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觀 第六章 經濟危機

一、我對經濟危機的理解(大部分和馬克思相似)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世界經濟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

由於經濟危機是由一個或多個經濟體所爆發的危機,所以下文中的資本家指的是大部分資本家,而非單一的某個資本家。

我們知道人性是逐利的,資本亦是如此,哪裡有利益,他們就往哪裡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同於之前所有體制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過剩的危機,而非不足的。導致他爆發的原因很多,這裡只講宏觀上的幾個根本原因:

1、生產資料屬於資本家所有,所以剩餘價值的分配主動權也屬於資本家所有,無產階級自然而然會被剝削。(這裡順便插幾句,去年十一月份的時候讀《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主要表達的是一個富者俞富,貧者俞貧的一個社會情況(也就是資本的馬太效應),並且引用了很多數據來說明。作者對這種現象的原因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我個人認為,資本家的利潤主要來自於無產階級的剩餘價值,並且資本家在分配上佔據主動權,這就導致相較於勞動來說,資本增值財富的速度必然會大於勞動(因為資本家對自己能多分多少他就多分多少,對工人能少分多少就少分多少),資本越大,生產資料也就越多,他能夠榨取的剩餘價值自然也就越多。這裡還要說明一點,剩餘價值的獲取並不一定只能來自於僱傭,他還可以來自於交易等行為,這個我後面會說,這裡就不講了。簡單點說就是靠資本賺錢比靠勞動賺錢來的快,當然了社會的供需關係決定了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資本家,所以他們之間的競爭也是很殘酷的,但是這並不影響財富集聚在少數人的手上這個現象的發生。這裡並不是叫你無腦去當資本家。說句題外話,就目前來看,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的資本家在我看來都挺蠢的。)

2、資本家為了儘可能多的榨取剩餘價值,就會在增加生產的規模(擴大工廠的規模、增加工人的勞動時間、增加工人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最終導致生產過剩。事實上 你學的幾乎所有的沒有勞動是產生價值的要素的理論都無法解釋你為什麼會被要求加班。你大可以試試。

3、人類對商品的要求經歷三個階段:興奮階段(樂於購買)→疲勞階段(失去部分興趣,買不買無所謂)→厭煩階段(不想買),最終因為不想買導致生產過剩。

第一個和第三個原因很好理解,我這裡主要講第二個。舉個例子來講:假設整個社會對鞋子的需求是100雙,但是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所以不斷地擴大產能,最後生產出了105雙鞋子,並且因為上文的第一個原因,就這會導致大量的工人的工資只夠購買生活必需品或者其廉價替代品。也就是我工資沒多少所以我現在沒錢買鞋子了,我買兩塊布自己回家縫鞋子穿好了。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鞋子的需求就變成了80.所謂資本家承擔的風險就來自這裡,因為供需關係不平衡,所以鞋子的售價必然會下降,為了不當供需關係差中的那25雙鞋子,資本家就必須絞盡腦汁的去賣,於是市場的競爭就會更加激烈。有些資本家會因為廉價把鞋子賣出去,造成資本縮水,於是就會發生裁員(導致工人失業),或者引發大規模的信用違約(企業的貸款沒錢還,工人的貸款也會因為失業而導致沒錢還)。這個時候生產鞋子的人會悲觀的預期未來的回報會下降,從而減少投資;而消費鞋子的人,會預期自己未來的收入會下降,也會減少消費,並且這兩種預期是個互相作用的惡性循環。當無數種商品和鞋子一樣時,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商品大量過剩,於是危機就來了。

那麼為什麼資本家會不計後果的不斷增加產能呢?僅僅是因為貪心嗎?我認為,這裡可以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來解釋。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小偷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於兩個不同的房間里審問,對每一個罪犯警方給出的政策是:如果兩個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於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個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為已有證據證明他有罪)再加判刑2年,而坦白者因為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偷竊之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罪,將兩人各判入獄一年。那麼我們先列個表:

A/B

坦白

抵賴

坦白

8,8

0,10

抵賴

10,0

1,1

顯然,對於A來說,儘管他不知道B會做何選擇,但他知道無論B選什麼,他選擇坦白總是最優的。如果還是理解不了,你可以這樣想:如果A坦白,那麼無論B選擇坦白還是抵賴,A都最多只能被判8年,最少可以直接釋放。而如果A抵賴,那麼假如B坦白,A就要被判刑10年。所以對於A來說,他不可能去賭自己不會被出賣這種運氣,相反對於B而言也是如此,所以最終他們雙雙被判8年。你也可以用數學裡的期望來解釋:A坦白的話判刑期望是8×1/2+0×1/2=4年,A抵賴的話判刑期望是10×1/2+1×1/2=5.5年。那麼顯然除非A想要多在監獄待幾年,他都會選擇坦白。資本家們也是如此,他們的最優策略自然都是生產,只不過,在近來政府和企業聯合組織的協調溝通下有點改觀而已。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周期性爆發且不可避免的現象,每當社會產能過剩到了臨界點的時候,經濟危機就會爆發,然後再慢慢恢復。在經濟危機期間總有很大一部分的產品被銷毀掉,並且有很大一部分的生產力被銷毀掉。像什麼把牛奶倒到河裡,把牛肉扔到田裡做肥料,讓農產品爛在地里,這些常見的現象事實上都是銷毀產品的方式。因為當過剩的產品被銷毀後,供需關係就會恢復穩定。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初期隨處可見,因為當時的生產和交通運輸並不是很發達,也就是說單個工廠的產品輻射規模有限,它只能覆蓋附近的一小片區域;且由於生產力低下,他們的競爭力較小。簡單說就是雖然存在許多工廠,但他們的產品能夠覆蓋的地方都很有限,所以單位面積內的資本家往往沒有幾個競爭對手。所以資本家可以安心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銷毀過剩的產品且不用擔心被其他的資本家傾銷。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既然產品過剩,那麼為什麼資本家不把產品低價賣給消費者呢?既然生產出來了,為什麼又要這樣糟蹋呢?我們可以這樣想一下:如果資本家這樣做,那麼當下一個生產周期到來的時候,資本家必定會縮小生產規模,因為之前生產過剩了嘛。那這個時候如果資本家還想保持原來的利潤,他就必須提高產品的單價。簡單說,現在牛奶太多了,資本家不把牛奶倒到河裡,而是低價出售,原來牛奶兩塊錢一斤,現在只要一塊錢;下一個生產周期來臨的時候,產品相對就會減少,於是資本家還想要賺和以前一樣的錢的時候,他就只能把牛奶價格漲上去,弄成兩塊錢一斤,但是這樣消費者是否能夠接受?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不能。(登門檻效應)所以,這樣做的話只能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消費者不願意再高價購買牛奶,最終導致供需關係再次失衡。

後來的資本主義社會因為交通運輸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一個地方的生產過剩時,資本家完全可以快速的將過剩的產品以及其低廉的價格傾銷到別的地方。最先出現的就是殖民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的資本家普遍將大量的過剩的產品賣到自己的殖民地,並且不斷地利用殖民地的廉價勞動力、物質資源擴大生產,以追求更大的更多的剩餘價值,也就是利潤。隨著新的、尚未被開發的殖民地不斷減少(就像最初的無產階級的產生方式一樣),最終全球的殖民地被幾個最先佔領國家瓜分,新的、開始殖民較晚的、佔領殖民地較少的國家自然不願意就此接受這個結局,於是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的格局被重新劃分,各個參戰國之間也因為戰爭淪為廢墟。所以,很自然,過剩的產品通過戰爭被消耗掉了、過剩的勞動力也通過戰爭消滅掉了,新的周期於是又開始了。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需求遠遠大於供給,人們不需要考慮賣不賣的出去,因為只要你生產了,你自然就有銷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對經濟保持樂觀的態度,自然,不久人們瘋狂的投資和生產又會導致大量的生產過剩,於是經濟危機就又來了,可以說,只要人還逐利,這個經濟周期的循環就無法改變。同樣在一戰之後不久,就爆發了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那麼面對這一場危機,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又會怎麼應付呢?我只講兩個代表性的國家,一個是美國,美國施行了羅斯福新政,最主要內容就是大量印刷貨幣製造通貨膨脹,並且救助銀行(就是我沒錢還怎麼辦 ?我自己印錢不就有了?)和那些破產失業的人;還有一個就是以工代賑,簡單說就是大搞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什麼鐵路啊,公路啊,發電站啊,這不但消耗了過剩的產品,也消滅了很多的過剩勞動力,迅速緩解了社會矛盾。那麼這時候,你肯定發現了一個問題,經濟危機既然爆發了,那麼受害者到底是誰,貌似沒有受害者啊?這個問題很簡單,印錢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你擁有貨幣你就是受害者;政府救助破產失業的人和金融業,所有的納稅人都是受害者;至於那些投機的,那是自己作死不算受害者。與此相對自然就是德國了,經濟危機導致納粹黨人上台執政,為什麼呢?很簡單,納粹黨人宣傳自己執政後會救助那些失業、破產的人,於是在經濟危機下,這些佔據國內大部分數量的人開始支持都納粹;納粹黨人還宣揚現今的德國執政黨是導致這場危機的原因,會爆發這種危機全拜這些愚蠢的執政黨人所賜,於是人民開始不支持現今的執政黨;納粹黨人轉移社會矛盾,你想吶,咱們德國人如今落到這般境地,自然和外國人分不開干係,更別說一戰才過去沒幾年,大家保衛國家的一種鬥志十分強烈;再加上希特勒神一般的演說天賦,敢問德國人民不支持他支持誰?其實這種現象國內也很普遍,這也是我之所以說只要環境允許,中國有很多人會成為納粹的原因,不誇張的說最少幾千萬。於是在納粹的演說之下,大多數德國人民都開始堅信反對資本主義,反對自由市場就可以避免危機,開始堅信只有達爾文主義,即適者生存,於是為了奪取生存空間而進行的戰爭就無法避免,同時又充滿執政黨對未來社會福利提升的政策施行後的生活的一種憧憬。

總之,擺脫,或者減緩經濟危機的主要方式無非這幾種,諸位可以自行參照:

1、通貨膨脹,引發通貨膨脹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單單是印鈔票,下一章會詳細講這裡不多說。通貨膨脹導致人們為了使資產跑贏通脹而不得不進行投資,沒錯就是抱薪救火。

2、政府開發大量基礎設施建設。

3、直接用惡性通貨膨脹來救助經濟。治惡疾需下猛葯。

4、傾銷。把過剩的產品低價賣到傾銷地。

5、戰爭。

6、接受其他經濟體的援助。

二、凱恩斯對經濟危機的理解

馬克思將經濟危機歸根於生產過剩,而凱恩斯則將其歸根於消費不足,即人們沒有消費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導致產品過剩。簡單說就是馬克思認為是人們生產的太多了導致經濟危機,凱恩斯認為是人們消費的太少了,所以導致的經濟危機。

首先我們講一下邊際效用消費傾向遞減這個規律。邊際效應之前已經講過,這裡就不講了,這個規律正是和邊際效應息息相關。消費傾向指的是一定的消費群體(老人、小孩、婦女、公務員、運動員等等)在不同時期對商品的需求的變動趨向。它取決於購買力水平、商品供應水平、社會風尚等等。邊際效用消費傾向指增加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我舉個例子來說:小明現在月薪1000元,他買了一雙鞋子A價格300元。半年後因為某些原因,小明的工資上漲了,變成月薪2000元了,小明覺得自己有錢了,之前穿不起的鞋子A,現在一定要多買幾雙,於是他買了兩雙鞋子A。這時候他用了300×2=600元,那麼他的邊際消費傾向就是(600-300)/2000-1000=0.3。又過了半年,小明月薪漲到了3000元,這時候他覺得鞋子A其實穿來穿去也就那樣,買那麼多做什麼,於是他只買了一雙,這時候相較於一年前的邊際消費傾向就是(300-300)/(3000-1000)=0。又過了半年,小明月薪漲到了4000元,這時候小明覺得自己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了,所以他就不買鞋子A了,他買更好的鞋子B,而鞋子B的售價是1000元一雙,這時候相較於一年半之前他的邊際消費傾向就是(1000-300)/(4000-1000)=0.23。再過了半年,小明覺得這個鞋子質量這麼好,沒必要再買鞋子了,於是相較於兩年前他的邊際消費傾向就變成了(0-300)/(4000-1000)=﹣0.1。簡單說就是,你賺的錢越多,你越不可能把越多的錢都拿去消費。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你一個月賺了5000元,一個月消費了2000元;另一個人一個月賺了5000萬元,他能消費2000萬元嗎?這裡要注意一點,投資並不是消費行為,消費行為所消費的是生活資料。講完邊際消費傾向,我們再來講講影響邊際消費傾向的因素。這裡我只講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收入。簡單說,一個人他的消費水平取決於他對自己未來收入的評估。假設一個人,他有500萬,他對未來的收入持樂觀態度,認為他接下來能賺更多的錢,這時候他就會更傾向於為高品質的生活而消費;如果他認為以後自己的公司很可能會虧損,可能會破產,自己可能會負債纍纍,那麼他就會傾向於減少消費。如果很多人都這樣的話,那麼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不足,那麼社會上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就不能被消費掉,於是就造成了產品過剩,於是自然而然,經濟危機就來了。

講完收入,我們再來講講投資,這裡要提到的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所謂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是指預期從投資中獲得的利潤率(即預期的利潤率)將因增添的生產資料的成本增加,和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增加而趨於下降。對此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著重討論過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也是後來幾乎所有爆發經濟危機的國家都採取的方式,即投資引誘。因為只有資本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而只有利益才能對資本家產生引誘。舉個例子來說:錢的購買力不斷的貶值,這時候你投不投資?你在這裡辦廠,稅務免去一大半,你投不投資?你在這裡辦廠,政府一年給你大量的補貼,你投不投資?你在這裡辦廠,東西賣不出去,政府幫你傾銷,你投不投資?這些就是投資引誘。關於資本邊際效率凱恩斯還在這書中說:繁榮期之特徵,乃一般人對資本之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故即使資本品逐漸增多,其生產成本逐漸增大或利率上漲,俱不足阻礙投資增加。但在有組織的投資市場上,大部分購買者都茫然不知所購為何物;投機者所注意的,已不在對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作合理的估計,而在推測市場情緒在最近未來有什麼變動,故在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之市場,當失望來臨時,來勢驟而奇烈。不僅如此,資本邊際效率宣布崩潰時,人們對未來之看法,亦隨之黯淡,不放心,於是靈活偏好大增(也就是流動偏好,即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財富,而不願以股票、債券等資本形式保持財富的一種心理動機),利率仍上漲,這一點可以使得投資量減退得非常厲害。但事態之重心,仍在資本邊際效率之前崩潰,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資本品。至於靈活偏好,則除了由於業務增加或投機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需在資本之邊際效率崩潰以後才增加。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後會產生逆向的投資引誘,或者這麼說,投資排斥。那麼為什麼資本邊際效率會遞減呢,如果還沒有看懂,我簡單說一下,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1、成本上升,投資的不斷增加導致資本品供給價格上升。舉個例子:大家都想買房子,那麼房地產商的規模勢必擴大,因為蓋房子賺錢,所以大家都來搞房地產嘛。但是呢,建築材料行業,這時候就會產生相對的滯後性,也就是建築材料行業廠商意識到市場需求變化的時間和重新擴大生產規模所花的時間。這時候建築材料就會變得供不應求,產品價格自然上升,房地產開發商所花費的成本也會因成本增加而增加。

2、投資的不斷增加,會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增加,而產品數量增加會使該產品的市場價格下降,從而投資的預期利潤率也會下降。

凱恩斯用來說明經濟危機的第三個規律就是靈活偏好,靈活偏好是對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反映,具體而言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動機決定的:

1、交易動機。只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產生的持有資金的動機。

2、謹慎動機。指為了應付未來的各種不測所產生的持有資金的動機。

3、投機動機。指由於利潤率的前景無法預見,人們願意持有資金等待尋找更好的獲利機會。

講到這裡,我順便說一下流動性陷阱。上文說過,靈活偏好也叫作流動偏好,所以流動性陷阱自然也就是靈活偏好的一個陷阱了。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個假說,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假設一個國家現在的基準利率是10%,那麼隨著經濟發展周期的不斷進行,整個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勢必出現疲軟現象,也就是經濟周期中的衰退過程。這時候政府就會不斷的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最簡單的方式自然就是用貨幣來刺激,也就是常說的寬鬆的貨幣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中最簡單手段就是降息,也就是降低基準利率,基準利率一下降,你把錢存在銀行,得到的利息就變少了,於是人們開始紛紛把錢取出來投資。有人可能會問,存在銀行利息再少那也是利息啊,為什麼要拿出去投資呢? 原因很簡單,為了跑贏通脹,你是坐看自己的錢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呢還是拿他去投資?那麼投資什麼呢,我這裡就簡單假設只投資股票。那麼大家都投資股市,股票就變得供不應求,於是股市的價格就會上升,也就是股票價格的預期是上漲的。於是呢,政府領導人成功的在自己任期內減緩了經濟危機的到來,市場繼續一片繁榮。但是顯然這種情況不可能長久,因為基準利率是有限的,只有10%,當經過長時間的刺激之後,基準利率變成了0.1%,那麼這個時候你肯定不能在怎麼降息了吧。你難道把基準利率弄成負的?大家把錢存銀行,還要交保管費?大家找銀行貸款,銀行不但免息還多送一點錢給你?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到達了臨界點,如果我們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假設只存在銀行和股市這兩個因素。那麼在銀行的利率到達臨界點的同時股市的利率一樣會到達臨界點,也就是銀行的利率已經降到最低了,不能再低了,他只能上升或者保持,不可能下降了;股市的利率也已經到達最高點了,他只能下跌或者保持,不可能再漲了。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顯然,股市的預期是保持或者下跌,銀行的預期是保持或者上漲,那麼最優策略自然是把錢都拿出來存銀行了。於是呢大家就把錢都拿出來存在銀行了,這時候政府就無奈了,為什麼?因為不可能在降息了啊,也就是現在已經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來控制經濟了,經濟的崩潰在所難免。

三、一些對經濟危機的規律的預測

很多人都想知道下一次經濟危機是什麼時候,很顯然,在正常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危機肯定會來,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調控來減緩他到來的時間,所以可以說是很難預測的。不過經濟危機還是存在一些規律的。我們首先來說的是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也就是創新導致經濟危機。創新為創新者帶來超額利潤,於是受利益的驅動其他企業紛紛效仿,當效仿的企業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就會導致出現上文所說的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首先,在臨界點之前,大家紛紛投資,因此會導致生產資料的價格上升,最終導致生產的成本上升;但是這時候市場的熱情並不會減退,於是投資者紛紛借錢投資,信貸也隨之擴張;信貸擴張後國家需要印更多的貨幣來滿足市場的需要,於是整個經濟周期中的繁榮階段就到來了。但是到達臨界點之後,某種創新已經在社會上普及,那麼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也就消失了。隨著創新的進行,一大批沒有創新的企業在競爭中敗下陣來;隨後創新的企業重新分定了市場,穩定下來,於是不會有更多的資金會被投入這個產品中。又由於創新總是呈現某種規律的大爆發和小爆發,也就是說,在大爆發之間,創新的產品會越來越少,這些資本家在獲得超額利潤之後,由於沒有可供投資的產品,所以他們會選擇還貸,並且迅速造成市場緊縮、泡沫破裂、經濟崩潰。

按熊彼特的觀點,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長」、「中」、「短」三種周期,每一個長周期包括6 個中周期,每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短周期約為40個月,中周期約為9~10年,長周期為48~60年。第一個長周期從18世紀80年代到1842年,是「產業革命時期」; 第二個長周期從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鋼鐵時期」; 第三個長周期從1897年以後,是「電氣、化學和汽車時期」。

關於這些周期,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做了研究。其中的長周期也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他認為第一個周期是從1789年到1849年,共60年;第二個周期是1849年到1896年,共47年;由於他發表的時候是1926年,所以第三個周期他沒說,不過我們可以自己推斷是1896年至1945年左右。我們可以對照一下創新大爆炸的時間,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至今。是的這麼對照一下,感覺周期和創新是存在聯繫的。

其中的中周期也就是朱格拉周期,是一種為期約10年的周期。我們可以拿最近的同等量級的影響力巨大的經濟危機的爆發時間做一個比較。1957年到1958年經濟危機,間隔15年後爆發1973年到1975年經濟危機;間隔5年後爆發1980年到1982年經濟危機;間隔8年後爆發1990年到1991年經濟危機;間隔6年後爆發1997年到1998年經濟危機;間隔9年後爆發2007年到2008年經濟危機。

其中的短周期也就是基欽周期,是一種為期2年至4年的周期。這個舉例子有點難,我直接用中國的股市來舉,看看是否存在這種周期。

1、1990年12月──1992年5月,漲

1992年5月──1992年11月,跌

2、1992年11月──1993年2月,漲

1993年2月──1994年7月,跌

3、1994年8月──1994年9月,漲

1994年9月──1996年1月,跌

4、1996年1月──1997年5月,漲

1997年5月──1999年5月,跌

5、1999年5月──1999年7月,漲

1999年7月──2000年1月,跌

6、2000年1月──2001年6月,漲

2001年6月──2005年6月,跌

7、2005年6月──2007年10月,漲

2007年10月──2008年20月,跌

8、2008年10月──2009年8月,漲

2009年8月──2012年11月,跌

9、2012年12月──2013年2月,漲

2013年2月──2013年6月,跌

10、2013年6月──2013年9月,漲

2013年9月──2014年3月,跌

11、2014年3月──2015年6月,漲

2015年6月至今(2016年12月),跌

這樣看起來是否很有趣呢,說到這裡突然想說點關於股市的,在民間有一種規律,是一種叫「纏論」的東西,恕我直言這個東西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和大數據依靠。我也曾了解過這一規律,它實質上就是畫圖,對的,就是幾何圖,並且這些幾何圖,只要是個人都會畫。為什麼這麼說呢,波浪形你會畫么?實質上他的圖大體上就是波浪形,為什麼是波浪形呢,傻子都知道股票是有漲有跌的。在細節上,他的圖是傾斜的N字,也就是說在N字的最低端買進,在N字的最高點賣出,然後重複。因為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股票不是一下子就上漲或者一下子就下跌的,他是震蕩上漲或者震蕩下跌的,這個纏論主體講的就是在這個震蕩上漲或者下跌中的規律,但是現實來看,漏洞百出。首先,他無法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是傾斜的N點的最低點,什麼時候是最高點,只告訴我們把最低點和最高點連起來一畫,就會像個傾斜的N字,或者說平行四邊形吧。你按照這個幾何圖形在最低點買進,最高點賣出;或者在最高點賣出,最低點買進,就肯定能賺錢你說這個是不是在說廢話?其實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心理學諸位應該能發現纏論的套路,首先就是故弄玄虛,什麼哲學,什麼佛學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拿進來,反正纏論就是高深,你不懂就是正常的。我說句實話,我把我看不懂的哲學類的書都視為垃圾,當然那些專業性的東西不懂很正常,但是哲學不同,只要是個人,他的邏輯正常,他就能懂哲學。然後我們再來說說他舉的例子用了幾個股票來講解,我就問一句,我隨機拿一些股票上來,你來給我講解?你敢么?

題外話說多了,我們接著來講講經濟危機,關於經濟危機的爆發,還有一些腦洞大開的設想,比如太陽黑子引發經濟危機,或者厄爾尼諾引發經濟危機等等。其實呢也就是天災,因為我們之前的理論講的經濟危機的爆發都是人禍,人生產過剩,人消費不足,人創新;這些設想則是天災,天災主要影響農業,還影響運輸等行業。這些也挺有意思的,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看。

推薦閱讀:

圖表論證:美國經濟增長或現乏力
經濟危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特朗普預測美國GDP增速超3% 經濟學家笑瘋了
美國經濟史:從詹姆斯敦到經濟巨人
美國新稅改,兩黨吵的是什麼?

TAG:經濟危機 | 金融危機 | 美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