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雞不成蝕把米,德國該不該與世界為敵?

19世紀70年代,在取得普丹、普奧、普法戰爭勝利後,分裂幾百年的德意志終於實現了政治統一。當時,已過了全球帝國主義擴張的黃金時代,統一後的德意志憑藉本身的體量和作為歐洲地緣中樞的位置,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加持下,發展迅速。以德意志的優勢,按理說,它就像一顆閃亮的新星,潛力無限,追上英法等這樣的老牌帝國是遲早的事。不過,德國不走正道卻走上了發動戰爭這條不歸路。

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序幕。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主的協約國展開了激烈戰鬥。

那麼,德國為什麼要發動這場聲勢浩大的世界大戰呢?

雲石君將從以下幾方面做分析。

第一、面對世界早被英法等老牌帝國瓜分的事實,作為後起之秀,德國必須要從他們手中搶佔殖民地。

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沿大西洋的西歐國家以海為路,在利益的驅使下,向亞非拉地區進行殖民擴張。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運回到西歐本土,反哺本土開發,也促進了國內技術革命和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大英帝國和法國等老牌帝國獲益剖豐,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影響力越來越大。

而德意志卻在1871年實現分裂幾百年的國家統一,相比英法等國,起步晚,受到技術革新的影響力也遠不及這些老牌帝國。當時,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地區。北美洲東部、非洲西部大部分地區及東南亞的安南、寮國、柬埔寨也落入了法國之手。西葡仍佔有南北美洲主要地區。

反觀德國,國家統一晚,經濟起步晚,與英法等國差距很大。只有工業原料、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有足夠大的產品市場,德國才能夠實現崛起。而德國本身的規模有限,資源和國內市場相較而言也不大,唯一的出路就是走英法等國海外擴張之路,用武力爭奪殖民地。可是,全世界都已被英法等老牌帝國瓜分殆盡,德國已錯過了瓜分世界的良機,如若執意武力爭奪,必然會加劇與英法等既得利益的老牌帝國的矛盾。可是如果不作為的話,德國又不能實現崛起。

於是,德國必須要從老牌帝國中搶殖民地,使得全球格局大洗牌、利益再分配,以拓展生存空間,推動國家崛起的步伐,增強國家實力。

第二、德國本身的歐洲地緣中心的格局,決定了其難以向歐洲大陸擴展,反而會有四面受敵的威脅。要改變這種劣勢,就只能通過戰爭來改變世界格局,重新劃分各國勢力範圍。

從德國內部來看,南面山地和北面平原,東西面沒有高山大河等天然阻隔來有效維護國家的安全。再放眼歐洲,德國是西歐、東歐、南歐、北歐的「十字路口」,是歐洲公路、鐵路的交通樞紐。德國地處歐洲地緣中心,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有效的實現經濟文化等有效交流,同時,四周也會面臨外部勢力的侵擾。

而觀周邊勢力中,東邊的俄國和西邊的法國對德國的威脅是最大的。俄羅斯長期y有「歐洲憲兵」的稱號,威震亞歐。不過,到了19世紀下半頁,因俄羅斯內部體制僵化,不利於新的生產力發展。另外,其疆域太過遼闊,本部遠在東歐,削弱了向中亞北亞地區輻射影響力的力度。再加上,俄羅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汲取中,嚴重落後於西歐老牌國家。雖然,1861年進行俄國農奴制改革並不徹底,但就其整體實力而言還是呈上升趨勢。有了強大的國力做支撐,就阻擋不了俄羅斯的對外擴張之路,而其向東歐輻射擴張,嚴重威脅到德國的核心利益,兩國的矛盾衝突越演越烈。而法國和德國的矛盾更是久遠,特別是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後,法國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法國對德國的恨不用多講。

在這種不可調和的地緣矛盾衝突之下,德國不得不時刻警惕。但是防守意味著被動,如果主動出擊,通過通過發動戰爭來削弱法俄的勢力,向外擴展更多的地緣空間,才是德國最終想要的。

關於德國與法俄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已有清晰認識。但是,德國和英國又有什麼矛盾呢?

當時的大英帝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從其鼎盛時近34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便可見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廣闊殖民地。而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飛速發展,需要更為豐富的原料產地和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德國不甘於蝸居於中歐,只有向外擴張,在海外擁有殖民地,才能將殖民地的原材料、資源、財富等用於本土發展。很顯然,德國此舉必定會侵犯到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勢力。而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大英帝國,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才對自己最有利,定不願看到過分強大的德國威脅到自身的利益。

面對內部地緣格局的缺陷及外部勢力的威脅,德國也只能冒著被終老牌帝國碾壓的風險,對外擴張,來改變世界格局,重新劃分各國勢力範圍。

第三、發動戰爭,掠奪更多殖民地,才能緩和國內的社會階級矛盾。

統一後的德國,恰好打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列車,在技術的加持下,德國經濟迅猛發展。一戰前,德國已成為歐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不少的隱患,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越演越烈,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擴大了社會階級矛盾。

社會階級矛盾在英法等老牌帝國中也是普遍現象。可是,因他們的殖民地廣闊,可以轉移社會矛盾,去加大力度剝削亞非拉貧窮落後地區的勞動力來聚斂財富,從而弱化歐洲本土的社會階級矛盾。

顯然,德國沒有英法等國處理內部社會階級矛盾的優勢。德國經濟要發展,要趕超英法等國,在內部資源匱乏,海外殖民地緊缺的局勢下,就只能去壓榨本國的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這必然會激化德國的社會階級矛盾。

這樣的局勢下,德國更是迫切要對全球殖民地洗牌,走上了發動戰爭之路也成為了其扭轉困局的一個有效捷徑。

不過,凡事往往事與願違,德國雖然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結局卻令其大失所望。一戰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大敗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德國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盡,部分本土也被法國和波蘭等鄰國佔領,損失慘重,還有巨額債務和賠款的重壓,國力一落千丈,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

那麼,一戰戰敗後的德國要怎樣才能重振國威,再次走上崛起之路呢?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03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戰前準備——折戟沉沙的塞爾維亞軍隊
轉捩點——分裂的日本
終局——皇帝會戰
2/26 【歷史上的今天】美國加入一戰的契機

TAG: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