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是一年52本書,要怎麼讀

文|瀟洒姐

2018開了一個新的盤口,要讀52本書,讀完把一些主觀理解錄成音頻,起名叫《奇遇圖書館》。52本中大部分書已經選好,選書原則是書中經典,滋潤過世人靈魂,對現實生活可以暫時無用。其實如果能夠滋潤靈魂的話,也並不存在真的無用。書有些是讀過的,因為我變了,再讀的時候感到書也變了。可見好書也並不存在「讀完」的時刻,但每次都還可以有「讀懂」的時刻。

之前,總覺得相對於文字,音頻虛幻不雋永,因為稍縱即逝。琢磨很久的一個表達,在生命中曾經那麼有力的一句話,幾秒鐘就輕巧的說出口,好像對不住那份珍貴。對於《奇遇讀書館》,這些聲音會是讀書之後的一個結果,從文字到音頻,換一個介質記錄,只希望聲音能帶有呼吸和體溫,多年後再聽,又不一樣,又是另外一種雋永。

各人的讀書習慣不一樣,小時候老師說書是越讀越厚,再之後越讀越薄,現在知道,要想把好書讀薄,那真是要費很大精力才能完成的事。當人走進真正的生活,還能帶著書里那些人物、品質和觀點,書才算薄了起來。先讀的書參與構建了你的體系,後讀的書開始納入你的體系,新讀的書又打破這個體系,所以閱讀不可停止,因為你無法預先判斷何時何本書會參與構建你,整個歷程都是一場奇遇。

我的讀書習慣,也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模式,無法說好或者不好,既然要讀52本,我先把這個模式描述下來。

1、上來就讀

書要上來就讀,不聽不看點評和劇透,甚至不是經他人推薦,最好是書店隨機抽出,別人案頭偶然拿來翻閱的一本,不帶預期,不設防,只帶著原本的那個自己,就像初來乍到的少年闖入一個世界,旁邊不要有人指點引導,只讓作者拉著我的手看他的世界,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喜歡的就不喜歡了,不需要因為是名著就覺得必須喜歡,看不懂的就是不懂,就好奇,就留著未知。

2 、等待擊中

有些書,會像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們一樣,你將被他的光芒和特質當頭擊中。擊中的時刻幾乎就是幸福本身,歲數越大的你感受會越強烈:太棒了,我還能被擊中,還有東西擊中我。可以說,只要還願意打開一本新書,還願意出門遇見陌生人,心底就是有希望的,就還保有著對這世界的渴望:「請擊中我吧!」

3、讓我拋棄你

書不是必須讀完,尤其是這幾年。小時候我有個誤解,認為人得有始有終,鉛字能印在紙上,一定是有原因的,裡面肯定還藏著好東西。好幾次堅持讀完,發現真不是,竟然從頭到尾沒有好東西,至少是沒有我想要的好東西。這幾年更是,什麼東西都印在紙上。談戀愛不用等到絕望再分手,看電影也可以提前退場,書不行就合上,對不起先告辭了。

4、讓我愛上你

我一旦被擊中,這個書就越看越厚,以至於看不完了。感謝互聯網時代,可以聯想搜索,從作者生平搜到時代背景,到相關人物八卦和愛恨情仇,欲罷不能。看書要研究作者嗎,下蛋要認識母雞嗎,我認為要,思想從人中流淌出來,人最可愛,最可貴,也最可恨,也最可憐。這也是為什麼我最愛看傳記,直接看人,看他電影一樣的生活,如何徐徐展開一生的畫卷。

5、句子迷

傳記人生有決定性瞬間,這些瞬間是被一個或幾個句子描述的,我著迷這些句子。在小說類作品裡,這些句子和辭彙被有節奏的排列組合,同樣司空見慣的漢字,卻可以訴說完全不同的情境。我會抄寫、收集和反覆閱讀,以至於背誦這些句子。成年後我收集更多帶有判斷和觀點的句子,大於小時候喜愛的文學性,但無論哪個階段,整個收集和反覆閱讀過程都有快感。

6、指認

由於會在閱讀中代入主人公,我這種閱讀也許是雙刃劍,我渴望長大,渴望成為有故事的人。長大之後發現是生活另外一回事——生活本身不觀察就無法書寫,但太抽離就不好玩,太投入又會痛苦。生活有多少狂喜就有多少悲傷,有多少抵達就有多少落寞,想要的這些體驗總是相伴而生,而當我終於在某一個情景里確信我讀到過此刻況味,指認了當下,當年的閱讀才宣告完成。這麼多年,這種懂得,在於別人的故事和自己故事交匯的一刻,我和作者在遙遠時空相視而笑的那一下。就一小下。

7、重讀

重讀可以成為一個自己的儀式。尤其當指認發生時,我可以重新回到書櫃前,凝視珍藏那些書的名字,抽出那一本,翻到那一頁。跟多時候,我會直接翻閱我摘抄收藏的句子,回憶那些句子後面的故事,看他們如何道出,如何點醒,一句一句,撫慰我的心。

以上這些,如果走到第7步,就是我生命中的好書,這樣的好書極多,今年先選這52本。先讀的書參與構建了你的體系,後讀的書開始納入你的體系,新讀的書又打破這個體系,所以閱讀不可停止,因為你無法預先判斷何時何本書會參與構建你,整個歷程都是一場奇遇。

下載趁早APP即可收聽該課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宋朝是山西人民的苦難歷史?
為什麼中國內地絕大多數的建築設計風格較為單調統一?
如果要講究純粹的漢文化,那麼現存的哪些東西是會被排除的?
[i·寧德] 白露已至,西風微涼,霍童溪畔灑餘輝
古書中記載的「美人魚」真實存在嗎?

TAG:文化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