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 (7)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消遙池閣涼。
煩痾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這首詩,是789年,韋應物作於蘇州刺史任上,那時候刺史相當於太守,就一個地方的一把手。韋應物15歲就是唐玄宗的侍衛,後來發奮學習,一輩子見得世面夠大的,也比未做過官的孟浩然要顯貴些,評論說他繼承了陶淵明的「」蕭散沖淡」,也注入了「典雅、雍容」的氣度,跟他的身份經歷,是分不開的。
江南自唐以來(更早的我不知道)就是富庶之地,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吃飽穿暖滿足了生存需求之後,就會尋求精神追求。江南大學問家、大才子輩出,其來有自。「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這首詩的一些詞、句,用的還是非常流暢、痛快的,充滿靈氣。「森畫戟」,畫戟森嚴,用這個倒裝的句式,突出「森」,一下就不一樣了,而且還不是簡單的「戟」,是有紋飾的「畫戟」,這就是韋應物「雍容」的地方了。上一句是殺器畫戟,下一句跳到了「清香」,這廝真有情調,還熏香。
畫戟,這個兵器,還蠻好看的:
海上風雨至,消遙池閣涼。本來說海風吹來雨水,天氣涼快了,就挺好了。中間安插了一個「消遙」,這消遙不是「池閣」的名字,也沒有啥修飾關係,天上掉下個「消遙」,反正就是消遙了,不尋「邏輯」,直抒胸臆。有點李白的流暢、爽的感覺!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喝酒,聆聽金玉般的美文。這大概是群賢畢至,互相激蕩,神采飛揚。緊接著「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飄飄欲仙,御風而飛,爽!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彥」,原來是英才的意思,真是個好詞,有逼格。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本詩,作於784年冬天,韋應物離開滁州刺史任上。
校書,古代的校書郎是一個官職,負責校正書籍裡面的錯漏的。
揚子,指揚子口,應該是靠近瓜州的長江口。
廣陵,揚州的古稱。廣陵區_百度百科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西北部一帶為邗(han,二聲,同「寒」)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蜀崗上築邗城,並開鑿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邗溝,溝通江淮水系,為揚州開發之始。
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邗城基礎上築廣陵城,廣陵之名始於此。
沿洄安得住,沿,是順流而下,洄,是逆流而上。
據趙昌平註解,韋應物寫這首詩的時候,是離開滁州刺史的職務,經長江南下,到揚州過瓜洲渡、京杭運河到淮河,逆流而上,後來經過汝河(應該要走陸路?),到洛陽。
讓後隔年又擔任江州刺史,江州,就是現在的九江。想起來白居易的「江州司馬青衫濕」,說的就是九江。
韋應物寫上面那首《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是789年的蘇州刺史任上,比本詩晚了5年。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思路:天冷,想基友——你在撿柴火煮茶吧?——遙敬你一瓢酒——但是,空山裡哪去找你呢?
全椒,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滁州竟然是屬於安徽的,離南京那麼近,我以為是屬於江蘇的。
全椒縣_百度百科
全椒縣,隸屬於安徽省滁州市,地處安徽省東部,介於合肥市和南京市之間,緊鄰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全椒是國家級示範區皖江城市帶成員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大滁城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成員城市
全椒縣位於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南部,介於安徽省會合肥和江蘇省會南京之間。全縣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東依南京48公里,西接合肥98公里,北鄰滁州市區18公里,南距馬鞍山70公里,距上海360公里。滬陝、滬蓉高速公路和滬漢蓉、京滬高鐵均貫穿全境。四周分別與滁州市南譙區、南京市浦口區、馬鞍山市和縣、馬鞍山市含山縣、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肥東縣相接壤。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灞陵,漢文帝的陵墓,在今天西安灞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這個地方挨著灞河,所以叫灞陵。
灞河,渭水的一個支流,如下截圖。滻河,又是灞河的一個支流。 西安以前有個中超球隊,叫西安滻灞,後來遷到了貴州變成了貴州人和,再後來又遷到了北京,變成北京人和。
《夕次盱眙縣》 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
逗,停留的意思,具體為什麼有這個意思,沒搞明白。《說文解字》上,不知道有沒有。
這首詩,確實讀起來挺暢快,尤其是最後2句: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讓人想起《夢駝鈴》這首歌,不知道這首歌裡面的「攀登高峰望故鄉」 和「曾經多少個今夜,夢回秦關」是不是借鑒的這首詩。
韋應物寫這首詩,是783年從長安去滁州刺史的任上,在赴任途中所作。
《東郊》 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迹猶遽。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
這首詩的一些字,用的還是挺好的,很有文采,比較高級。另外一些字,用的比較拗口,比如「跡猶遽」,想說自己的行跡還是匆匆忙忙的,但是這個「遽」是在是生僻、拗口。
跼,本來是表示身體彎曲,這裡指受到拘束。
曠清曙:曠,是寬廣的意思,比如「心曠神怡」裡面的曠。清,清朗,一種爽快的感覺。曙,是天剛亮的時候。這3個字,放在一起,就顯現出了詩人的心情、才思。在詩意的狀態下,才想得到這樣的字片語合。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這個好。尤其是楊柳 還能「散」和風,本來畫面應該是看到 楊柳被春風吹的搖擺飄搖,所謂「春風拂柳」的樣子,但是這個把楊柳作為施動者,和風,還是它「散」出來的,這就擬人化了,就生動了。青山澹吾慮,這個「澹」字,現在的漢語中,用的少,但是幾個詩人都用過。王昌齡在《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裡面用過,王維在《青溪》裡邊也用過。澹,本來是形容水波紆緩的樣子,或者形容恬然、安然的樣子。放在這裡,所謂「使動用法」,用的就比較有文采了。「使動用法」,真是個神奇的用法,往往富有文采,很牛的樣子。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這個是一個對仗的結構。第3個字,都是動詞,「靄」又是使動用法。
樂幽心屢止,遵事迹猶遽,心,是「屢」止,就是多次達到平靜的狀態,而不是「漸」止。這是有區別的,說明詩人的心,在過程中,幾次平靜又起伏,這樣下一句說「遵事迹猶遽」,就合理了——我喜歡這幽靜,內心幾次達到了平靜安寧的狀態,但是心裡挂念著工作,行動還是有點匆忙。
終罷斯結廬,慕陶直可庶,這個「直」是用的蠻有意思的。查了下字典,「直」好像跟這裡的解釋(趙昌平等多個版本的解釋)最接近的意思是「簡直」,但是直接翻譯成「簡直」又是不合適的。把「直可庶」整體翻譯成「真正可以希冀」了,那「直」就是「真正」的意思,這樣翻譯挺有道理的——等我不當官了,在這裡蓋個茅屋,那時候我這一直羨慕陶淵明的夙願,就真的可以實現啦。
這首詩不錯,美麗的春景,寫的好!
《送楊氏女》 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這是韋應物的大女兒結婚時(應是780-784年之間),送女兒時寫的詩。真是情感真摯,傾訴而下。韋應物的妻子,在女兒小的時候就去世了(777年前後),估計那時候大女兒最多也就十五六歲。
韋應物又當爹又當媽,大女兒充當媽媽的角色照顧小女兒,韋應物勤政愛民,為官清廉,一家三口,想來也難免凄清冷寂的時光。
舊社會還是不如新社會,不僅是科技不發達,交通、通信不方便,更重要的是那時的女人,地位太低。時代如此,難免受其束縛。「闕內訓」「事姑貽我憂」「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詩人韋應物,在當時應該算是頂級才子了,也逃不掉儒家三綱五常這些吃人的玩意兒。想想一個姑娘遠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隻身一人,要融入另外一家人的生活。嫁女兒,成為一件悲傷的事,並不奇怪。文化必須要革新,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砸掉吃人的禮教,是沒有問題的。這種吃人的傳統,有什麼傳承的必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