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怎麼了
最近發生的中興事件引發了國人對晶元行業的思考,連帶引發了針對「市場換技術」這一策略的思考。不懂是不是上帝的安排,就在中興事件以後不久,一則新聞引發關註:聯想集團很有可能會被踢出恒生指數成分股,蓋因聯想集團股價表現連年下滑,現在市值只有400億港元,在中國市場上看也已經是小玩家級別了。聯想起十多年前聯想發起的併購案,不得不感慨昔日科技帝國隕落得如此之快。在眾多的討論中,大部分的聲音都認為是聯想的「貿-工-技」路線導致了今天聯想的結局,倪光南這個人忽然間也成了「網紅」一把,不知老先生對此有何想法。總體上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聯想最初的技術路線導致了今天的結局,但是很多文章分析的不夠深入,我想在這裡多寫幾句。
首先是電腦市場的深刻變化,打了聯想一記重拳。第一,購買電腦的主力人群—年輕人們—購買台式電腦的方式基本都是組裝機,因為只有專門搭配的年腦才能滿足一定的性價比要求。第二,現在電腦的性能已經很強大,滿足一般辦公需求方面已經沒有太大問題,這使得一般人群電腦換代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看看周圍的人群,電腦使用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已經不少見。第三,現代人更喜歡玩手機、平板電腦,這兩個傢伙也在創新辦公能力,進一步弱化傳統電腦的必要性。第四,很多原本看熱鬧的公司,也在擠進PC市場,比如華為和小米。這幾點結合嚴重打擊了電腦的增量市場,也對主營業務為個人電腦的聯想打擊巨大。
其次是做電腦的思維做不了手機。聯想做電腦無疑是王者,這點不能否認。但是手機市場是一個和電腦市場完全不一樣的戰場,聯想用傳統的電腦思維做手機,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我就簡單說兩點。
第一,聯想手機用戶體驗不佳,這是我的真實感受。我就曾經用過聯想手機,信號差、卡頓、拍照差,這三點決定了我以後不會買聯想手機。跟電腦行業不一樣,不同電腦品牌之間的使用感覺一般人察覺不到,如果電腦有點小問題還可以找客服。但是手機就不一樣了,打電話聲音清晰與否就能決定客戶忠誠度,他們會因為一些小問題直接否定掉你的品牌,根本不會去什麼售後,這點和電腦是不一樣的。
第二,聯想手機適應市場變化的速度太慢。小米手機這樣的後起之秀就利用了互聯網營銷這把利劍,聯想卻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渠道銷售。雷軍大叔為了廣告效應,親自上陣脫衣服,收穫了多少流量關注?聯想卻還在一味加碼廣告費用,作為科技公司的聯想,廣告費比研發費還要高,真是一樁奇聞。華為手機也在利用新媒體渠道給自己做營銷,比如擋子彈的新聞。此外,絕大多數廠商都在建設自己的手機生態系統,聯想卻在這方面動作緩慢。這都說明,聯想手機適應這個市場、這個時代的速度真的太慢了。
第三,聯想手機缺乏自己的主打優勢。消費者其實很簡單,它只要你能給他想要的手機,他就會買。比如諾基亞的手機信號好,在一些地方還是沒死,就是明證。其他大牌手機都有它的特點能令消費者留下腳步:蘋果手機貴,但是不卡;華為手機耐摔,甚至能擋子彈;V/O手機拍照好;小米手機性價比最好等等。而談到聯想手機,似乎沒有什麼很特別的東西能吸引人。
最後就是老生常談的聯想研發費用不足的問題。類似的數據就不多說了,聯想十年研發投入還不夠華為一年的研發投入,這足以說明問題。也許很多聯想的管理層很鬱悶,聯想每年的研發投入也不少了,獲得的專利也很多,可是為何還說聯想的研發投入不夠呢?原因在於聯想集團根源上對研發的不重視。矽谷的企業搞研發,大多都是天馬行空,研發人員擁有絕對話語權,谷歌公司的員工甚至可以自己給自己批假條休假。這些企業都是在骨子裡重視研發,重視研發人員的。可是在聯想集團,研發必須和銷售掛鉤,銷售覺得要研發什麼,才能去研發什麼,這就是聯想空有一大批優秀人員卻少有重大創新的原因。我們去細看聯想的研發成就,大多都是跟隨性的創新,比如碳纖維電腦外殼,原創性的創新基本上沒有。
文章的結尾,我想談談我對聯想管理層的看法。我認為,聯想管理層對自身問題的看法,體現出了一種傲慢和短視,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老氣橫秋的老人在領導整個公司。我想這也是聯想沉淪的根本原因。
早在16年的時候,就有人質疑聯想的研發投入不夠,楊元慶的回應很簡單,那就是全盤否定,我們做得很好。其實局外人都看出來了,聯想的研發投入太低,無法支撐科技行業的競爭需要(聯想手機用戶體驗感差估計與此有關),卻還嘴硬,拒不承認。也許,在這位年薪千萬元的高管看來,那些文章不過是一些無足掛齒的小人物胡言亂語罷了。而我認為,這點除了說明聯想管理層的短視和傲慢以外,還說明了聯想的未來很不樂觀:因為他們拒絕改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