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真相(十)佛和我們能脫離因果嗎?
有朋友不知道野狐禪的故事,就先說說。
野狐禪,說的是創立「百丈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的故事。我們常常聽到的「清規戒律」,其中「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生前就制定的,而「清規」則是佛法傳到中國以後,直到唐朝,由百丈懷海禪師與他師父,改變釋迦牟尼佛定下的規矩,創立了中國特色的「農禪叢林制度」。據說,中國開始有禪寺這回事兒,就是他們師徒倆的功勞,在那之前,禪僧只能跟著別人散混——這個說法我沒有去考證,不知道哪位朋友能給點兒確實的證據。
得,閑話少說,回到正題。
先抄一下「野狐禪」的原文。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雲。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律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聚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
這則公案,細分析起來,奧妙無窮,玩味起來,可以令人生津止渴的。只是我一向不提倡解讀公案,覺得對人多半有害無益,除了拾人牙慧,徒使一些人多些吹牛的資料,多點兒自作聰明的材料,少有真用。做這事兒頗為有違一向的原則,只是既然被問到了,也就撿重點說說吧。只希望大家不要執指為月的好。
這位老人很聰明,知道悄悄的找老師開小灶,不過,一個問題憋了五百世,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再聰明也沒用,苦壞了。畢竟,能「聞所說法,善自開解」的人,需要多生累劫的福德,並不多見。
不是有人喜歡講公案講禪宗么?看看這位老人,已經做功夫做到五百世「隔陰不迷」了,已經聚眾講學了,更重要的是,他還是過去佛世的人,迦葉佛啊!可惜,一個話頭參了五百世,還是不能悟道,脫不了野狐身!
——勸人學禪的,覺得自己適合學禪的,要不要反思一下?耽誤了別人進步,戧人慧命的事情,還是慎重些的好啊!
老人的悟,可不是「頓悟」那麼簡單的,前世已經是很好的修行人,要不然做不到隔陰不迷——當然隔陰不迷的功夫雖然很高,卻未必有智慧,老人就是明證——佛經里說,八地以下的菩薩,都有隔陰之謎,可見這有多難。
然後又修了五百世——他那麼多輩子,可不是閑著的——然後緣分來了,遇到了好老師,百丈懷海禪師。那個點兒到了,老師一點撥,嗯,不點不通,一點就通,累劫之迷,豁然開朗。一智能滅萬年愚,一燈能除千年暗。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隨喜一下:)
這一悟之後,立刻任運自在了——不是他一悟就了,而是他功夫早就做到位,之差這「千聖不傳」的「向上一路」了。「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他算是多年媳婦熬成婆了。
老人悟後,就向懷海禪師行禮,請求以亡僧之禮給自己辦喪事——他為什麼這麼做?其中的酸甜苦辣,思之慨然。追求真理的路,真是要生死不計,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還不知道哪輩子才有結果,哪有那麼簡單的。覺得自己聰明的,覺得自己明白的,覺得自己有希望的,反思一下看看,有沒有這個氣魄,這個志氣,寧做五百世的野狐狸,也要求這個真理,這個答案?!
——達摩祖師罵二祖慧可的話「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智小德,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不是白罵的,雖然那時候慧可已經在達摩祖師的門外站了一夜,積雪盈膝。
那些覺得自己讀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聰明、明白、都懂了的人,可以反思一下,真正的智慧,哪裡有那麼容易的!
大約,百丈懷海禪師也是一樣的感覺,五百世的風餐露宿野狐身,不容易啊。畢竟,大家都是多生累劫千辛萬苦裡來,所謂惺惺相惜者,是之謂也。
——遙想前輩告別時相望之目光心思,緣來緣去,將將相契,轉眼就要相忘於江湖,不由心搖神往,惜無緣適逢其會,作迦葉之破顏一笑。
百丈懷海禪師,也是妙人,居然不怕驚世駭俗,把全廟裡的僧人都召集起來,到後山石頭下面,挑了只狐狸出來,以亡僧之禮焚化。
——一個小問題:他怎麼知道那狐狸的屍體在哪裡?
這位野狐所化的老人,功夫定力都是很厲害的,居然隔陰不迷,還記得前生的事情,但是,即使這麼厲害的功夫,智慧還是不透。他所說的「不落因果」,大致上接近小乘佛教的回答,以為佛菩薩已經涅磐,就不在因果中了。
也許一些朋友會覺得,什麼「落」啊「昧」啊,還不是差不多,這不是文字遊戲嗎?
也是,你讓我解釋這個「不昧」,我也解釋不清楚,反正就那麼個味兒。
但是,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怎麼說呢,如果以我說的「因果律」而言,回答「不落」,就違反了「因果律」。
「不昧」呢,大概的解釋一下,只能說,既不是「落」,也不是「不落」。
糊塗了?
不奇怪。佛學裡充滿了這樣的反義用法,以及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說法,要不然怎麼叫「不可思議」呢——那就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出的,所以怎麼說都不對。無論你怎麼說,都是偏離了真正的情況,所以,只能不停的用「不」。
那什麼是對的?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再繼續怎麼說?
天知道!
真想知道的人,只能自己去修去悟去證了。佛已經說過,語言表達不清楚的。我就放棄這個努力——不是我不想說,剛才試了一下,寫了半天,還是覺得越說越錯,終於放棄:)
那麼,有人問了,你不是說「因果律」是公理嗎?既然是公理,那就不可能有例外,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服從「因果律」呢?
當然服從!
釋迦牟尼佛不是死了嗎?要是不服從因果律,那他就應該不死——別管叫什麼名字,什麼涅磐啊,坐化啊什麼的,都是死。
那麼矛盾又來了,既然佛都死了,跟我們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又能跟他學什麼呢?
當然不一樣。
區別就在於,我們的死,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為什麼死,怎麼死,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們的死,是不可控的。
釋迦牟尼佛的死,是知道時間原因死後的去處,是可控的。我們的生命,是不可控的,是生命在控制我們,我們是被動的,被「命運」控制的。他的生命,是自己控制的,生命把握在自己手裡,是主動的。
估計又有人說我迷信了,呵呵。
其實,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死的人,可不僅僅是佛或者學佛的,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看起來很普通的老人都有可能,只是我們不太注意或者不信——我們太容易相信自己,就不太容易相信簡單事實了,卻常常忘了反思一下,把我們的思想打包,又有多大範圍呢?我們有什麼資格那麼相信是對的?
相信對我這些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們,家中老人去世時,就會有些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去,去哪裡的,此之謂因緣也。
我們看歷代祖師的傳記,「預知時至」的人有很多,功夫做到這個程度,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當然,僅僅預知時至,未必悟道,成就也未必很高,不過就是知道而已。
六祖臨終前,就跟弟子們說的很清楚:我什麼時候要走了,你們有問題快問,我走了以後,你們再想問就問不著了。徒弟們自然很悲傷。六祖沒辦法,就跟大家說了一段兒大實話——注意,「真僧只說家常話」,凡是跟你雲山霧罩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不是騙子就是不懂裝懂——「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六祖的這段話,是他悟道並證道的側面證明。之所以說側面,是因為,僅僅知道自己的生來死去,還未必是悟道和證道,想知道悟道和證道標準的,可以去看我寫的另外一個系列「莫效書生亂解禪」,裡面有詳細的說明。
釋迦牟尼佛,悟到的智慧,一方面,是這個宇宙的本質,另一方面,就是生命的本質。當他了解了生命的本質,就可以把握生命,真正自己做主人了。不象我們,貌似主人,實則奴隸,貌似明白,實則糊塗,貌似是自己的生命,其實都是被各種慾望帶動、裹脅、操縱著,稀里糊塗的走完幾十年的坎坷路。
而釋迦牟尼佛做到的解脫,就是徹底解決了生命的問題。
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就是他關於生命本質的認識,學習他怎麼利用自己對生命的認識,改造自己的人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那麼,釋迦牟尼佛悟到的東西,跟別人悟到的東西,一定是有差別的,要不然他也不會專門另外創立一個教派。有差別就有不同意見,那樣的意見,釋迦牟尼佛生前有,死後有,至今也還有。就象我寫了這麼多話,一定有不同意的,那麼,面對不同意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講的呢?
既然他覺得自己掌握了「終極真理」,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他會怎麼對待不同的意見呢?是把別人罵成異端,打倒在地?還是不屑一顧,嗤之以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怎樣放下仇恨,不去憎恨一個人呢?
※誰動了我的乳酪?
※禪繞畫--soul yoga
※師父的三香板
※學佛的真相(十四)佛管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