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大部分旅遊類網站都沒有購物車?

購物車的概念源於電商,稍後我簡單(一點也不簡單啊)介紹下電商購物車的發展和各個模塊的作用,這個是題外話。

  • 1、簡單分析下題目內容

ota就是旅遊電商沒錯,但是從最簡單的消費頻次出發,jd淘寶的消費購物是高頻事件,而旅遊產品是中頻甚至低頻事件。試問一下,各位多久買一次飛機票,多久約一次炮開一次房,又多久陪女朋友出境玩一次呢?哦不好意思,我忘記這裡大多的產品狗是找不到女朋友的了。

拋開頻次不談,產品功能依託用戶需求。最早的電商也是沒有購物車的,那麼為什麼後來有了呢?

原因無他,數據顯示一次購買行為周期內,用戶的購買數量是大於2的,所以如果不想讓自己的產品做得那麼2,那麼電商也就只能讓大於2的產品類目進入同一個訂單結算流程。這就是所謂的用戶體驗提升。

換言之,如果早期乃至現在的電商消費數據一致表明,一次購買行為周期內,用戶就只買低於1.2件商品,那麼你覺得天貓會有做購物車的必要麼?

換角度看ota,相比於電商jd淘寶,ota還是初級階段。

為什麼說是初級階段呢?簡單看,淘寶jd的gmv是多少?途牛的gmv又是多少?

淘寶jd的產品類目是多少,途牛的又是多少?

拋開這些體量的比較,回歸最基礎的,他媽的別人的數據顯示一個用戶一周內買兩次線路的少之又少,就算一周內約炮開房兩次的還去不同酒店還有預謀的提前排好班的,也鳳毛菱角。

請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有必要去做一個ota的購物車么?

有人會問那題目中的機票套餐呢?

恩,其實ota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還原下用戶場景哈:按題目的要求做了購物車的話,你的去機票頻道選擇機票,再去其他頻道選擇接機選擇wifi加入購物車,然後一起提交支付。看上去不錯,其實很傻逼。我是不是得先理一個清單然後一次全部加入購物車再才能提交呢?

你去攜程下個機票訂單,訂單頁面會讓你選是否需要保險,然後你選是,支付,支付成功頁面或者支付頁面會提醒你是否需要接機,如果是出境,也會提醒你是否需要wifi,如果是,你直接點,我連你的接機時間信息都不用再輸入一次(航班信息),就可以直接完成預定了,是不是感覺比你的購物車順暢了很多?

再者,攜程的接機跟一號專車合作,我理解一定是介面對接的,欄位要求一定是雙方達成的。而攜程的機票不出意外也需要飛友航信之流對接,如果欄位不一致我是否需要在購物車內提交兩份或者多分不同的欄位信息呢?這個體驗好么?或者說你覺得攜程牛逼到能主導規範一切介面規範么?

還有更嚴重的事情,你確定攜程的接機和機票能在一個訂單內走通?懂的人想想攜程的訂單系統和erp系統,不同產品,不同資源,不同供應商,不同結算對象,不同結算方式,子母訂單,拆單規則,不同確定規則,好了,不細說,後面再講。

回過頭來,做產品的各位同學,請務必謹記,產品功能源於用戶需求,而誰能代表你的用戶,才是最值得考究的。換句話說,功能輻射的用戶所帶來的用戶體驗提升,是否真能cover住你的投入呢?

  • 2、先講購物車的組成

購物車,一個簡單的名詞,其實很複雜的。用我自己的叫法,購物車分:mini購物車,購物車0.5,購物車1,購物車2,購物車3,購物車4

mini購物車就是pc懸浮在右側或者在首頁頂部那個滑鼠移上去就能看到有啥的東東,純粹是一個引導下單的功能,當然,會區分你的登錄狀態,會有臨時購物車一說,不細說。

購物車0.5,在pc時代是很牛逼的一個東西,到了無線就慢慢和購物車1融合了。

所謂的購物車0.5就是中間頁,作用是用來做推薦的,比如你把雷蛇滑鼠加入了購物車,中間頁就會推薦滑鼠墊和其他外設產品,這個頁面的轉換率如何,我不說,百度就是中間頁起家的,

一個平台的數據積累和用戶畫像做的好不好,最完美的體現就是在這裡,購物車0.5.

購物車1:

購物車1就是清單列表頁,我看之前有人問過進入購物車是不是全選,其實說的就是購物車1.全選與否我不多說,數據決定功能變更,就我知道的淘寶和jd在14-15兩年至少還是在做ABtset的,所以那個問題回答的很牛逼的,其實都是在吹,還是那句,真正決定產品邏輯選擇的,一定是最真實的用戶習慣。

當然如果真要回答為什麼不全選了,我也能回答你:因為最初購物車1的展示功能,已經被收藏功能替代了。比如雙十一,大家會第一時間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加入購物車,收藏,購物車會提醒你降價信息(營銷手段),加入購物車這個動作,已經從「我要買」,變成了「留著瞧瞧」。所以默認不全選,成了主流趨勢。還是那句話,用戶習慣決定功能。

購物車1的功能很複雜,非常複雜!

一個電商平台的好壞完全可以從購物車1的功能上看出一二。

那麼先說購物車1的功能:主要功能自然是列表展示,而更主要的功能則是營銷!

這裡如果要舉例子,那隻能說一號店了!

一號店買零食,估計不少妹子應該買過。而零食會有各種促銷,不同門店又有各種活動滿減立減優惠,而不同的活動是有不同規則的,購物車1就是為了營銷,就是為了幫用戶湊單,就是為了更好的消費體驗。大家可以去試試。

還有一點,我也得提一下,購物車1其實也是決定做不做購物車和如何拆單合單的關鍵,不同店家,不同支付渠道等等等,都能在購物車1看到很好的呈現。

購物車2:

購物車2自然是訂單填寫頁面了,電商承載了:1、購物人信息(地址聯繫方式等);2、物流信息(快遞自提等);3、發票信息(是否開,電子,增值稅等);4,、優惠信息(券,積分等);5、大的支付方式(在線支付,貨到付款等);6、其他(商品類型不同,會有特殊情況)。

你可以理解這些欄位最後都會存儲在order訂單管理系統裡面,選完這些,才能進入下一步,這些不多說,主流程頁面,一切的設計只是為了讓流程更順暢,讓跳率降低。

購物車3:

購物車3是支付頁面,支付渠道:銀聯、信用卡、第三方平台,支付方式:卡號、綁定卡號、掃碼,都是在這裡選擇,功能及主流程頁面,這個頁面是不會有營銷的,倒是有不少推推自己的微信推推自己的app,當然,提醒下用戶支付時間,也是一個很好的刺激消費的手段。

購物車4:

購物車4就是支付成功頁面,後面就是引導註冊(未註冊的話),或者引導關注微信下載app,引導進入訂單詳情,便捷管理訂單狀態等。功能引導頁面,不贅述。

簡單分享幾點:

1.在線旅遊的購物車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購物車」

購物車mini 0.5 1.0 這個是下單流程

購物車之所以叫購物車,是因為它引用了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比如說超市。我們肯定是買了很多,一起支付。只不過電商還原了這個場景而已

2.在線旅遊的」購物車「其實是一站式

怎麼理解呢。如果你訂了一個上海的酒店,那你就一定要先解決去上海的問題,那麼這時候我給你推到上海的火車票就看起來很合理

同理,你訂了一個上海出發到泰國的出境游,那也一樣要到上海機場然後再去泰國時需要wifi或者一些海外完了的產品

其實不難看出來

我們把用戶首次預定的這個產品叫做[主產品]

而衍生出來的到上海的火車票叫做[過程性產品]

到了出境游的海外門票或吃喝拉撒叫做[延伸性產品]

這個和電商所指的購物車完全是兩個概念

搞清楚這個問題後

下面就是這個產品可行性的問題了

1.如果我訂了上海的酒店。需要上海的火車票

那麼,酒店真是用戶自己訂的么?還是說幫人訂的。你知道用戶想買幾點的火車票么?進購物車這個步驟是否要記錄到底是哪個車次?如果這個車次沒票怎麼辦?

這裡有一系列的場景化問題需要很強的技術支撐才能實現。而且即使實現,也好像不那麼好用。

2.如果我訂了泰國的出境游。那麼wifi該以怎樣的路徑和場景去呈現給用戶?

最貼合場景的應該是在支付頁,提供加價購的概念,引導用戶合併購買

或者在支付出境游成功後,給一個引導購買都頁面

因此延伸性產品的場景和路徑,購物車並不是很合適

最後總結下

為什麼ota不做購物車:

1.OTA的購物車不叫購物車,叫一站式

2.這個東西做起來成本很高,因為你要整合很多業務

3.對於用戶而言,購物車並不是一站式最好的場景

4.當然,這個功能細節邏輯太強(比如說用戶訂了個凌晨5點的起飛的出境游。理論上你還要推薦他訂個酒店)

推薦閱讀:

一夫頂千軍 蔚領緣何成為旅行車市的佼佼者?
158.與喵共舞84~南戴河第8天回家
去台灣旅遊除了吃吃喝喝我們還能玩點啥?
【父母必看】多帶娃旅行,他們的大腦會起神奇的變化!
葫蘆島旅遊攻略?

TAG: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