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下的渝鄉
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的時候曾提到「一帶一路」這個名詞,那麼究竟什麼是「一帶一路」,發展一帶一路,山城又該怎麼做?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陸地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海上絲綢之路。
從時代背景上來看,一帶一路是在繼承中國古代與周邊國家友好經濟往來的傳統,古代中國鏈接西域或海上線路到達西亞乃至歐洲。政治上是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和優化,將改革開放融入陸地邊疆,融入社會歷史。同時「一帶一路」所提倡的共商、共享、共建原則符合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的主題。能夠有效推動中國內陸地區包括重慶與中國周邊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從經濟上看,「一帶一路」有著廣泛的合作共贏方向。能源方面可以在能源運輸、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上進行技術合作交流乃至消費互換。大陸自然帶和經緯度造成的自然氣候,植被水土的差異,使農林漁牧產品可以同時打開雙方市場。人文學術交流可以更多地促進文化學術的進步與創新。同時重慶本地的旅遊業可以藉此打開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所有的這些合作點都是在我們現有的交通運輸成果基礎上才能實現的,所以交通運輸是關鍵,一帶一路也是以交通運輸為基礎。
重慶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於我們既可以通過陸地上的經濟帶通往中國西北地區乃至西亞北亞和歐洲,同時也可以通過長江這條經濟帶通往東部沿海地區乃至南亞到西方國家地區。利益兩邊沾的壞處就是兩條路都不是主體前沿,處理不好就會淪為邊角。所以針對這個區域時代前提,我提出以下思考:
一, 在政策理念上需要堅持三個原則
第一是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新疆海關,上海海關,深圳海關一同推動進出口貿易,最大限度地減小進出口貿易的壁壘。曾經中國為了加入WTO奮鬥了那麼多年,申請成功後也擔心著國內企業的安危。實則是不這麼做就無法找到民族企業的精粹,無法跟上世界發展的潮流。重慶深處中國內地,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經濟中心,它的開放與發展與國家的經濟開放與進步密切相關。
其次是堅持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嚴格的政企分開,這個政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深入貫徹實行。但是在現在,國企、民企與政府之間有時候還是存在著「親媽」與「後媽」的關係。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也必須強調公平與效率,不能用行政的管理體制來管理一個現代公司。重鋼曾經是重慶的驕傲,但在當今的經濟發展潮流下,步步維艱。重鋼若要重新發展,改變內部的管理體制是必須的,而且只能靠自身。現代企業制度是淘汰制,企業必須自力更生,政府的注資和援助必須要有限度。曾經芬蘭的民族經濟支柱——諾基亞隕落的時候,芬蘭也不曾動用國家資本。企業只有完全獨立自主,才能自力更生。
第三個是利民惠國原則。我們推動一帶一路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發展周邊國家沿線經濟,同時維護與周邊國家關係,也維護我國西部和平與穩定。而這一切的根本都是為了造福百姓,福祉惠及經濟帶周邊的人民,推動中國內陸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在推動一路一帶經濟帶的時候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把中國內陸地區,重慶本地的交通發展起來也是一個關鍵點。迄今為止,重慶進出口的線路有四條線路,重慶→上海海上、重慶→深圳海上、新渝歐、渝歐。在第一第二大陸橋通車之前,重慶是起點和終點,當新絲綢之路開通之後重慶將是一個經濟帶的中心,成為現代的西域樓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建設好鐵路公路交通交通線,同時發展水上運輸,藉此契機最大限度優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 在地區生產方式上,產品和服務的發展方向上的原則,應當以集中專業化生產、提供為主。
重慶以山城自居,山地頗多,風景獨好,古鎮雲集。這些地方不僅有美景,還有深刻的文化底蘊,更有美食美味。將這美景美文美食結合起來發展旅遊業,配合現有的基礎交通設施建設,城市轉型也是很輕鬆的事。有美景、美食、文化底蘊的地方就傾力打造旅遊勝地,不搞重工業等污染型工業,盡量在原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第三產業。
重慶地處亞熱帶暖溫帶之間,夏季是著名四大火爐之首,冬季卻比較溫和,熱量充足。可同時種植部分熱帶和亞熱帶水果,如柑橘、橙柚。這些作物的生產不像水稻對土壤和水源等條件要求的那麼高,特別適合在山地丘陵地區種植,唯一的問題就是怎麼把這些「寶藏」運出去。就是要集中化大面積種植,保證本地有自己專屬的作物類型,集約化種植和生產。涪陵的榨菜,長壽的血橙,都是一個地區的特色,完全可以種出技術種出品牌。
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生產量曾是中國之最,成為中國的矽谷乃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矽谷是很有可能的。人才是新電子科技產業的支柱,電子科技產品的製造則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將二者融合起來充分發揮重慶大學城的人才實力,與重慶本地人力資源實力。也可以很好地改變重慶地區年輕人外出務工的狀況,將人才和人力吸引回家鄉,建設家鄉。
三, 人才的優化利用,在人才的選拔上堅持三項原則:政治人才選基層,文化人才看觀念,經濟人才憑實力。
政治人才選基層。在政治人才的選拔上一直以來有一點就是必須要有基層工作經驗。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都是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的群體、機構。所有的幹部和工作人員都應當接觸基層、親歷基層,知道人民需要什麼,缺什麼,怎麼做才能發展經濟,怎麼做才能將制定的政策惠及百姓。
文化人才看觀念。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表現在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指導實踐的發展。我們的文化人才可以是新聞人,可以是藝術家,他們首先要看觀念。觀念正不正確,有沒有客觀遵循辯證唯物史觀,有沒有先進性和指導性,他們的主張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這是文化人才選拔的重要依據。同時觀念還表現在是否先進,能夠創造新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指導與推動作用,實則就是文化創新。
經濟人才憑實力。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實行公司制,對人才的要求愈發嚴格。有沒有能力,對企業本身的發展有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知識人才、技術人才根本的還是要以勤為本。再憑業績和實力提升職薪,私有企業不能要求,但是國有企業,股份制現代公司企業則完全可以以此為規範來運營,嚴格執行淘汰制。
四, 網路化、信息化,就是要轉變傳統的生產銷售觀念,以及傳播觀念,走新型經濟道路。
文化和信息的傳播一直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新型文化傳播方式的出現,隨即新型經濟運作方式也就隨之產生。網路銷售平台在短短的幾年之間就從為人不知到中國最大,而且成為現代年輕人重要的購物方式之一。這就像是一次科學技術革命一樣,這也是一次經濟發展方式的革命。重慶在這個經濟發展方向上是否能牢牢把握,決定著重慶在中國乃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地位。網路電子商務經濟必將是未來的主流,城市的發展就看誰走在前頭。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有一些問題必須解決,首先就是轉變人們的觀念的問題。80後90後的年輕群體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很容易去嘗試。發展的前景在這些人群體中必將容易打開,但是上一輩人卻有一定的難度。要讓他們去接受,讓他們去嘗試,從電視機開始到智能手機,到電腦,到網路空間。可能我們需要藉助傳統的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的宣傳和指導,先讓他們了解,再讓他們熟悉,最後讓他們嘗試去學習和使用。
其次網路電子商務如果要發展起來對產品的生產專業化和規範化要求就會更高。在對外的進出口貿易中,如果我們要獲得產品的優勢,還要進行產品的深加工。形成一個產業鏈,整合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增加本地人口地區內就業,拓寬網路電子商務平台的深度和廣度。保合農場是長壽區龍河鎮的一個農村電商實驗基地,它的發展以網路出售當地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和農副產品主業。利用農村土地閑余做土地眾籌項目,客戶出錢,農民出土地和人力來進行綠色無公害種植和生產。保護了環境,提高了收益,提供了就業,一舉多得。
最後一點就是根本,就是運輸行業。現代的網路電子商務平台信息的傳遞極其迅速,這對運輸行業也帶來了超高的要求。以往的運輸方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經濟平台。一帶一路的推動,給我們帶來就是路,我們自己要造車。這輛車是運輸車,實則就是運輸行業,做到規範化便捷化。路已經修好,需要有人來開車運輸。
推薦閱讀:
※《絲路山水地圖》地名考證(完善中)
※對《絲路山水地圖》專家學術水平的質疑
※中國的陰山道通向哪裡?地球知識局
※世界最薄絲綢長啥樣?
TAG: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