畫面上有著一定的缺陷,諸如光線不足、動體發虛以及畫面中包含著一些雜物等,但這並不影響作品主題的呈現和對新聞事件的真實表現。

青年律師,湯天明攝

在各種類型的抓拍中,偷拍是一種特殊的抓拍手法,它又叫隱蔽攝影,即在被攝對象沒有發現的情況下實施拍攝活動,這種拍攝方法,一般都能抓取到最真實、生動的形象,完全規避了鏡頭對被攝對象的干擾。

我距離這位律師不到一米,他非常專註,完全沒有注意到我的拍攝。湯天明攝

長焦鏡頭是偷拍的利器,但它也有一些缺點,例如景深較短、必須使用高感光度的膠捲、高速快門或使用三腳架、不能拍攝大場面的場景等。而廣角鏡頭擇迴避了這些缺陷,較大的景深和視野,都方便了盲拍。1920年,美國女兇犯羅斯·斯奈德被電刑,受《紐約每日新聞》僱傭的馬斯·霍華德將微型照相機綁在腳踝上帶進電刑室,把照相機的快門線纏繞在腿上並伸進口袋,只要拉起褲腿便可以拍照,羅斯·斯奈德被電擊的瞬間也得以成為歷史。不過,從倫理的角度判斷,對死刑的拍攝,究竟是對受刑者尊嚴的踐踏還是對一個公共話題的視覺關注,還是值得繼續探索、研究的。

宴會上的輕鬆一刻,湯天明攝

不僅是對死刑的拍攝,在一般的社會新聞、娛樂新聞領域,偷拍的倫理也是值得思考的議題。既然攝影師是在隱蔽的狀態下拍攝的,這種偷拍行為就是被攝對象所完全沒有察覺的,更不可能得到他們的同意。判斷偷拍行為是否合法、合理,有兩個關鍵的指標,其一是被攝對象所處的空間究竟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如果是在較為隱蔽的私人空間,攝影師的偷拍行為就剝奪了被攝者對於隱私的「合理期待」,其二是拍攝者的偷拍行為究竟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公共利益,一般來說,對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尊重,是可以對抗對於偷拍的「非法」、「非道德」指控的。

有客戶說我拍的照片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樣,原因很簡單:抓拍。抓拍是我的風格,唯有抓拍,才能展示被攝者的精神氣質與性格特點。


推薦閱讀:

背影故事(六):孩子們的練習場
著名紀實攝影師居然在孟加拉要求當地人擺拍?
敘利亞之行——阿勒頗

TAG:攝影 | 新聞攝影 | 紀實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