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思考:快門還是後期?攝影APP還是換台手機?

嗯哼,最近在和朋友探討一個深奧又無聊的問題:就「攝影」本身而言,三個重要因素景色、技巧、與後期,他們相對而言的重要程度是怎樣的。然而,我和朋友都不是專業的攝影工作者,討論來討論去,除了能把自個兒那些淺薄的知識點往外掏,再舉幾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用來自證或互懟,也沒能達成什麼有意義的共識。

最後好歹是,雙方還能有點共同觀點,都能覺得,在牛逼的風景下,什麼攝影技巧,圖片後期,都是瞎扯淡。畢竟就連人像三要素,也是模特好看,模特好看,模特好看。

但撇去這點大自然鬼斧神工下,人類的無能為力,我朋友還是堅定的認為,攝影是一門後期的藝術。就不說那些專業攝影中,後期能夠起到的改頭換面移花接木創造世界觀的技術,光光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手機攝影里,後期那作用,簡直就是回爐重造。更厲害的是,這些基本的後期操作已經不用驚動PS了,光是一堆手機修圖app,從人想到風景直接給你進行一條龍服務。

遠的也不說,就從朋友圈說起。還有哪個姑娘放自拍時是不修圖的嗎?沒有的。就現在這修圖技術,磨磨皮加個濾鏡都不算修圖了,要精緻點的,能直接用app給畫個妝瘦個身長個貓耳朵什麼的;至於那些旅行時的風景照,一個VSCO濾鏡一百多個什麼不能搞定呢,圖片矯正一下,再加個濾鏡,世界各地海都一樣藍,落日一樣濃郁,星空各種厲害。

朋友覺得,在這種狂轟爛炸式的後期程度下,原片好壞帶來的最後成片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了。你說在一個連不同膠捲的質感都各有濾鏡給你安上的時代,只要稍微會拍點照片,手能不抖審美正常的人,能拍出什麼爛照片呢。

比不上專業的,還達不到朋友圈攝影大賽水平嗎?

可不管他怎麼說,我看著自個兒手機里一堆有的沒的後期修圖APP,還是覺得無論如何,修圖都只是輔助手段,一張照片真正的靈魂,還是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那這個靈魂的好壞,則一是看拍攝者的技術,二是看設備的優差了。

這兩年身邊朋友出行扛著大單反的越來越少,一些運動相機或者攝影手機的出現,替代了單反的功能,還減輕了出行的負重。我研究了一些國內的手機品牌,發現專註於攝影的手機也越來越多,甚至都已經細分到領域。比如說專註於兩千萬柔光雙攝照亮你的美的自拍手機OPPO系列,還有朋友手裡的那隻,頂著2400萬像素主CMOS,稱霸手機攝影圈的攝影手機努比亞z18mini。

我作為一個鋼鐵直男,對自拍顯然是不感興趣,但是朋友手裡的那隻新買的粉色小手機,玩起來是真覺得厲害,感覺幾乎已經做到把單反搬到了手機里。

它攝影菜單欄里有一個相機家族的頁面,裡邊有各種關於攝影的玩兒法,什麼延時啊星軌啊,多重曝光啊……感覺一口氣解決了許多手機攝影曾經無法解決的問題。

菜單欄里專業那一項,可以調整參數,基本操作和單反或者微單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參數調整之後,很容易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照片感覺。這幾天我閑著沒事,拿著這隻小手機跑出去拍了點小城日常,真覺得要論牛逼還是國產品牌牛逼,更新換代賊快不說,說專註攝影就專註攝影,還一次比一次厲害。

以下圖片調整參數後拍攝,原圖無修。

至於他們品牌主打的2400萬的像素牛逼在哪裡呢,牛逼就牛逼在,對原圖進行裁剪放大之後,局部還是非常清晰。

下圖是一張裁剪之後的局部照片。

原片拍出來質量好的話,後期就會省力很多,幾乎不太需要一些大的操作,就可以把照片修得很膠片,很文藝,有質感。那如果像我這樣,拍之前就調調參數,不用後期也是沒有問題的。作為直男,我是真的很煩一張圖一張圖調色了。

兩千萬柔光雙攝我作為一個自拍癌,就不去試試了,主要是手裡也沒那手機。總之我覺得,手機自帶的攝像頭能夠做到這樣,果然是國產品牌大跨步進入了「手機攝影時代」。

扯掰好幾天,我和朋友仍舊沒能夠互相說服。說起她新買的努比亞,也只是說買的時候看重的是顏值,而不是什麼內在參數。好嘛,女孩子嘛,可以容忍。

其實對後期的強大我是認同的。後期既能夠還原真相又能夠創造假象,在玩得溜的人手裡,簡直可以創造一個宇宙了,但是那是在原片的質量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始終對我來說,原片都是最重要的,因為我既不喜歡過分重的後期感,也不喜歡和肉眼所見相差太大的虛假感。所有的細節啊,質感啊,顏色啊,畫幅啊,有些東西是無論怎麼努力去後期,都很難能還原到肉眼所見的。

反正我覺得,不管我怎麼用自己手機里那堆攝影app去修我拍的圖片,都不如拿朋友的2400萬像素手機簡單拍下的日常。

回到討論的最初,你問我選快門還是選後期?快門無疑。站攝影APP還是站合適手機?

手機無疑。


推薦閱讀:

關於賓得,關於k1,想講講自己的使用心得
621.拍照片46~中山音樂堂
蜷川實花:花 · 魚 · 夢 · 愛
你拍過最有「故事感」的照片是哪張?
2017.03.31 今日日曆

TAG:手機攝影 | 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