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散手的對抗訓練(三)接手訓練

在《太極散手的對抗訓練》(二)中,我們談了「丟手訓練",接下來我們會陸續談「接手訓練」,「近身訓練」,「貼身訓練」和「地面訓練」。

接手訓練:

現代各類武術搏擊,已經看不到「接手技術」了,難怪對「接手技術」的質疑。從現代拳手出拳的快速,大力和變化來考慮,很難想像,可以在激烈對抗中,把拳「接」住!?

但「接手技術」的確是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武術搏擊技術。中國古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幾千年來,國家間的戰爭和地方軍閥的割據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即便區區百十年的太平盛世,民間江湖的武林世界依舊是血雨腥風。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武術搏擊是職業軍人和民間武裝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華武術經過幾千年的傳承,流傳下來的武術拳種,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武術搏擊精華。

是我們當代人,因為遠離了冷兵器時代,而在武術傳承上出現了問題。我們不能對祖先的搏擊智慧妄下定論。

對「接手技術」的理解,不能望文生義。

實際上,「接手」不是「接拳」,而是「接勁」。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接手技術」,是指搏擊開始時,二人肢體最早發生碰撞的瞬間,應該使用的技術。換句話說,「接手技術」,是祖先告訴我們:一場生死搏殺,在肢體剛剛開始接觸時,所使用技術的重要性。

一個沒有接受武術搏擊訓練的人,在遭遇攻擊時,也會反抗,這個反抗是本能格擋。格擋是不完整的「接手技術」。即便敵方組合拳連續攻擊,他也同樣會連續格擋,只是格擋質量,因人而異。

武術的「接手技術」,是在人類本能格擋的基礎上,通過「化勁」和「根勁」,衍生出「接勁」,並且用這個「接勁」,去破壞敵方的平衡。這個一瞬間完成的「接手技術」,需要經過特殊的訓練,這個特殊的訓練,是太極散手單操。

真實的武術搏擊是一個照面的事,纏鬥只發生在少數水平接近的對手之間,所以有足夠對抗時間的搏擊並不多見,這和我們當代人通過武俠影視和競技體育所看到的不同。

說到這,想就武術搏擊過程的觀賞性談談個人看法。這個話題起因於早期香港傳統武術擂台賽影像資料。很多人看了這個影像資料後,質疑傳統武術的實戰能力,理由是和他們心目中的武術搏擊不一樣。

武術搏擊訓練,為生死搏殺,唯一目的是戰勝對手。在這個「唯一」下,其訓練過程,不會追求觀賞性,那樣只會白白丟掉性命。

只是到了冷兵器已經遠離我們的時代,武術才出現了以強身健體和表演為目的的訓練。這才有了觀賞性的需求。但這種套路「武術」,已經失去了武術的本源,我們在傳承武術搏擊這個武術本源的時候,還有必要去探究,在近代才出現的武術的表演功能嗎?

如果硬要把武術搏擊和觀賞性這兩個不相關的問題牽連在一起:真實武術搏擊的「漂亮」,只會發生在搏擊能力相差懸殊的對手之間,即便如此,這個「漂亮」,也和武俠影視相差甚遠。

通過香港早期傳統武術擂台賽的影視資料,來質疑傳統武術實戰能力的人,他們沒有分清電影,電影文學藝術,和真實武術搏擊之間的區別。

武術,沒有單純的防守概念,武術的防守是為了進攻,進攻是為了儘快解除對手的抵抗能力,武術的概念里不存在一拳一腳的打鬥表演。

接手不是防守,是為了進攻成功。太極散手的接手,強調化打合一:防守和攻擊同時發生。

接手技術不是某個單操訓練就可以上身的,是很多單操綜合訓練後才具備的能力。差不多所有的基礎單操訓練,都和接手技術有關。

1)定步接手技術:

這是所有接手技術中,最簡單的。

有經驗的老師,會通過定步接手技術,讓學生明白接手的原理。有好的拳感和身體協調能力的學生,定步接手技術上身很快。

2)上步近身接手技術:

這是最常用的接手技術,難度非常大。有經驗的老師,首先通過「定步接手技術」的訓練,讓學生明白接手技術的原理後,再通過「上步近身接手技術」,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武術搏擊對抗,在「定步」掌握的技術,在「活步」中是沒有辦法施展的。「定步技術」和「活步技術」之間,存在一道深深的「溝壑」,這個「溝壑」,需要用自身過硬的單操技術來「填平」。

很多學生,是通過接手技術訓練中,「定步」和「活步」的區別,才明白網路上海量的「定步」搏擊教學視頻的局限性。

「上步近身接手」,要求學生有非常強的箭步單操(下盤),搭手接勁(上盤),活步整勁(上中下盤),上下相隨(上下盤協調),和知拍,合拍,破拍的能力。這些內容訓練難度很大。

這些技術上的高要求,可以刺激學生,回過頭來,對自己已經「掌握」的單操,找老師糾錯,並重新習練相關單操的勁路和技術細節。

「上步近身接手」訓練,是在激烈的活步對抗中,通過瞬間的接觸,「接到」對方連續出拳的勁路。這個功夫不但難度大,並且不易理解,只有和懂「接手技術」的老師,真正打過對抗後才能體會到。

「接手技術」的「接勁」,目的是「破根」,破攻擊方的「根勁」,讓攻擊方連續出拳的同時,自身重心已經不穩而無法繼續攻擊;而己方,會抓住對手調整瞬間,打「跟勁」「破根」擊敗對手。

太極散手的單操訓練,在「練進去」之前,不但枯燥乏味,而且「拳病」纏身,因為單操是「校(jiao)形」和「校氣」的筋骨訓練,和人類日常習慣相反。「校形」即便「學會」,獨自習練也非常容易出錯,「校氣」更容易出錯。「校形」和「校氣」組合在一起練,不出錯不可能。合格太極拳老師的作用就在這裡,太極拳「易學」難練,幫助學生糾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撤步接手技術

這是太極拳比較強調的一個打法,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打吞法。和這個接手技術有關聯的單操中,「少主脫褂」是最重要的。

順便說一句,「少主脫褂」單操,它的「任務」很多,在太極拳中很重要的「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都要靠「少主脫褂」的訓練來完成。「倒攆猴」不是「少主脫褂」,是少主脫褂練成後的結果。如果直接練「倒攆猴」,是練不成「沉肩墜肘」和「含胸拔背」的。太極拳的「十要」,不是訓練方法,是功成後的結果。就像不經過「膝走外8揉足」的單操訓練,永遠也打不出「攬雀尾」的下盤一樣。

單操可以真正開關節,健筋,健骨,這是太極拳訓練的核心。談到單操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懂得:

沒有真正開肩(關節),就沒有沉肩;沒有開胯,就沒有落胯;

沒有開腰,就沒有松要;我在《太極拳是樸素的筋骨訓練》中,強調過這個問題。

太極拳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太多,以至於稍微有些收穫,就欣喜若狂。但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只收穫了很少,很多該收穫的沒收穫到,是一件可惜的事。

就像一部手機,我們花了很多錢買回來,卻只用了很少的功能。手機的很多功能不用就不用了,用多了對眼睛有傷害,但是太極拳,你花了同樣的時間在練,該得到的好處很多沒有得到 ,實在可惜。更可惜的是,有人想多練一些,不但沒有多得,反而丟了健康。

練太極拳一般練練也可以健身,但是加大了訓練的「強度」,方法不正確,就一定會練出毛病。就像競賽套路,參加競技比賽的選手,有的甚至做了膝關節手術。對計划進一步開發太極拳功能的朋友,應該重視傳承太極拳單操。

4)閃身接手技術:

閃身接手技術,也是太極拳比較強調的一個打法,是在撤步接手技術的基礎之上,通過「閃肩步」來完成的。這個技術的使用,對身法上橫勁的要求高。

傳承武術「接手技術」的概念,大多數武術門派都有,這是傳承武術重要的訓練環節。

實戰傳承武術的「低產」特性,和「史無前例」年代對「唯技擊論」的攻擊,使得「接手技術」,基本上存留在文字和前輩們記憶中,能傳承授課的老師,鳳毛麟角。但傳承武術的生命力是永恆的,它不會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因為經過先人幾千年的歷練和積累,真正傳承的傳統武術,已經發展成集技擊,養生,中醫,東方哲學為一體的文化遺產,它的傳承魅力是永恆的。

(待續)

溫哥華--國庚起太極散手 老沙 微信公眾號:fjkstjss

推薦閱讀:

武術的最終目的,到底是健身還是表演亦或格鬥?
現實中霍元甲和李小龍哪個更厲害?
木蘭的拳擊日記4:真正的戰士絕不放棄
【典傳國術】為什麼練拳多年功夫少有長進?成就一門功夫到底需要多久?

TAG: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