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樂的小白板發揮的作用

昨天在半玩伴學群中,有家長朋友發了一張一年級小朋友的時間表,我當時提了一句「我們排計劃時會優先排遊戲時間」。

朋友問:「那玩什麼遊戲呢?」

我想到以前寫的一篇舊文,那時還沒有微信公眾號,是2010年11月寫在博客上的,小樂正好也是一年級,更有參考意義。

下午和maggie在聊的時候說起了我們讓小樂自己來管理每天做的事,小白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說具體有哪些項目呀?就拍了一張照片上來。(見題圖)

採用小白板是源於某一天樂媽在抱怨小樂又忘記做某項事情了,總是要媽媽來操心,跟在後面提醒。(其實我覺得小樂挺好的,只不過很多時候大人要求過高了)我想何不採用類似GTD的思路,把每天要做的事里出來,打勾就是。

說干就干,現成的小白板,畫一張很簡單的表格,橫列出了每天要做的項目(當然不是每天都要做所有的),豎是從周一到周日,然後小樂每天會對已經完成的項目打個勾或者打個叉。

不過和所有的事情一樣,難的不是畫個表格,而是堅持(那時還沒開始一百天行動)。這裡提幾點注意的:

項目中不能都是要求,而是要有興趣的內容。現在板上的內容也變過多次了,但最核心的兩項:一是鋼琴;二是遊戲一直都沒變。鋼琴是小樂最討厭的,也是樂媽堅持的(雖然個人保留意見,但統一意見後還是要貫徹執行;-),這是對小樂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每天都要彈;遊戲是小樂最喜歡的,也是我堅持的,那麼在遊戲項目上,我們也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一定要將遊戲進行到底。目前的遊戲項目內容是非常豐富:桌游從三國殺到卡卡頌到現在的UNO;植物大戰殭屍,包括電腦遊戲,還有真人扮演的;家庭運動會(跳繩、丟沙包、砸小白兔等多項競技項目)。一到玩的時候那也是要全家投入,不分大小。

項目不是全部針對小樂一個人的,而是要有其他人員共同參與的。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即讓小樂感覺到這不是針對她一個人的計劃,同時她也樂於監督,監督的過程中對自己有所要求。這裡就犧牲了樂媽,讓她參與陪練,我則成了局外的指導員的身份。項目中的「不亂罵人」和「講故事」就是最大的要求,也讓樂樂感覺到了有所保障。一旦出現情況,她就可以毫不客氣地打個大叉叉。

定期總結,「麻辣點評」,適當給予獎勵。一開始的時候,推行比較好,小樂也感覺有些新鮮,後來漸漸又有所淡了。這時候我又在每周日對一周的情況進行點評,鼓勵為主,還是不完全強調對她的要求。象黑板上列的「二/四 琴/玩 4x=>2x」就是列出的改進計劃,周二/周四小樂晚上都有課,這時候往往比較晚了,鋼琴和遊戲就可能都沒有完成,我提出的改進計劃就是要讓4個XX變成2個XX。小樂在上周她就自己在周四早上上學前彈了15分鐘的鋼琴,晚上我們也爭分奪秒在睡覺前多玩了一會,感覺很有成就。這個時候會適當地給她一個小獎勵。所以家裡一定要多備點小禮物,免得到時措手不及。現在小傢伙最喜歡的就是植物大戰殭屍,所以我給她的小禮品就是一個植物玩偶。8個有很長時間可以送了,哈哈。

(植物大戰的小玩偶現在還靜靜地站在小樂書桌)

項目內容根據階段變化,保持新鮮感,也讓她自己提出希望增加的項目。象遊戲原先分多個項目:三國殺、看動畫片,後來做了合併;上學了,就增加了做作業的欄目;老師要求她們回家要幫做家務,我們就列了一個做家務的項目,不管她是洗自己的碗、掃地都可以。

應該說效果還不錯,從暑假一直到現在,小樂基本上都能自己完成每天的小項目,偶爾是難免的,那才是小孩子嘛,是不是?

我的個人體會:和孩子的計劃安排最重要的是做好和孩子平等溝通,而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安排計劃,或許這樣的計劃會更長久。遊戲也不是死的,孩子喜歡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遊戲。

現在的小白板已經退休,從客廳移到了小樂的房間,並非白板沒有了用場,而是更大的白板登場,佔據了我們廚房的牆壁,我們經常會拿白板來討論問題,比如像斯萊特林年度巨獻Funky Monk的拍攝。

微信公眾號:fuyunv。


推薦閱讀:

初一的杠把子,你跪嗎?
禽獸不如的父母,打死女兒藏屍!轟動全國人
親子指讀,培養小朋友閱讀習慣和能力
系統童心教育案例分享——佳璇坊的階段成功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孩紙!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溝通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