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德與行
本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通述:
具備「上德」的人,看上去不施恩德,正因為如此,才是它具備「上德」。「下德」處處不失德,卻不具備上德。上德之人,順應自然之道而為,以失不德,而不失德,以其無為,而無所不為。「下德」之人雖順應自然,然以心為規,是謂有以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不會得到眾人的回應,上義之人要有所作為,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有所作為。上禮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人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
所以,所有的德行都無法達到」道「的境地,當人們德行不足時,偏離了道德時,才有了仁,仁施行不足時,才推行義,偏離義之後,才開始推行禮。所以,「禮」出現時,甚至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屬於道的最末。
所謂的「智者聖人「者,不過是掌握了「道」中最浮於表面的東西,當他們有心而為時,愚昧便由此開始產生。
所以,當世之人,要從接近道的本源的地方,去了解道,去實踐道,而不要從最淺最末的部分去了解大道德行。不被那些華麗的言辭所蒙蔽,捨棄末端虛華親近最本源的大道德行。
釋義: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圖引:
本文先給德加以不同層面的區別,合天道者,為上德,合地脈者,為中德,合人倫者,為下德。怎麼理解的個德字,與作者的一件事有關。
傳言鴻鈞老祖有意收老耳或尹喜為徒,對二人多加考驗。
有次三人都在,門口來了幾個人,抬了一個病人,說是在田地里去除污水時,被水生動物咬傷感染,命將不久,請求救命。
他們先求老耳,老耳說,我不能救,你可以找你們當地的一個巫醫,他能救你,壞處是遠一點,但可能還能趕到。
當時那人求個不停,尹喜知道鴻鈞老祖肯定能救好,便看著鴻鈞老祖說,請尊者施善,救其性命。
鴻鈞老祖說道,我不能救,望找他人。當時鴻鈞老祖和老耳都見死不救,只餘下了尹喜,尹喜雖沒有十足的把握,但知道自己能救好的可能性十分的大,便準備施救。
但就在他準備施救時,那幾個突然間都幻化成了影子,全都消失了,屋子裡面只餘下他們三人,到這時,他們才意識到,剛才的人,是鴻鈞老祖幻化出來的。
鴻鈞老祖言說到,尹喜為人,可感憐人生之多艱,救人性命,若以人命論之,其德厚於天;若以天道論,有生有滅,其德不違自然之道,當不強生,不惡死,不輕生,不重死。老耳若救人性命,定合了人性,卻違了天道,你若不救人性命,定合了天道,卻違了人性。
世無對錯之實,卻有輕重之別,老耳心中,以生生不息為重,尹喜心中,以人間性命為憂,我欲傳生生不息,生長收藏之理於世人,故老耳為最,你可輔之。
這件事後,鴻鈞老祖定下傳法的主要對象為老耳,但尹喜可以一起學習。後來有一次,老耳與尹喜商議如溝修渠以灌概農田幫助眾人的事。尹喜問道,為什麼這次你主動願意救助別人了,李耳說,救一人性命的事,你應當做,但我和智長(鴻鈞老祖)不可以做,修渠建路為善千人的事,你我可以做,但鴻鈞老祖不能做,大道之行,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為德行,有所為,有所不為。
上面的故事,是對本章前部分的上德與下德,加以舉例。
在本章的後部分,作者提出,一個人的行為,只能無限度的不斷接近於道,卻無法達到與道相重合,所以說,即便是上德,也是對道有偏離的,更不用說仁義禮智,這些都是道的最末端,將它們當成「道「的本身,都只會更加遠離大道。因此,作者提出,應該不被仁義禮智的表面言辭所蒙蔽,而是從根本上,即從」德行「上來了解道。捨棄對仁義禮智的盲從。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絕技傳承者——當代玉雕界為數不多的「金銀錯」玉器製作大師
※聖誕節逛窯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第七十二章: 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