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媽媽分享|感謝微留學帶給我更多人生思考
2015年的寒假,我鼓起勇氣向單位請了自己工作以來最長的假,從緊張而程式化的工作和生活中抽離出來,放下一切,帶著10歲的孩子參加了紐西蘭的微留學。我發現,除了純凈的空氣和美麗的風景,這裡寧靜的生活是我內心真正渴望的。
孩子一個月的微留學,讓我在紐西蘭交到了不少國內來的朋友,有些是這兩年移民過來的,都是為了孩子上學。幾乎所有移民的人都認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開心了。
紐西蘭的學校是開放的,你可以一整天呆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或者幫助老師整理整理教室。一個月的課程下來,我感覺到:紐西蘭人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優秀的社會公民,是一種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學校的目標都是提高一個人的文明素質,而私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領袖,當然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強調溝通。老師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實準確公開地表達出來,老師也會通過各種途徑訓練學生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同時,如何正確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許學生犯錯。老師在課堂上從不壓制和威脅孩子,學生們在一種安全、放鬆的狀態下上課,可以光著腳,隨時提問。在紐西蘭老師看來,重要的不是不犯錯,而是對待錯誤的態度,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對錯誤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對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到傷害的人真誠地道歉。面對人們犯錯之後的精神壓力,提供了兩項重要機制予以幫助:一項是懺悔和反思,另一項是心理治療。
最後,尊重差異,盡最大可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為他(她)提供針對性的教育,不斷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一個剛剛移民來的中國孩子從小學習成績不好,因為體型太胖,在國內學校總是受到嘲笑,而他卻是外粗內細的那種,慢慢變得性格內向,話少且總是煩躁。有一天,學校安排音樂老師找到孩子,對他說,你來跟我學歌劇怎麼樣?慢慢地,孩子喜歡上了歌劇,重要的是,唱歌劇的過程讓他找到了自信。這就是教育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絕望的人變得擁有希望,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許多紐西蘭人受教育的目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自我,使自己最終成為應該成為的那個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她)們非常重視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進步。
同來微留學的一個男孩兒在學校里做的幾乎每一件事,都會受到表揚,以至於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在國內,因為學習成績不好,他說從來沒有受到過老師的表揚,還讓他和幾個「壞孩子」站在全班面前「展示」,所以從心裡對老師產生恐懼,後來變成仇恨。但紐西蘭的學校的確是這樣認為的,只要你做得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 job!」(好樣的)。在這裡,學校從來不讓學生和家長去做相互間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個人意義上最棒的一個。這是紐西蘭學生普遍具有強烈自信心的重要原因,你看孩子們的微笑就能知道。
紐西蘭是資源豐富的國家,人口又不多,因此在教育問題上就比較從容。相比之下,中國的資源,特別是各類優質資源有限,加上人口數量過於龐大,必然在教育資源上緊張,更加強調競爭性。因此,許多看起來在紐西蘭實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在中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差距太大,我們投入不起。而唯一公平的高考制度催生了「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模式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著重技能訓練,實質上與馬戲團的馴獸沒有實質區別。這對於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的傷害是徹底的,如同釜底抽薪。
更可怕的是「應試教育」對於學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是災難性的。為了升學率,中、小學教育之首惡是傷害、戕害了「大多數」。中、小學裡的優秀師資主要用在少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換言之,我們的中小學就是為這些少數人辦的,而遺忘了大多數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而恰恰是這「大多數」卻是構成我們社會的主體,這種為了培養「少數」而讓「大多數」帶著心靈的創傷走出校門的教育,本質上是反教育的。
一個月的微留學,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孩子每天快樂的去上學,生活沒有那麼多的焦慮。只是一個月的時間,兒子從入學時的靦腆,也開始有了面對陌生人時陽光般的微笑,不再躲避和隱藏,甚至臨走時竟然大方地和同學們擁抱。可能我已經沒有移民的能力和機會了,但這次微留學,讓我體驗到了世界上不同的生活,因為自己的改變,找到了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推薦閱讀:
※微留學,讓我全家生活轉了彎
※【舊文】和平之外--以色列
※微留學百問百答(一)
※別遊學了WORD親,該研學了
※女兒日記 | 21 Jan 2017
TAG:國際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