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里的第三種人

以前有個玩笑式的說法,稱世上只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這句話調侃了女博士的稀缺性和獨特性,女人讀了博士連被當做女人的資格都沒有,也太可憐了。

想想這話肯定是哪個男性朋友說的,透著一股濃醋酸味,想必他心裡覺得這女人讀了博士,讓他的男性尊嚴一點著落都沒有,只能灰溜溜地將她列為第三種人了。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遍,女性的比例逐漸增大,再聽到女博士這類的稱呼也不足為奇了,這樣的話語也漸漸地淡出了公眾視線。

而在中國家庭生活中也有第三種人,非常普遍,每個家庭基本都配備一個,那就是「婆婆」。

又要說《奇葩說》了,上周五國民媳婦海清作為女神的一期辯題是「准婆婆有太后病,該不該悔婚?"

其實這個辯題的前提就是在中國式的家庭環境里,如果放在歐美家庭,那意義不大,沒什麼可辨的。它的潛台詞是在中國家庭里,婆婆難相處足以威脅到兩個人的婚姻關係。

並不是說歐美家庭完全不存在婆媳不睦的情況,這是不可能的。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嘛!

在歐美的影視劇中也會透露出婆媳關係的微妙,但是經常看到一個場景,男主人公對媽媽說:I love her,mum,so please!母親一般也就聳聳肩,無奈搖搖頭一笑而過:OK,Your decision!

但是放在中國的影視劇里,這時候,媽媽肯定得大吵特吵,哀嚎「不行!」,估計「沒有我這個媽媽!沒有你這個兒子!」的橋段也要上演了。

不得不承認中國女人對家庭的付出比男人多,也扮演著更多不同的角色。如果說男人只需要會賺錢就可以保證幸福感和尊嚴,而女人則需要更多,例如美貌、能幹、家務、教育、賢內助、孝順公婆等等貼在女性身上的標籤。

中國式的婆婆不是一日養成的,當他們還是戀愛中的姑娘的時候,可能同樣對「婆婆」這個名詞感到恐慌;當她做了妻子,她開始面對家庭生活,開始扮演各種角色去符合妻子、媳婦這個標籤。

而外國女性更多地是扮演妻子的角色,媳婦這個角色幾乎是很弱化的,因為他們與上一輩的生活是獨立的。

等這個妻子開始養兒育女,她為家庭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個過程中,她漸漸喪失了自我,以至於等膝下子女長大的時候,他們放不了手,習慣性地手裡攥著。

當她的孩子娶妻生子,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圈的時候,她沒有覺得輕鬆釋懷,終於又能夠擁有自己的生活了。反而是無限的落寞,想要往裡擠,這個過程也許是婆媳矛盾的來源。

而外國家庭中,自我意識比較濃厚,兒女成年即放手,重拾自己的生活,所以常常中國的老人講陪伴,外國的老人講優雅。

把中國的婆婆笑稱為第三類人,不是排斥,是因為客觀存在的現象。也許這個婆婆勤勞善良,也許她獨斷自我,也許她學識深厚……但是不管怎麼樣,她還是「婆婆」。

也許通過社會觀念的不斷變遷,當有一天中國的女性能更多地擁有自我生活和自我價值,不再向外汲取存在感和索求情感的時候,中國社會家庭生活中就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推薦閱讀:

小男孩幾歲不準再進女浴室?
碰到這種情況你會離婚嗎?
老公待業中,婆婆單獨跟我說叫我給她買房,是什麼心理?
教會孩子漂亮,不如教會孩子欣賞美!
打遊戲不行,打女人卻很行?——讓你的女兒長大後遠離渣男,一定要告訴她別太善良

TAG:婆媳 | 家庭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