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明
本義: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通述: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能通曉諸般變化,思想又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理解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做事謹慎而為,好像冬天到了河邊,不會貿然下水;他警覺戒備,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散難釋險,會讓其像冰塊消融一樣依次進行;他做事質樸本真,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心胸開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看上去倒像不分清濁的水。
誰能在紛亂過後,使濁水慢慢變清?誰能在濁與清之間,讓水再產生新的生機?保持這個「平衡」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不斷的推稱出新。
釋義:
善為道者:指得"道"之人。
玄通:通曉諸般變化
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
猶:原是野獸的名稱,性警覺,此處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
渙:散難釋險,名曰渙。
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實的樣子。
曠兮其若谷:形容心胸開闊、曠達。
不欲盈:不求自滿。盈,滿。
圖引:
這一章,前文講了「為道者「自身的情況和民眾對他的認知。從而引 出」濁「與」清「的辨證問題。
本章的主旨為「明「,日月兩分,陰陽成道,故為明。凡事有兩面,即」濁「與」清「的關係。
在《道德經》中,清為本,濁為支。本章在於教人分辨本與末的關係,即原文中的「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濁以靜之徐生?「在本與末之間,清與濁之前,找到一種平衡。即知源而有支、守內而攻外,識濁而持清。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一方面」推陳「,另一方面」出新「,而」推陳「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出新「。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