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中美貿易戰,你是在起鬨,還是在思考?

在面對宏觀事件時,尤其是一些突發的宏觀事件,比如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糾葛,許多平時並不太關心宏觀分析的投資者,突然變得激動起來。他們頭頭是道的分析最新的新聞,然後演繹出無數的結果(往往是悲觀的),從而為他們加入恐慌的市場找到理由。

  也許你不能否認,這些投資者中有一小部分,真的是對所有的信息和事件都做了仔細的分析。但是,當你問他們一些關於投資的更基本、更具體的問題時,比如某個他們買了的股票估值到底是多少,護城河究竟在哪裡,行業的發展格局如何,某個基金的基金經理究竟是何種風格,過去的決策怎樣,歷史上的倉位調整是否準確,他們卻常常答不上來。

  這些投資者可以被稱為是「起鬨的投資者」,而不是「思考的投資者」。他們並沒有獨立的材料收集、思維分析,而是在新聞的刺激下,條件反射般地跟風附和,最後得出他們自己希望得出的結論、而不是事實指向的結論。鑒別他們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問問他們關於一些更加細緻、不為人注意、但是對投資卻更重要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投資到底思考了多少、跟風了多少。

  在這種思考方式下,每一次小規模的宏觀經濟事件,都會被認為是世界末日的到來,然後導致市場大幅波動。這正如彼得·林奇在幾十年前所說的那樣,「經濟學家成功預測了過去3次經濟崩潰中的10次。」今天,隨著傳媒手段的日益豐富,這種現象正在愈演愈烈。這些跟風起鬨的投資者,每年都可以預測好幾次經濟大崩潰。

  可是別忘了,真正的經濟崩潰,絕不是那麼容易預測的。就拿2008年的次貸危機來說,就在兩年前的2006年,美國主流社會對經濟的前景還是一片樂觀。而在1989年以前的日本,也沒有多少人預測到了未來失落的二三十年。經濟預測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充滿了無數的理論、變數和巧合,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對於過度關注宏觀現象的投資者,有一個恰當的比喻,他們就好比走在路上,時刻抬頭看天、關注天氣的行人一樣。誠然,早上出門前關注一下今天的天氣也是可以的(現在不少人其實不關注過得也挺好),但是如果走在路上不看交通燈、不看過往的汽車和行人、不看台階,只是時刻抬頭看天下雨沒有,那麼無疑是不妥當的。同理,在資本市場上,不關心各種投資的技術細節、不關心估值、不關心企業的經營情況,只是天天關注宏觀事件氣氛如何,也無疑是錯誤的。

  而之所以有些投資者,會對當前的宏觀事件更感興趣,而不是對真正影響投資回報的技術細節更感興趣,說到底還是因為談論當前的宏觀事件,更加讓人感到輕鬆愉快。在媒體報道的包圍下,談資隨手可得,同時宏觀事件又更容易隨意地演繹和發揮,加上滿市場都瀰漫著談論同一事件的氛圍,導致這種所謂的研究分析,其實不亞於是一種起鬨,而不是一種思考。

  不過,這種起鬨式的宏觀研究,往往也是價值投資者長期收益的重要來源。當整個市場都開始起鬨時,本來並不差的基本面會遇到非常糟糕的價格,從而給長期價值投資者一個撿便宜貨的機會。儘管這種撿便宜貨會伴隨著一些心理壓力,但是買到的低價格,卻是實打實的。

  舉例來說,1987年美國的黑色星期一,導致香港的恒生指數在1987年10月19日下跌11.1%,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10月26日,又下跌33.3%,兩個交易日合計下跌40.8%。要說宏觀大事件,這算不算大事件?如果放在今天發生這樣的事情,投資者們又要起鬨多久?我們又能在今天的媒體上看到多少分析、多少崩潰預測?

  但是後來,香港恒生指數卻在1989年10月26日到1992年10月26日的5年中,上漲了整整170%。而且,這還不包括股息的回報,以2.5%股息回報率假設,期間回報會達到206%,年均回報達到25%。而這,就不是那些在1987年10月26日跟風賣出的投資者,所能享受到的了。

  所以說,當我們在分析一個宏觀事件時,一定要分清楚自己究竟是受了外界刺激而開始起鬨,還是在認真地思考?起鬨的談論往往會導致衝動的決策,這對長期回報並沒有什麼好處。而真正縝密的思考會帶來智慧,從而增加投資者的長期盈利能力。

推薦閱讀:

法國經濟(一):重商主義傳統的前世
【周末話題】揚湯止沸的苟且VS釜底抽薪的擔當?
物流不僅僅是獨立經濟體,還可以帶動地方經濟
共享經濟是時候回歸理性發展了
為什麼房價這麼高?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