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換角度思考:購物車,它其實是個信息橋樑

提到購物車,我們很容易想到商場超市裡的購物推車

講真!他倆從功能上來講還真的——有點相似!都是把你要買的商品拿去支付結算,因此我們不得不好奇,電商的購物車就是直接照搬線下模式的吧?

其實,電商的很多內容模式都是參考線下實體的,就像淘寶當時做分類也參考商超的。雖說參考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麼作為線上的購物車有何不同呢?我們來分析看看。

購物車的定位

我隨便找了幾家電商平台觀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共同點:購物車在App中的位置一目了然。

為什麼?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購物車在產品模塊中占如此重要位置呢?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先分析一下電商購物場景。

在購物場景中,有三大必要環節因素:

從三個環節來看購物屬於鏈接橋樑,也是用戶消費的動機。買買買!對於剁手族來說,電商網購的最大樂趣在兩方面:一是挑商品,二是購物支付。從這些點來看,購物車在產品框架中的比重大是必須的了。

但其實遠不止這些。如果只是這麼簡單的話,就沒意思了。

購物車的發力

本來我想分析為什麼要做購物車,然後發現……這東西說不清,還是說說購物車的發力點吧。

【分門別類】

電商有幾種經營模式,如B2C、C2C、C2B,這樣的經營模式我們一般稱為平台電商。何為平台?放到線下,你去逛街那一個個店鋪即為商家,店鋪所在的街道就是平台——一個承載商家與顧客交易的場所。

想一下,如果沒有購物車,在電商上購買商品應該只有簡單的幾步:

這樣的流程有什麼問題呢?

再想一下,我們逛街買東西是這樣:你走進一家店挑選商品付錢,然後再去另一家店,挑商品付錢。

那線上呢?

回頭看一下上面的流程,難道我從幾個不同的商家買東西,也要一個一個、一遍一遍的付款?不同商家我認了,平台特性,沒辦法。那其它呢?如自營O2O模式,就自己一家,不存在誇店鋪了。

可還有一點:不同商品。我要買10件商品,要支付10次嗎?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體驗真的太糟糕了。所以……亞馬遜在最初的時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功能:一鍵下單!這就是購物車的雛形了。

可以說有了購物車電商的體驗才提高了一個層次,由最初的滿足可用向易用發展,直到今天衍化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塊。

為什麼這麼說?

這就是購物車的定位——橋樑。繼續扒衣服。

購物車的情懷

一個問題:京東為什麼購買商品要先添加到購物車,而淘寶可以立即下單購買?

這是老問題,大家普遍的回答是這樣:京東是自營電商為主,它的期望是用戶多逛一逛。淘寶是第三方為主,它的期望是用戶立即成交。

不管是否標準大難,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逛」是購物車內含的一個特性。

一個問題:你在商場超市買東西,最後到收銀結算的時候,有沒有將購物車內不要的商品清出去?

這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尤其排隊時間越長,流失率越高。原因是購物車內有些商品本就不確定是否購買,又或者價格過高,最終決定不要了!

那麼從這裡可以看出購物車的另一個特性「挑」

一個問題:為什麼常說對於剁手族女生來說,最大的願望就是清空購物車?

因為高貴的女王大人資金短缺……別鬧,講真如果錢夠多,都想買世界買下來!所以你看,把心儀的商品加入購物車,沒事就翻出來看看,沒事就看看……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反映的是購物車的另一個特效「藏」

從這三個特性可以看出,相對於線下商超的單純承載商品而言,線上購物車已經脫離了簡單的工具定位。但,還不止於此!

購物車的裙帶

我們在做一款產品的時候很難將某一個功能模塊完全脫離出來,我們所做的產品本身是業務服務,它是一個流程性的整體。因此購物車的誕生,它肯定會對上下流模塊產生影響。

1、地址管理器

通常我們網購是賣家由指定地點向全國發貨的,但像京東、蘇寧易購、國美等這樣的自營電商來說,他們是靠全國各地區的倉庫來發貨,這必然會造成給地區的庫存數量差。而像指定地點發貨的,服務地區及費用也不一樣。

落地的講就是,由於你的位置產生了變化,你購物車內的商品庫存與配送服務會產生變化。

2、運費模板

運費模板跟地址管理器一樣,只不過一個發貨一個收貨。因為發貨地不同自然到達一個地區的運費也不一樣。而快遞費用還涉及重量(首重、續重)、體積。

舉例,如果我買一個掛鉤需要3。0元,運費需要8.0元。 我總共需要付11元。而如果我再買一個售價8.0元且賣家包郵的手機殼,那麼我就不用花運費錢了,因為掛鉤+手機殼的重量肯定在1GK內。

同樣的,如商家有活動,滿50元包郵,否則付運費6.0元。 我買一面鏡子20元,還要掏6塊錢運費。我買3個鏡子是夠50元了,可我買那麼多鏡子幹啥?

這時候有了購物車,把不同商品加入購物車,一同結算……嘿嘿嘿。

3、拆分訂單

理解了上面倆,拆分訂單就好理解了。所謂拆分訂單就是,用戶明明只下了一個訂單,付款結算後卻發現有N筆訂單。意思就是,我明明付了一次款,缺在N天之內收到了N個包裹,而不是一次性一個包裹給我送來的。

為什麼這樣?這是要搞事情啊!

其實還是跟上面原因差不多,涉及商品的所屬商家、收發地址、結算售價等條件的影響,為了親兄弟明算賬,所以不得不拆分。這些在沒有購物車、沒有一鍵下單這個功能之前是做不到的。

所以你看,購物車還是很重要的吧。但,這其實都是套路,滿滿的套路!

購物車的計謀

繼續說性質。橋樑的本質,它其實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載體,再換句話說它應該解決商品與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場景分析一下,對於商品而言我認為有三大影響因素:

1、庫存預警、售罄提示、商品下架

預警比較簡單,就是在商品即將銷售完畢的時候給用戶提示。所以這裡的即將完畢它是一個閾值範圍。比如0<max<5。

售罄其實就是庫存為0,它的意思就好比貨架上只有一個樣品,你可以了解可以觀看,但無法出售。顧客想要買,對不起那就等著進貨吧,或者你也可以買相似的商品。

商品下架則不同,售罄好歹還有個樣品在那擺放著,下架是樣品都沒了……所以體現在購物車裡的提示它應該是鏈接失效,找不到這個寶貝,即使你想買我也不能給你提供參考,就這麼粗暴。

2、價格浮動

其實就一個目的:你看中的商品價格下降了,快來買啊!所以你在打開購物車的時候可以發現提示,XXX商品比加入購物車時降了xx.xx元。當然漲價了,本來也該讓你知道的,不過……你當誰傻啊。

3、 商品促銷、支付優惠

促銷的點比較多,不過歸納的話就兩方面:一方面針對商品,一方面針對支付。

商品促銷:分為單品促銷、套裝促銷,比如秒殺屬於單品,加價換購屬於套裝。所以當你選擇套裝購買的時候,會有一個活動專頁,如「湊單區」。

支付優惠其實就是結算優惠,以各種優惠活動為手段達到降價目的來吸引用戶購買,所以它針對的是價格方面的讓利,這些讓利信息在購物車的展示如同商品促銷一樣,都以動態、標籤形式提醒,如,滿減、抵價優惠。

如圖這是個消費坑,當我們在買易消耗品時很自然的就多買幾件了,畢竟便宜了啊。不過也挺好,顧客少花錢平台多盈利。

其實我總結的這些購物車計謀無非是產品針對用戶制定的營銷策略而已。滿足庫存對稱是為可用,滿足價格、促銷則是體驗的升華。規則不斷變化,根本目的是在實現商業利益的同時追尋服務最大化(循環ing)

這也突出購物車的另一個層面。

購物車的戰略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最可怕的是什麼?是信息泄露?

不然,其實是大數據。記得搬家後,發現周圍都是好吃的……一年下來我胖了15斤,媳婦胖了20斤。如果有人監測的話,就會發現每個周末,我們倆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而這些吃喝,我都是通過網路買單的。

講個笑話:曾經有人這麼吐槽淘寶,說這淘寶SX嗎?我剛買完菜刀這又給我推薦菜刀,我要那麼多菜刀幹啥?你給我推個菜板好切菜啊!!

再說個事:年前迷上威士忌,麥芽啊、煙熏啊那個讓人沉醉的香味……嗖嗖就選了三五瓶到購物車,購物車一看總價好貴! 翻了翻,突然發現推薦里有個挺便宜,看著不錯。

果斷買了。

嗯,沒錯,被忽悠了,m的!

說的有點跑偏,還是回到橋樑定義。既然是信息橋樑,鏈接著商品與人,那麼它就應該明白商品想幹什麼,而人想要什麼。

分析用戶的購買行為、特徵,以信息標籤形式記錄形成用戶畫像,以大數據跟蹤監測,發現用戶潛在消費目標,引導用戶消費方向。

真正的服務是什麼?是你被商家賣了,還在幫他數錢。
推薦閱讀:

TAG:購物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