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沒有證監會

3個月投資回報40%足夠多吧?100年前,義大利人查爾斯·龐齊就這樣對美國投資者承諾。他號稱投資英國郵政票據能帶來巨額收益,吸引人們爭先集資,然後用後來者的投資償還先來者的利息,構築了巨大而虛妄的「金字塔」。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龐氏騙局」構思簡單,卻挑戰著西方古典經濟學眼中那隻著名的「無形之手」,證明了市場並不一定能把追求個人財富的蠅營狗苟導向更大的公共利益。事實上,全球金融發展的軌跡就是「有形之手」不斷嘗試勒緊「無形之手」追逐財富的腳步。

全球金融危機後,市場對於「有形之手」的需求再度凸顯。在古典經濟學的發源地,英國政府對金融監管體系「刮骨療傷」,試圖構建穩定的金融消費市場,保障金融競爭力。

「三駕馬車」有利有弊

探討金融業監管,就要首先了解監管有哪些具體方式。

中國市場參與者最為熟悉的是「分業監管」,即所謂的「一行三會」,分別設立銀行、證券和保險業監管機構,這種方式能夠體現一定的專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但也帶來監管成本較高、機構之間協調漏洞較多的情況出現。

與分業監管相對應的是「混業監管」。混業監管提供了統一的金融市場監管環境,降低了信息成本,同時能以較為靈活的方式適應金融創新。

當然,金融監管體系的具體細節因國家具體情況而不同。如美國在1999年確定的金融監管機制就被稱為「傘式監管模型」,以美聯儲為總監管者,通過金融控股公司下設銀行、證券、保險和期貨子公司,分別對不同行業實施金融監管。這種體系表面上以美聯儲「抓總」,看似是混業監管,但實際上仍舊保持了分業監管的很多特性。這種傘式監管模式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暴露出不少問題。

就國際金融業監管趨勢而言,混業監管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英國的金融監管體系變化就是這一趨勢的代表。

1986年,英國經歷了第一次「金融大爆炸」。為了激發英國金融業活力,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在20世紀80年代大舉推動自由化改革,打破了傳統證券領域的分業經營,推動國內金融機構的混業競爭,並引入外國金融機構刺激國內金融競爭力。這種嘗試激活了當時正在衰退的金融業,讓英國成為最為國際化的世界金融中心。

20世紀90年代,金融業已成為英國最為重要的經濟引擎。當時,英國還施行分業監管,9家監管機構分別監管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期貨和保險等領域,嚴重影響金融業的效率。於是當時的英國政府設計了一套「三駕馬車」的金融監管體系,即新成立金融服務局監管負責綜合性監管、央行英格蘭銀行不再監管銀行體系轉而負責貨幣政策、財政部負責確立監管框架與金融立法。

改革當年受到不少業內人士讚譽。地位獨立、權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服務局確實帶來了混業監管的好處,如提升金融監管效率,樹立倫敦作為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業內部的口碑。

不過,這種開放競爭也帶來了一定問題,特別是隨著金融機構不斷擴展業務範圍,風險被逐層放大,機構財政槓桿過高,過度依賴批發性融資業務和高風險金融商品創造的現金流維繫運轉。這也是英國金融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的原因。

「雙峰」監管兼顧宏觀與微觀

如何監管才能走出困境?這是各國政府金融決策面臨的問題。

事實上,在英國醞釀創立金融服務局、推行統一監管的過程中,英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泰勒1995年曾提出另一種名為「雙峰」的監管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以金融穩定委員會作為控制金融風險、維護體系穩定的監管機構;另一方面以金融產品消費者保護委員會作為投機行為是否逾規的監管機構。換句話說,一手抓宏觀系統性風險,一手抓微觀市場行為規範。同時,在兩個監管機構下設立分支機構分別負責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領域。

泰勒的理論當時在英國沒有「落地」,卻被澳大利亞政府採納。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審慎監管局和證券與投資委員會兩個機構,分別確保金融系統穩定和消費者利益。

全球金融危機中,澳大利亞相對維持了較好的金融業表現引發金融市場對於「雙峰」的重新審視。英國全球金融危機後進行的監管體系改革就引入了這種監管模式的邏輯。

新一輪英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從2008年開始,通過多項法案應對金融危機、調整監管機制,直至2011年形成一套新的監管系統。這套系統重新強調了央行英格蘭銀行作為金融經濟體系穩定最終負責人的地位,把金融服務局撤銷並將其功能拆分。

新的系統中,英格蘭銀行內部成立金融政策委員會,撤銷原來的金融穩定委員會,同時成立審慎監管局,這就相當於在「雙峰」監管模式下對宏觀金融風險進行評估監管的組成部分。同時,英國新成立獨立的金融行為局,對機構的微觀行為監控、保護消費者利益。

這三個新機構是英國最新金融監管體系的核心。其中,金融政策委員會評估、識別風險,對審慎監管局和金融行為局提供建議或指令。審慎監管局直接面對關鍵性金融機構,確保特定業務的開展不會危及整個體系的穩定性,保證個別機構倒閉不會波及大局;金融行為局則以有限公司的形式監管金融服務和金融消費,董事會部分人員由財政部任命,並接受金融政策委員會的監督,保證消費者對金融市場的信心。

針對金融創新行為導致的市場風險,金融行為局擁有一系列干預的權力。這一機構改變傳統的被動監管方式,而是在金融產品的設計、經營和銷售各個環節全程監管,有許可權制金融產品的功能和推廣。這種對細節的監管旨在有效遏制針對金融消費者的投機行為,避免出現類似龐齊的金融投機騙局。

將保護消費者利益視為重中之重

在英國的金融監管改革背後,隱藏著對金融業發展的深層次思考,那就是金融業的發展究竟是服務於行業發展,還是金融產品消費者的利益?

當亞當·斯密提出「無形的手」時,他的理論假設是自由市場中的理性個體的利己目的能夠達成公共利益。但處於保證金融市場穩定的目的,監管者採取的措施往往是首先確保金融機構安全及其盈利能力,這種理念建立在金融機構的利益上,而非金融產品消費者。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在很大程度上分擔了金融機構原本應面臨的風險。

在普通人的日常投資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形:金融機構對於產品風險語焉不詳,特別是對風險較高產品的潛在責任後果閉口不談,利用信息不平衡人為高估消費者的風險承擔能力。在金融危機中,這些處於金字塔最低端的金融消費者就會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

因此,「雙峰」監管模式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把消費者利益保護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部分獨立出來。獨立的機構能夠更好地從金融市場整體層面上監管經營行為,防止或減少消費者受到欺詐和其他不公平待遇。這種功能尤其在全球經濟體都把金融創新當成下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時顯得重要:只有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才能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從英國這種充分體現消費者利益的監管體系改革看中國等國家目前還在執行的分業監管模式,「一行三會」雖然都有保護消費者的權責,但是否具備有效的跨機構信息交流和協調,是否形成真正的全金融業保護,這些問題還都要畫上一個問號。

在英國引入「雙峰」監管模式的同時,還專門設立了消費者金融教育機構,先是叫作消費者金融教育局,隨後在2011年更名為貨幣諮詢服務公司,面對年輕人和低收入群體,通過在線、電話及面對面的方式提供一般性和通用性的金融諮詢服務。

這種金融教育服務對於良性的金融市場建設十分關鍵,特別是對那些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認識不清、習慣盲目跟風的金融消費者而言,金融教育是打破金融業內信息不對稱的重要方式。貨幣諮詢服務公司專門強調,要針對那些最容易受到金融風險打擊的年輕人,特別是沒有金融投資經驗的首次投資者,加強風險評估能力。

另外,英國還把金融教育納入到國家課程大綱中,希望從青少年階段就讓民眾對金融產品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對貨幣和財富的概念。

儘管英國新的監管體系設計「看上去很美」,但往往檢驗一套體系的真正時刻是在大規模金融危機時候。從金融業發展的歷史來看,每當需要金融業帶動經濟活力時,政府「有形的手」往往就會減輕對行業的監控,每每釀成眾多普通投資者破產的大危機才會從頭來過,再次強調改革監管體系、推動行業良性發展。無論採取哪種監管模式,政府必須確保金融業建立在金融產品消費者的利益上,避免走向「歷史循環」。


推薦閱讀: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竟然被實名舉報!整個金融界都炸了!
2017年證券公司(評級)分類結果公布,這4家券商從A類降至C類……
運煤發家的"大佬"被罰55億元 北八道集團操縱張家港行的始末!
對證監會減持新規的解讀
證監會發布2018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TAG:中國證監會 | 金融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