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戰役》

最近兩天我的蘋果電腦壞了,只好送修。原先電影都是在電腦的27寸屏幕上看的,沒了電腦也就看不成電影了,當然也就沒有觀後感了。鬱悶之中,突然靈機一動,把我的外置硬碟接在電視的機頂盒上,果然很靈光啊,上面的電影基本上都能看,只是沒有什麼新電影。除了看了十幾集的《西部世界》電視劇外,只看了一部1993年拍的《葛底斯堡戰役》。

這部電影全長四個半小時。講的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場轉折性的戰役。說到南北戰爭,原因很複雜。起源是南方的獨立運動及北方的反分離主義。人們廣泛認知的廢奴運動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並非是它的根本原因,至多也就是推動戰爭發展的一個動力。其它還有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諸多原因。戰爭之後,人們進行了普遍的反思。時至今日,這場戰爭的孰是孰非的問題仍然沒有停止爭論。所以,和其它戰爭的動因不同,不存在侵略與反侵略、獨裁與反獨裁、壓迫與反壓迫那樣明顯的是非界線。看這電影不能預設立場,戰爭的雙方,都是些有理想有信仰的人。

影片集中了展現了戰役中的三個典型事件。通過這些事件使我們對戰役一窺全豹。

一是南軍的決策過程。李將軍的失敗在於兩個失誤,首先是輕敵,一直以來他率領的大軍無往不勝,打的北軍灰頭土臉。而葛底斯堡戰役的第一天,南軍又獲小勝。更使得他暈了頭。犯了驕兵必敗的大忌。其次是敵情不明,他派愛將斯圖爾特率騎兵去偵察敵情,結果這位老兄在戰役開始後兩天竟然就不在戰區!影片描述了李將軍對歸來的斯圖爾特大發雷霆的情景,但顯然為時已晚了。平心而論,李將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曾經擔任過西點軍校的校長。在北軍和南軍中,他的桃李滿天下。戰術老到,思維縝密。所帶的部隊,士氣也十分旺盛。可無奈的是,這次上帝是站在北面的。當李將軍知道敗局已定回天無力時,他對部下和所有的士兵說:「這都是我的錯!」不知道在戰場上,還有哪個指揮官能夠有這樣的魄力和擔當?

二是北軍緬因第二十團的小圓頂防禦戰。小圓頂是整個北軍防線的制高點,是整個陣地的關鍵。如果說葛底斯堡戰役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那麼小圓頂戰鬥的勝利就是葛底斯堡戰役的轉折點。守衛小圓頂的是緬因第二十團,團長是學者出身的張伯倫。雖非軍事科班出身,卻有著為自由而戰的堅定信念,並感染著所有人。他當時手頭的兵力只有385人。在南軍的猛烈攻擊下,防線幾乎崩潰了,結果硬是撐了下來。整個團幾乎幾乎全部傷亡,只有不到80人安然無恙。當南軍又一次出現衝鋒的徵兆時,張伯倫上校意識到這次是不可能守住的了。這時張伯倫要求手下所有的士兵全部上上刺刀,所有人站成一排,並率領所有健全的部隊衝下了山頭。結果這樣出其不意的正面進攻使不知山上情況的南軍一下子不知所措,退了下去。於是在這充滿戲劇性的衝鋒中,防線的最南端安全了。

三是著名的皮克特衝鋒。戰役的最後一天,南軍集中了所有火炮,對北軍的墓園嶺陣地實施了近兩個小時的炮火準備。硝煙未盡,南軍15000人昂首挺胸,邁著整齊的小碎步發動攻擊。所有的師團指揮官一手拿指揮刀,一手握左輪手槍,身先士卒,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戰役結束時,這些指揮官非死即傷。而對面的北軍戒備森嚴,拚死抵抗,在墓園嶺前1000公尺的開闊地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在南軍方面,李將軍和其他的高層指揮官明知道不論是贏是輸,這些冒死衝鋒的士兵們都不可能回來了,仍然咬著牙命令他們前進。戰爭的殘酷可見一斑。

整個戰役,南軍傷亡28000人,北軍傷亡23000人。應了那句「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話。而戰爭的勝負其實不是用傷亡數字可以體現的。而在於是否達到了預想的戰略目標。自這次戰役之後,南軍元氣大傷,失去了戰爭主動權,已成了強弩之末。

影片對150多年的那場戰役進行了真實的再現。讓觀眾了解到那時的戰爭是怎麼打的。先看武器。士兵手裡用的基本上是M1855式燧發前裝滑膛槍,咱們叫火統槍。射速慢,精度差。如影片中所見,打一槍,趕緊裝葯,再拿統子使勁統,再擊發。讓看電影的觀眾無比著急。命中率基本上是瞄準腦袋打屁股。要有效的殺傷對方,只有增加射擊密度和瞄準時間。所以就有了排槍步兵團方陣。在火炮方面,通常使用M1857型的前膛野戰火炮,也即所謂的「拿破崙炮」。射程1400米。按理說,這種火炮的炮彈重5公斤,威力是不小的。但前提是打得准才能產生威力。由於是滑膛炮,精度很差。觀測和通信設備也很初級。基本上靠嘴和耳朵。南軍在實施皮克特衝鋒前,進行了兩小時的炮火準備,而對北軍的戰力卻沒有產生什麼影響。相比較一下,我本人曾經參加過的79年對廣西方面的作戰,參加的火炮中,射程通常都在10公里以上。炮火準備45分鐘,敵軍戰力損傷40%。

再看排兵布陣。電影中無論是進攻方或防禦方,都採取密集隊形,人挨著人,軍官喊著口令齊步走。進攻出發陣地到對方防禦前沿也就二三百米。完全是對方的活靶子,實際上,採取這種隊形也是無奈,前面說過排槍射擊,而那時火力密度和人員密度是一致的。而通信手段主要靠指揮員吼,太散了就聽不見了。火炮由於射程近,陣地只能安排在步兵後方几十米的地方。步兵指揮員一回頭就可以告訴炮兵打哪兒。美國南北戰爭共死亡68萬人,超過了美軍之後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正是這些血的經驗,才產生了後來的前後三角的散兵進攻隊形。

這類戰爭史詩片曾經看過一些。相類似的有前蘇聯的《解放》和《莫斯科保衛戰》,日本的《日本海大海戰》,中國的《三大戰役》等等。與後者相比,《葛底斯堡戰役》在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上更周到一些。雖然很少那種宏偉的大場面,卻也反映出當時戰場的真實景況。在細節處理上也有獨到之處。作戰方式、鮮艷的軍服、宿營的帳篷,雙方血和肉的廝殺。充分展現了150年前那場戰爭的殘酷和慘烈。

本人評分:7.5。

推薦閱讀:

鄧超演的《惡棍天使》評分為什麼那麼低?
大雜燴做出的四不像——如何評價使徒行者
《三傻大鬧寶萊塢》評價如何?
你對葉子楣的演藝經歷有何了解?
怎樣評價吳京的《戰狼2》這部電影?

TAG:演講 | 軍事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