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像自來水一樣流淌」——的夢想

自己算個音頻偽發燒友,沒幾個錢還是曾經忍著肉疼入過一些「價格不菲」的設備,大量雜食聽歌從初中開始也有十年多一點。

很少有人真正意識到,在音頻領域看來,我們正處於或者說經歷了多麼偉大的一個時代。

在 19 世紀之前,如果你想要欣賞音樂。你只有一個選擇,在劇院裡面聆聽創作者們的演繹,而且由於沒有擴音設備所以欣賞效果通常並不好。

歷史書告訴我們,正是在這個時候西方工業革命到來。1877 年 12 月,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可錄製、播放音頻的設備「留聲機」,播放設備與音頻介質的分離帶來了大規模複製發行的可能,這直接造就了包括製作、發行在內的現代唱片工業。

留聲機其實就是直到 20 世紀末期仍大量流行的家庭唱片機的原型,同期音頻內容開始以黑膠唱片作為載體進行大規模複製發行。而在 20 世紀七十年代,磁帶作為新的音頻載體開始進入商用市場,由於體積上相較黑膠唱片擁有優勢,索尼、松下、愛華、夏普等一系列日系廠商開始進入隨身磁帶播放器時代。

1980 年,飛利浦與索尼聯合發布以原型激光碟片作為載體的 CD 標準(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以 12 厘米直徑、厚度 1.2 毫米的光碟就能容納長達 74 分 42 秒音樂。但它帶來的顛覆不僅是這樣,伴隨著 CD 技術的出現整個唱片工業的唱片錄製也從模擬錄製向數字錄製轉變,數字錄製使得高保真錄音(原始信號與再生信號之間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和完美回放(無論播放多少次,每一次播放的錄音聽起來都一樣)成為可能,否則我們今天的 MP3 播放器、音樂手機、在線音樂都只能是天方夜譚。

然後就是 MP3 播放器出現後的摧枯拉朽,乃至智能手機對獨立音頻播放設備的巨大衝擊。你今天聆聽音樂並不需要購置價格數萬的唱片機、解碼器、功放,你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機,並且大多數售價百元左右的耳機都有合格的音樂表現力。

從音樂設備的發展看,是從傳統的大眾收聽到家庭收聽,再到個人化、私密化、個性化的音樂選擇。這就不難理解索尼 Walkman、蘋果 iPod 能夠引發追捧,隨身的、隨處可取的音樂是消費者們持續不斷的需求。

現有的數字音樂讓你滿意嗎?至少我個人的答案是 NO。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聆聽音樂的終極需求是什麼?我們已經擁有了足夠便攜、易使用的收聽設備,擴音設備(耳機/音箱)品質與標準良莠不齊但主流產品三觀不算特別差,我們有了豐富的數字化資源(有損/無損),那我們還需要什麼?

我們需要在任何時候,通過多種設備(汽車、手機、WEB、客廳電視)可以訪問自己想要聆聽的音樂,可以通過自己的想法組織和篩選音樂,音樂品質可以得到有效保證。撇開連接不談,在隨身聽的時代,一台 iPod Classic 160G 大胃版就能滿足需求。

而在號稱更前衛的在線音樂時代,這事兒居然變得更困難。因為我們把一切都交給了「online」,音樂的喜好、收藏、分享……我們不再需要半夜拖下載,但新的問題開始出現,受限於手機容量無法把音樂庫搬到本地,如果容量允許那麼流量也不夠用,就算流量夠用也許根本就是 128k 低品質音樂,無法匹配你的黃金限量版活塞耳機,以上都是技術、市場可以解決的問題,只是大家都停在現有的位置,向下望。

在線倒是在線了,雲倒是雲了,多設備倒是多設備了。但是貌似我們面對的問題更多了,可以認真聽歌的時間更少了。對於致力於雲音樂的掘金者們而言,這可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音樂這件事只是作為工具存在,而且還不具備人文、情感附加值,用起來不爽的半殘工具,意味著他們能獲得的紅利也將會大幅減少。

現在,雲音樂這件事大家都在探索,矮子裡面連高個都找不到。當然,換個說法也是機會無限。想到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理論,他認為企業家應該像生產自來水一樣生產產品,如此產品的價格方能降低,人們的生活方能更美好,社會方能更進步。

音樂如是,數字家庭、車聯網、音樂衍生品……增長,大時代,大格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蘋果在2017年3月下旬推出紅色iphone7&7plus?
110kv 及以上的變電站,建設在小區附近有沒有影響?如果有的話具體有什麼影響?
有哪些可視化數據分析工具推薦?
丟失的iphone都去哪了!
都在大談智慧家庭,海爾卻率先踏入「無人區」,有一破局重武器!

TAG:科技 | 音樂 | 雲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