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儉讓

本義: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通述: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發動惑爭,而總是被動的回應「;不敢貪多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像我懂得布陣,卻像沒有陣勢可布一樣;雖然可奮臂為先,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戰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

有人說,禍患之大,莫過於輕視戰爭和示強,輕視戰爭和逞強,可以讓人喪失「慈、儉、讓「三寶,因此,當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守方勝。

釋義:

為主:主動進攻,進犯對方。

為客:被動退守,不得已而應敵。

行無行:行,行列,陣勢。此句意為:雖然懂得布陣,卻像沒有陣勢可擺。

攘無臂:意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

扔無敵:意為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戰一樣。

執無兵:兵,兵器。意為: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執。

抗兵相若:意為兩軍相當。

哀者:指有「慈儉讓」之心的隊伍,意指守方。

圖引:

一代戰爭最終結束時,真正耗損人命和物力最大的,是主動發出戰爭的一方,所以,拋除政治上的勝敗概念,從死亡的人數和損耗的財力物資上來看,真正失敗的一方,都是主動發出侵略戰爭的一方。

所以,作者說,禍患之大,莫過於為政者輕視戰爭和示強,這裡的輕視戰爭是指把發動戰爭當成兒戲,動不動就發動戰爭的行為,而「示強」,是指為了展現國力的強大、當政者的偉大而發動的戰爭。發動這樣的戰爭,會讓人喪失「慈、儉、讓」,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禍患。

作者意在說明,為政者當以「無為」之道治國,不要冒然發動戰爭,給自身和別人帶來巨大的禍患。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解?
提到請問敢為天下先,與不敢為天下先對現實社會有什麼意義?我們更應該做哪一種人?
古人云,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不顯, 不露,在當今的社會這樣真的可以嗎?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一些?
為什麼四書五經里沒有老子?

TAG:道德經書籍 | 中國傳統文化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