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IC不行,AI怎麼玩?

現在AI(人工智慧)甚囂塵上,似乎我們主宰了AI,就能主宰未來的世界。事實真是如此嗎?回答是,NO!

—— 題記

1.

眾所周知,在工業時代,鋼鐵是整個工業的基石,我們所熟知的上世紀全民「大鍊鋼鐵」,就是基於對工業發展的準確判斷,因為鋼鐵主宰了工業時代。那麼,在信息化時代,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接棒」鋼鐵的是什麼呢?勿用置疑,肯定是集成電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晶元。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為IC)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晶元。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集成電路發明者為傑克?基爾比(基於鍺Ge的集成電路)和羅伯特?諾伊思(基於硅Si的集成電路)。當今我們所說的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指的是就基於硅的集成電路(晶元)產業。

我們生活中的幾乎全部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電視、洗衣機、冰箱、攝像機、微波爐,我們出行的汽車、高鐵、飛機,我們生病到醫院檢查用的各種醫療設備,甚至各種智能兒童玩具,都離不開它。關乎國防安全的艦船、衛星、戰鬥機、各類信息化軍事裝備,更是對它不可或缺。未來,它在無人駕駛、智能機器人、工程勘察、精準農業、航海導航、可穿戴設備等方面更會大顯身手。

因此,IC是信息技術的基礎,可以認為是信息時代的「糧食和原材料」,是AI時代絕對的主宰。有人甚至認為,一個國家的IC技術發展水平代表了其現代科技發展的水平,一個國家的IC行業的發達程度決定了其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

2.

談起IC,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塊小小的晶元。但是要生產出來,真的很難!

首先,IC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流程十分複雜。

要經過製取工業硅、製取電子硅、製取晶圓、光刻、蝕刻、離子注入、金屬沉積、金屬層、互連、晶圓測試與切割、核心封裝、等級測試等步驟;其次,在生產和封測中需要光刻機、刻蝕機、減薄機、劃片機、裝片機、引線鍵合機、倒裝機等製造設備的輔助。一塊小小的晶元,囊括自動化裝備、製造裝備、精密儀器、微細加工等40多個工程技術門類。

其次,集成電路產業素有「吞金」行業之稱,稍微不慎,巨額投資就會「打了水漂」。集成電路產業有個特點叫「贏者通吃」。集成電路強國有足夠的錢、技術和人力,可以不斷投放新產品並控制產品價格。後來者的產品進入市場時,其產品價格已經被大幅度降低。沒有足夠的盈利,後來者就得不到足夠的資金以支撐下一代研發,走進「死胡同」。

第三,歐美日等「先行者」早就在集成電路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布滿了密集的「專利網」。後來者即使有錢、有技術、有人才,也會隨時掉入這些精心布下的「專利陷阱」,只能被動繳納高昂的專利許可費。如果硬闖「專利禁區」,還會被起訴,面臨著巨額罰款。

由此可知,集成電路領域的後來者真的是「舉步維艱」——即使在一個點上取得突破,也可能在下一個點就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無法完整的連成一條線。如果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前期的一切投入都變得毫無意義。

3.

全球IC行業市場規模大約4000億 。其中,中國的產業規模約400億美元,市場需求約2000億美元。IC行業主要由三種業態組成:設計、製造、封裝及測試。這三種業態大約各占產業規模的三分之一。

設計行業的代表廠商有ARM、高通、AMD、聯發科、海思、展訊、志高等;製造行業的代表有台積電、台聯電、中芯國際等;封裝及測試有日月光等。還有些是綜合性廠商,如英特爾、三星。

IC產品主要分處理器、存儲器、其他三類。處理器有CPU、ARM、GPU、DSP、FPGA、ASIC等;存儲器有DRAM、SDRAM、Nand Flash、Non Flash、EPROM等;其他產品有射頻IC、電源IC、介面IC、模數轉換 IC、數模轉換 IC,以及各種專用IC。

目前,IC技術分為設計技術、製造技術、封裝技術,IC產品發展則是三種技術綜合應用的結果。

設計技術在向專業化、專用化、單晶元集成(SOC)、IP化方向發展。例如目前手機上的CPU基本採用ARM架構(以前有x86手機,現在極少),具體是設計處理器方案提供商(高通、聯發科、三星、蘋果、華為等)購買ARM授權,然後進行二次開發,再將各種專用IP(如通信、射頻、音視頻等,一般也是買授權)集成在一起,最後形成手機處理器,如高通驍龍835、蘋果A10、華為麒麟960等。

製造技術應該是最能體現IC行業的技術,主要是半導體製造工藝技術,目前最先進的技術是以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為代表的10nm技術。

封裝技術目前主要朝3D方向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主流的Nand Flash採用3D封裝,叫堆疊式快閃記憶體,已達到96層,固態硬碟(SSD)、手機存儲器等主要採用這種封裝技術製造。

IC行業本身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此外,還有相關的上游產業鏈、下游產業鏈、外圍產業鏈。上游及外圍產業鏈有晶元製造、半導體製造設備等。晶元製造有6英寸、8英寸、12英寸製造技術,主流的先進位造技術為12英寸製造技術。半導體製造設備主要有光刻機等。下游產業有手機、電腦等IT及消費電子電氣產品行業,象金字塔的底層一樣十分龐大。

4.

從需求上講,中國是世界最大的IC需求國,約佔全球總需求的一半,是中國進口產品中最大的一類,比進口石油的金額還多。其中,台商、外商又占需求的重要部分。

從產出上看,中國IC產能約佔全球的10%不到。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各有100多億美元的規模,其中台商外商佔40%左右。

中國目前的IC產業及相關外圍產業鏈不完善、不配套,IC技術也相對落後,大致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2代。目前各方正在大力投資IC行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從今年到2019年,中國(大陸)境內處在建設當中的半導體工廠就達到了15家,比韓國(3)、日本(4)、台灣地區(7)加起來都要多。在投資規模方面,中國2015年在半導體設備的投資額就已經位居世界第四;到今年,中國的投資額將佔全球投資額的21%,僅次於韓國。據官方預計,在2020年要將集成電路的自給率提高到40%,到了2025年則提高到70%。

5.

IC是科技及經濟發展的引擎,這種作用今後會越來越明顯,以後AI的發展更依賴先進的IC產品及技術。

IC行業基本遵循摩爾定律(18~30月內,集成度提高1倍,單位電路成本下降1倍,光刻技術升級一代),在未來10~20內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主要將在以下技術帶動下繼續發展:採用深紫外光刻技術(EUV)使半導體製造線寬尺寸向7nm、5nm、3nm、2nm發展;採用450mm(18英寸)晶元製造技術;繼續發展3D堆疊封裝製造技術。

目前是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製造代表了IC製造技術。今後可能的更先進的IC製造技術還有量子技術、光子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非硅材料技術等。不過根據半導體機理,可以作為半導體的材料是很少的。象鍺等可以作為半導體材料製造電子元器件,但要達到硅半導體那樣的集成度、經濟性、功能性等要求是比較難的,以目前的情況看不大可能超越硅半導體。因此,有人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些技術不會成為IC行業主流技術。

中國的IC技術雖然取得了一些發展,但離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中國發展IC,市場和資金不是問題,但同時需要產業鏈、市場環境、基礎技術的支撐。從技術的角度,可以分成基礎、工程、應用三個層次。應用方面不是問題,工程實現也相對不難,但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水平要上去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擁有了齊全的IC產業鏈,擁有產業自主發展、升級的能力,我們的AI發展才不會受制於人。

(本文由千華視界整理,感謝何楚平先生的貢獻,如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圖片出自網路)


推薦閱讀:

數據驅動,引領未來——3W企服OpenForum系列沙龍活動
機器學習是什麼意思?
新型「記憶元件」問世,離類腦計算更近一步
去歐洲顏值最高的國家學計算機/人工智慧——捷克
AI下,如何重塑教育行業?

TAG:互聯網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