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過度推廣自動駕駛,都不利於其在消費者層面普及
日前,谷歌的新公司Alphabet旗下無人駕駛汽車部門Waymo CEO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對外表示,Waymo將不再開發一項技術:當無人駕駛汽車陷入危險境地時,駕駛員可以接管汽車。原因是駕駛員一旦依賴無人駕駛技術,而如果系統要求駕駛員聽到報警音後接管汽車,他們無法及時為手動操作做好準備,這樣做很不安全。為此,Waymo將研究不需要駕駛員干預的自動駕駛技術。
或許有人並沒完全理解約翰·克拉富西克所表達的觀點,Waymo要做的自動駕駛到底有何不同?
對自動駕駛發展稍有了解的讀者應該知道,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制定的自動駕駛分級系統,自動駕駛按自動化程度的高低被分為5級,而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還給出了6級分類法。可以看到,無論哪一類的自動駕駛等級分類,其都將有人參與、接管汽車的駕駛狀態定義為低級別的自動駕駛,並最終實現可完全無人參與的自動駕駛。事實上,目前所有的整車企業都在按照此路線來發展自動駕駛,已知將量產的最高等級自動駕駛車型是全新一代奧迪A8,處於自動駕駛L3級別。
所以,Waymo要做的自動駕駛實則是要跳過自動駕駛的低級別階段,直接實現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此外,百度等一些互聯網公司切入自動駕駛也是採用此思路。
挑戰傳統整車企業,Waymo開發自動駕駛的出發點可取,但難度大。
一定程度上講,Waymo公司的公開表態,實則是對所有傳統車企發出挑戰,其言下之意可理解為你們在開發自動駕駛產品時對安全性的考慮不足。那麼,是否真有這樣的安全隱患存在呢?
這裡以一個實際的用車場景為例。有過高速公路長途駕駛經歷的讀者應知道,長途駕駛中的超速違章多發生在高速公路下道後,原因是在長時間的高速駕駛中,駕駛員會習慣高速行駛的狀態,以至於下道時暫時失去對速度的情境感知能力。基於人的這種思維慣性推理,同樣,使用在特定工況下需要人接管的自動駕駛汽車,也可能出現約翰·克拉富西克所述的因依賴而產生的安全隱患。
具體到目前盛為流行的自適應巡航ACC,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基於當前最主流的自適應巡航ACC的功能定義,其支持0到160km/h時速範圍內的巡航,並一般支持車輛停止3s內可自行再啟動。且不論其在城市工況下的不適,單就其在高速公路上可能引發的安全隱患,亦不容忽視。高速上行駛對人最大的考驗之一應是疲勞引發的瞌睡,如果使用有此功能的ACC,無疑更易誘發瞌睡。有人說,那就與之配套車道保持功能,再加上疲勞監測系統。且不說如今車道保持的效果如何、支持ACC功能的雷達是否一直精準,單從人性角度看,換作是你,你認為當睡意濃濃時使用振動、聲音等各種刺激的提醒會給你帶來舒服的體驗嗎?
由此留給消費者的困擾是,對於一個看上去有很好體驗、卻也可能有安全隱患的自動駕駛功能,到底用還是不用、什麼時候用、怎麼用?事實上,從Waymo CEO約翰·克拉富西克的觀點中,還可引申出一個觀點。在開發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新功能應在符合人性、具備完全體驗的基礎上,再考慮是否將其商業化。
泊車應算是行車過程中較獨立的場景,如果能實現一鍵泊車,那就是具備完全體驗的自動駕駛功能,而並非目前主流的需要手腳參與的半自動泊車。如果非要為這種半自動泊車定義功能價值,稱之為找車位、選泊車方向的輔助功能可能更合適。
顯然,Waymo公司提倡的「乘客就是純粹乘客」的自動駕駛,其出發點是可取的,很好地考慮了自動駕駛中的兩大關鍵要素:體驗、安全。但毋庸置疑,受限於目前雷達、攝像頭等的識別能力、成本,高精度地圖的不完善及演算法的優化,其實現難度無疑很大,在研發訴求與商業化之間可能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整車企業推廣自動駕駛功能利於品牌形象提升,但推廣需理性、順應人性。
還記得特斯拉為Model S的自動駕駛功能所拍攝的廣告,給觀眾留下了其可自動駕駛的印象,後期的致死事故引起軒然大波。隨後「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和「Autopilot」等從特斯拉中國官網消除,以「自動輔助駕駛」代替。德國交通部則表示有關自動駕駛的宣傳容易誤導消費者,並認為特斯拉汽車的功能僅僅是「輔助駕駛」而已,以「自動駕駛」來做廣告並不恰當。
關於自動駕駛的宣傳,此前特斯拉的做法算是較為突出的例子。相對而言,傳統整車企業針對自動駕駛的宣傳要保守一些。但就目前來看,幾乎所有整車企業對自動駕駛相關的宣傳都具有傾向性,希望以新事物、高科技等展現實力、提升品牌形象,並引誘消費者購買相關功能。誠然,於市場商業行為看,這再正常不過了。不過,車業雜談的建議是,如果整車企業能全面告知自動駕駛相關功能的好與壞,或許更利於消費者認知、認可新功能,畢竟在不完全知情的情況購買一項價格不菲、卻不具備完全體驗的新功能時,消費者多少會有些被欺騙的感覺。
總體來看,自動駕駛發展長路漫漫;整車企業不應「為了新而新」,回歸洞察消費需求為核心、把握新技術發展趨勢並取信於消費者才是做好產品的根本;互聯網企業追求完全體驗的自動駕駛研發思路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如何平衡研發訴求與商業化將是最大的考驗。
推薦閱讀:
※車應該買國產還是合資?
※「評車場 」家用良品,商務勉強,試本田奧德賽
※從十代雅閣身上,我們來讀懂本田的「處世哲學」
※還在為油價「二連漲」憂心,換輛新能源車如何?
※華為、阿里有員工優惠,奧迪A4L還有什麼買車需要注意的?
TAG: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