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熱點引資本追逐汽車產業,躁動之下造好車還需腳踏實地

節後第一天,車業雜談即被朋友圈的一條消息所震驚,奇瑞汽車或將被某私企整體收購。在車業雜談的印象中,奇瑞汽車曾是汽車自主品牌旗幟的車企,儘管如今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在如今汽車產業熱點不斷的市場環境下,應不至於被整體收購,傳聞可信嗎?這是車業雜談的第一反應。果然,消息出來不久後,奇瑞汽車官方就否認了這一傳聞,表示完全沒有「整體打包出售」的計劃。

但為什麼會有關於奇瑞汽車這樣的傳聞出現呢?所謂無風不起浪,這或與奇瑞汽車近年來一直在謀求資本運作有些許關聯。查看奇瑞汽車近年來的經營狀況,截至2016年6月末,奇瑞公司(合併)資產總額724.64億元,負債總額542.9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4.93%;2013-2015年,奇瑞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4.35%、74.46%、74.76%。此外,近年來奇瑞汽車也一直在謀求上市,期待以社會資源緩解資金壓力。多種跡象表明,奇瑞汽車在謀求向上發展的過程中,對資金非常渴求。同時,自新能源、智能化被納入國家戰略之後,汽車產業就被全業界看成是一塊充滿機會的蛋糕,資本向來是追逐預期與利潤的,所以近年來汽車產業中的造車新勢力頻起。正所謂一方有求,一方看好,風波就此不斷;有關奇瑞汽車的此番傳聞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自上月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正式發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與新能源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後,股市新能源板塊就已吸引了眾多資金的流入;加上與車聯網極度相關的5G利好,社會資本向汽車相關產業的流動也已較為明顯,可謂十分躁動。大量資本的青睞下,車企該如何自處?

汽車產業向來是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價值鏈綿長的產業,其當然需要大量的資金;但其也有自身的產業發展規律,以長期技術積累為基礎、以好產品為基礎來滿足消費需求、取悅消費者,是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尚無短平快的成功先例。車業雜談認為,在當前廣受政策利好的汽車產業環境下,車企不應被躁動的資本左右,腳踏實地造好車才是關鍵

新能源、智能化大勢所趨,掌握核心技術才是關鍵,其形成產業規模化應需時日。

資本看重預期,但在資金成本的壓力下,同樣要看收益。對車企而言,無規模便無好業績;對資本而言,若無業績收益便有風險。目前來看,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智能汽車,可能都不具備產業規模化的條件。

以新能源車為例,若希望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購買新能源車,那理應讓消費者認為購買、使用新能源車和購買、使用傳統燃油車是一樣的成本、一樣的方便,甚至更好。但事實上,如若沒有政策利好,無論是售價,還是使用便利性(續航、充電),如今新能源車的用戶體驗都不及傳統燃油車,何來產業快速規模化?

再以智能汽車為例,其終極目標是無人駕駛汽車,也即是會根本改變消費者的用車習慣。如今車聯網、智能駕駛輔助ADAS的功能已量產,其部分功能如在線導航、主動剎車等的確有其不錯的體驗,但從實際體驗來看,其他一些會增加購車成本的功能卻並沒有切實的使用場景,其用戶體驗也並不完美。車業雜談認為,從消費者角度考慮,但凡改變用車習慣的新功能,必然要能提供超越現有用車習慣的用戶體驗才行,且需要根本打消消費者對新功能的安全、便捷、舒適等的憂慮。單純的新奇之物,不足以支撐規模化,智能化亦不例外。

因此,儘管新能源、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形成產業規模化應需時日。對車企而言,相較於提升新事物的規模,聚焦提升用戶體驗、造好車才是關鍵。而顯然,提升用戶體驗的基礎,還在於掌握核心技術,比如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智能汽車領域的通信、地圖、感測器、演算法等。

汽車產業發展進入平緩期,在資本推動下,併購重組興起,車企更應腳踏實地提升價值。

自今年以來,國內汽車產業正式步入發展平緩期,車企單純地擴大規模正面臨挑戰,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汽車產業正迎來結構化升級,一些新的高端品牌、高端車型正在誕生。同時,汽車市場容量增長出現瓶頸,競爭必然加強,一些車企、品牌或將面臨優勝劣汰,在資本推動下,併購重組或將興起。事實上,目前汽車產業已出現苗頭。

車業雜談認為,在此市場環境下,意味著車企更應腳踏實地造車,走精品化路線,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之前,儘力提升企業、品牌的價值,而不是被躁動的資本左右。

關於奇瑞汽車後續的變化,車業雜談將會持續關注。國內汽車市場正迎來最好的時刻,也是最壞的時刻;套用一句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


推薦閱讀:

哪些車又貴又低調(不顯X格)
買車砍價高能手冊,獻給即將買或已買的少年
吉利購戴姆勒股權的冷思考:買買買不全是中國品牌未來
斯威汽車又打足球牌,前國米坎比亞索為互聯版斯威X7站台
新一代君威將以歐寶英速亞為原型?前景如何?

TAG:汽車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