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常常被忽視的「語言」

這應該是我一直計劃想寫的一篇文章。先說說什麼是「語言」吧。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設計中所運用的所有文字部分都算是「語言」,比如網頁上對於產品的介紹,app上改變某個功能後的提示,買了剃鬚刀後拿到的用戶手冊都算。

最早認識到「語言」的重要是是在第一份實習的時候,那時候我做用戶研究,測試中我們想拿一些設計方案作為metaphor images來讓用戶討論,於是我很積極的攬下了做這些設計的活,和我們的交互設計師大致做了個方案。做完後我拿給我們的leadresearcher去看,她對用研/交互都非常有經驗,她看了我的方案後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大概就是這裡寫的不明確,那裡是什麼意思之類的。比如我那時候在textbox裡面用了12345(那時候還不會用Lorem IpsumDolor)來表示這是個輸入框,當時她說這個12345是什麼意思。我都震驚了,我覺得12345不是很好理解嗎,就是個text box這有什麼可問的,但是她說在用戶真實的使用場景中,他們不會輸入12345,那麼你用這個就可能引起誤會,我不想confuse把時間花在解釋設計方案上面,所以我們最好儘力避免這種問題。我聽完她的話其實思考了很久,那時候我才真真正正意識到原來「語言」在用戶體驗中有那麼重要的一個角色。其實事實證明她是對的,後來我自己跟了很多usability testing,很多用戶的誤操作都是由於「語言」。

可能對於大多數公司,沒有專門的ux writer。所以很多時候設計師還要承擔起ux writer的角色。那麼我就想大概寫一下如何讓設計變得更容易理解。根據JAKOB NIELSEN的定義,設計中的「語言」問題一共有三類,(我翻譯後)大概是「易讀性」,「可讀性」,和「理解力」。下面針對每一個說下我個人的想法。

與「易讀性」相關的是字體,比如在網頁中是不是運用了合適大小的字體,是否與背景有明顯的對比。

與「可讀性」相關的是用戶的受教育水平。一般而言,越簡單的句型結構和用詞越容易理解。Jokob說b2b公司可以將用戶的語言水平設置在12年級,但是b2c公司最好設置在8年級。(我的理解是在b2b公司很多時候會有training,training can be a mitigation,而且在business environment下用戶的理解能力可能會更高)。

與「理解力」相關的是因素太多了。1)盡量用人們能夠聽懂的語言。比如以前公司做sprintreview,當我看到engineers用「change =saved」來確認用戶更改的時候真的震驚了。我驚訝於他們為何會如此有想法。。2)盡量做到條理清晰,因為用戶是scan而不是read。有次做usability testing測試user manual,用戶普遍表示「我們根本不讀,就算讀也是掃兩眼,根本不知道你們在說什麼」。我後來想了一下自己,我也是買了產品從不讀用戶手冊因為我相信自己的智商哈哈。3)如果是針對某一類人群的設計,用一些這些用戶才會說的行業術語。這個還是蠻重要的,以前做醫療產品的時候看到簡稱都是各種頭大,什麼mri,hr/rr, vs, q4/q6, rn,但是從業者對這些是了如指掌的。同樣的,設計師也應該避免一些自己了如指掌用戶卻不了解的行業術語。再比如有次做usabilitytesting,我發現很多用戶不能理解hamburger menu的時候我都震驚了,我一直以為這是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圖標。一開始我以為是顏色問題導致icon沒有pop up出來,但是後來用戶反饋我說他們從來沒用過安卓機,完全不知道這個圖標的意思。4)盡量減小記憶負擔。

現在能想到的有這麼多,以後會慢慢補充的,下一篇我要寫usability testing vs. filed testing。

推薦閱讀:

視覺複雜度和典型性對網站第一印象的影響
扼殺好產品的惰性
一個故事看懂UE現狀
苗奘:何來重新定義用戶體驗?(下篇)
你的輪播圖還在用小圓點?

TAG: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