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我看英文一向很慢,這本Carson McCullers的長篇我看了足足兩個多月。《The Heart is aLonely Hunter》(中文譯作《心是孤獨的獵手》)默默地說了兩個聾啞人的故事。看故事的時候總有一種無力感,這個無力感不好形容,好比你期待一個爽利乾脆的碰撞,可是主角卻只是簡單擁抱了一下,或者說你想要一個振奮的高音,可是聽來卻無來由低了一個八度。情節在我看來淡淡的,好像一縷煙,你要抓是抓不到的,總以為下一分鐘煙就要消散了,可是好幾個小時過去了,煙又還在。又有一種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最後三句「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感覺。

第一次知道卡氏這本書是在念大學的時候,恩師借我夏志清先生的《現代英文選評註》,隔了兩年拿起原著來讀,發現整本書竟然不是我當初看節選的樣子。

那時候我以為故事會一直圍繞著兩個啞巴,奇妙歷險,家族紛爭,江湖風氣雲涌……跑題了。

故事說了什麼呢?

——孤獨

主人公Singer,我覺得名字起得很妙,singer在英文里有歌者的意思,可是在小說里是主人公的姓,衝突有意思。很驚奇地腦子裡就會冒一句詩,來自於古詩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樓》一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我看有一本中文版把這個名字譯作了『辛格』,翻譯這個東西講究,有些我們現在覺得順理成章的事兒,其實有前人很多汗水在裡邊。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字是很複雜也很有意思的,比如『孔天威』和『孔天薇』這兩個名字給你的感覺就差別大了,那麼『辛』和『格』兩個字組合在一塊兒,起碼你第一印象不會覺得主人公圓潤富貴李大財主王大善人,最起碼這個名字是一個中性的,或者說帶了一些冷色調的。這個題外話了。

書是拿著kindle在每日上班的巴士上看完,所以沒做筆記,不濟是用kindle標註了幾個句子。

諸多細節處就好像一幅蒼白的水彩。

Singer looked as though he could not be surprised anything. 世界上的任何塵土都好像無法在辛格的心海里泛起一絲絲漣漪。

那麼他到底是強大了還是麻木了呢?

你如果留心一下,會發現作者把empty 和 lonely反反覆復用過很多遍。Some kind of music was too private to sing in a house cram full ofpeople. It was funny, too, how lonesome a person could be in a crowded house. 有些音樂實在是太私人太微妙,不適合在人頭攢動的房間里聽。有點意思,一個人在擁擠的房間里到底能有多孤獨。

又比如:

He was left an old man in an empty house.

The way I need you is a loneliness I cannot bear.

書裡面的很多句子,直接可以拿去給多愁善感的初中生做個性簽名了,一個字都不用改。

而對於場景的描繪和顏色的疊加,我覺得卡氏實在是太精通了。她說There was no part of the town that Singer did not know. He watchedthe yellow squares of light reflect from a thousand windows. The winter nightswere beautiful. The sky was a cold azure and the stars were very bright. 鎮子上沒有一個角落不是辛格熟悉的。他看了看被千百個窗戶反射的光映照成的黃色廣場。冬夜如此之美,冰冷幽藍的天空上,群星璀璨。

The early morning sky was deep, silky blue and the moon had turnedfrom a silver to white. All was still. The only sound wss the clear, lonelysong of a spring bird in the darkness outside. 清晨天色深沉,呈現出如絲綢般柔和的藍色,月亮由銀色過度到一片白。唯一能辨的聲音來自於一隻春鳥,黑暗裡清晰地傳來一首孤獨的歌。

於我而言,全書高潮從Singer最後一次離開鎮子去醫院看望他此生唯一的朋友。他的右手在口袋裡不安地移動,思緒如一縷輕煙在身後的鎮子里來回。鎮子被遺忘,骯髒的窗戶外是明媚的仲夏鄉村,他腦子裡的一切想法都是關於醫院裡的朋友。卡氏說:He surrendered himself wholly to thoughts of his friend. 這裡用了個Surrender. 可即便這樣,這位朋友卻還是離他而去了,好像你小時候把大人們玩的麻將堆成一個金字塔,放著放著,你以為還可以放得更高,可是塔倒了,只是我們那時候小,哪裡又知道孤獨了。這之前對鎮子所有場景人物的描繪都只為這一個事件做鋪墊,一波又一波把所有的孤獨之浪的力量疊加起來,猛拍在辛格這一座孤島上。

How can the dead be truly dead when they still live in the souls ofthose who are left behind? ……And Singer was dead. He began to cry. He sobbedaloud, and water dripped down from his nose and wet his mustache. …… He couldgo there no longer. He was alone. …… Nothing had happened except that he hadmade a friend and lost him. 如果一個人的靈魂還活在尚在人世的人心裡,那他又如何能算死去了呢? 辛格也死去了。他開始哭泣、嚎啕,淚水從他的鼻尖滴落,打濕了他的鬍子。他再也沒法去那裡了,他真的是一個人了。什麼都不曾發生過,只不過是他辛格交過一個朋友然後卻又失去了這唯一的朋友。

鎮子上的人把辛格當作一個智者,對他傾訴。可是一個聾啞人只有一個朋友且過分依賴這個朋友,近乎偏執,彷彿有點佛教里「貪」的意思了,煩惱頓生。辛格信仰崩塌,不得解脫,只能結束生命,只怕最後的一瞬還在念著故去的希臘人。

我的翻譯是不足取的,從哪個角度來說都還欠火候。在這裡不自量力把一些句子寫出來,若是你能對書本產生興趣,把這本書找來讀一讀,我也是會很開心的。

我讀《雙城記》的時候,半夜兩三點看到結尾後一直在被窩裡哭到睡著,後來跟恩師說,也許這世界上不存在一流和偉大的分別,如果能給人帶來美好的閱讀享受,那麼作品就是好作品。後來讀完《戰爭與和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後,又覺得當初錯了,世界上確實是有偉大的作家和作品的。可是即便你我都極力追求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可我們總還是會在很多低級趣味上浪費時間。卡氏這一本書,在有些評論中可能連「一流」都算不上,有人拿著原文讀不下去,有人在翻譯腔前止步,種種原因讓這本書不得呈送於讀者面前。

作者23歲時作成此書,23歲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呢?我們理解了孤獨嗎?

有同名電影,沒有看過,網路上介紹說比小說簡單,但是語言的魅力的的確確是要讀書才看得到。

就寫到這裡吧。


推薦閱讀:

張愛玲的半生緣寫的好嗎?
民國女作家蘇青:凡俗生活沒人寫得過她?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愁。
誰是女主角?誰是男主角?
如何評價小說《你好,舊時光》翻拍成網劇?

TAG:孤獨 | 小說 | 英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