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處下
本義: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通述:
江海能使所有小河、溪流歸依,成為它們領袖的原因,就在於它善於承載容納百川,所以,它才被稱為百川中的王者。
所以,聖人想要以民眾為上,一定會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想要以民為先,必須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民眾的後面。但事實上,當他這麼做的時候,民眾卻以他為上,以他為先。這個時候。雖處上位,民眾卻不覺得繁重,以他的利益為先,民眾卻不會擔心自己的前途、利益受到損害。這種情況下,天下人才會於推舉他。因為它能容納別人的利益,所以,天下人不會與他相爭。
釋義:
王:歸依。
善下:這裡指善於承載容納百川。
害:損害。
推:推舉
不爭:指容納。
圖引:
江海能為百穀為王,因能容納承載對方的利益,而不相損害。
文章在第二部分中講了一個辨證關係,即,正是因為江海能容納承載對方的利益,所以會以他人為上,以他人為先。然而正是因為它的這一特性,才使得他人願以江海為上為先。就像受他人推舉的人一樣,就是因為他會以推舉人的利益為上為先,所以,眾人才願意推舉他,而不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因此,文章中的「不爭「,不是指」不相爭「,而是指容納承載,就如同一個國一樣,如果它能容納承載更多人的利益,它會變為大國,如果它只能容納承載少數人的利益,無法得到眾人的推舉。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老子是怎麼成名的?
※隋廣義解讀: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論老子的三寶觀與中醫整體觀的養生?
※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如何理解老子與莊子提出的絕聖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