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賣冰棍的老太太
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城市,如同北京這樣,竟然有的行業,具備如此顯著的性別和年齡特點。
比如老太太。解放前的北京,貧苦老太太都撿垃圾,收破爛兒。肩上背個破包裹皮兒,見了垃圾便撿;沒垃圾就串衚衕走小街,以悲切凄涼的聲調吆喝著:「有——破爛兒——我買。有——破衣裳舊鞋——我買。」
解放後北京成了新中國的首都,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了明顯提高,但有的老太太家裡還是顯得困難,或勤儉慣了,便積極謀生,走出家門賣冰棍兒。
解放後的北京,賣冰棍兒的也有老頭兒、漢子或中年婦女,但絕大多數賣冰棍兒的都是老太太。她們頭戴白帽子,臂帶白套袖,腰系白圍裙;推著刷了白漆的鐵輪木箱車,串衚衕走小街,伴著嘩啦嘩啦的車輪聲吆喝著:「冰棍兒,奶油小豆冰棍兒!」走累了,就停在託兒所或小學校門前,守株待兔,時不時吆喝一聲:「冰棍兒,紅果冰棍兒,奶油小豆冰棍兒。」
一旦來了孩子買冰棍兒,她們就象奶奶見了孫子孫女,和顏悅色,親聲細語:「熱不熱?瞧這滿腦袋汗,小臉兒跟紅布似的!要吃什麼的?」孩子說出要買的冰棍兒。她們掀開箱蓋,從厚厚的白色小棉被下面,露出一個個小保溫桶。拿出孩子要的品種,收了錢,還要囑咐孩子:「慢點走,別邊走邊吃,小心讓棍兒扎著。」
改革開放前的北京,冰棍兒特別便宜。小豆、紅果三分;奶油五分。貴的大雪糕一毛錢,奶油那個多啊,能嘬彎嘍。再貴一點的一毛五,在大雪糕的一半處,沾一層巧克力外殼。再再貴一點,就該數兩毛五的北冰洋冰磚了,小紙盒,打開是油紙,裡邊才是淡黃色和淡粉色的雙拼冰磚。
僅此物美價廉的冰棍兒,就能說明毛澤東時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幸福。他們,沒有含毒奶製品的威脅,沒有假冒偽劣和添加劑的算計,真的整天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如此廉價的冰棍兒,老太太們即使賣一天,又能賺幾個?可她們還是那麼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正因為,北京賣冰棍兒老太太的至尊形象,才使不少文藝作品,把她們搬上舞台或銀幕,點綴著人生的光彩……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大街上小賣部里幾乎都有它們的身影,可惜後來,它們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作者:鍾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