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對高度敏感者的研究

摘要:社會拒絕是社會應激的一個重要方面,心理學領域已對此作出較為深入的研究。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社會拒絕能夠引起人們不同方面的神經生理反應,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已提出不同的理論對這些神經生理反應進行解釋。文章主要將當前心理學領域對社會拒絕引起的主要的神經生理反應的研究結果加以總結,形成比較系統的概括,並對目前學界對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主要理論解釋加以介紹。

中國論文網 xzbu.com/1/view-6889517

  關鍵詞:社會拒絕;神經生理反應;理論解釋

  分類號:B845

1 前言

  社會拒絕是社會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能夠引起人們心理和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對人類的生存和適應有重要作用;但是長期持續暴露在社會拒絕條件下,或總是對社會拒絕作出過度反應,會給個體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帶來負面效應。文章主要從社會拒絕的生理反應方面進行整合,並對其內在神經基礎加以介紹,引入相關理論對社會拒絕的應激過程加以概括和初步總結。

2 社會拒絕概述

  社會拒絕是社會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在心理學中通常用社會排斥、人際拒絕等辭彙描述,本文採用MacDonald等提出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社會互動中,個體被一個他想與之建立關係的他人或團體拒絕、排斥或者貶低,由此他所渴望得到的關係或歸屬需求無法實現的現象 (MacDonald & Leary, 2005)。

  社會拒絕有許多表現形式,如排斥、孤立、忽視、歧視等 (杜建政,夏冰麗, 2008)。

  社會拒絕是社交過程中來自他人的消極反應,這種消極反應的發生一方面會使人審視自我行為,促使個體修正行為方式,尋求積極方式與他人互動 (Bernstein, Young, Brown, Sacco, & Claypool, 2008; Lakin, Chartrand, & Arkin, 2008),另一方面,長期或常常處於社會拒絕的反饋中會給個體帶來許多負面效應 (Young, Abelson, & Cameron, 2004),可能引發焦慮、緊張等情緒和攻擊行為 (Nezlek, Kowalski, Leary, Blevins, & Holgate, 1997),甚至在依戀方式 (Pimentel, 2007)、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出現不良後果。

  當前心理學領域對社會拒絕的研究主要集中於:

(1) 對社會拒絕的個體差異的研究,如在自尊水平、性別等因素上,個體對社會拒絕的反應強度就有所差異 (Ford & Collins, 2010);

(2) 對社會拒絕所能引起的各種生理及心理行為反應的研究;

(3) 對社會拒絕與個體身心健康的關係的研究,如社會拒絕與依戀方式、社會拒絕與人格障礙等的關係 (Ditzen et al., 2008; Pimentel, 2007);

(4) 基於以上三點採用生理學技術、腦成像技術等對社會拒絕應激的腦機制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探討個體對社會拒絕的一般生理反應、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在社會拒絕的神經反應上的個體差異等,通過這些研究形成並逐步驗證當前心理學關於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理論。

  本文主要對社會拒絕引起的常見神經生理反應進行介紹和概括,並總結相關理論解釋。

3 社會拒絕引起的常見生理反應

  過去許多的研究越來越清晰地證明應激反應的生理系統,如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 (HPA軸),在調節情緒性應激事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中的關鍵作用,也有實驗者則主要採用驚跳反射實驗範式來獲取相關生理反應。面部表情肌活動、整個身體的屈曲和伸直反射、心率的增加以及皮膚導電性增加等都是有效可靠的驚跳反射反應指標,但最受關注的是眨眼反射 (盧寧艷,王健,楊紅春,2008)。以上這些生理反應都存在一定的神經生理基礎,因此以腦功能性核磁成像 (fMRI) 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探索了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腦神經機制,發現了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主要腦區,如內側前額葉皮質 (mPFC)、前扣帶回皮質 (ACC)、杏仁核等。

3.1HPA軸的激活反應

3.1.1HPA軸激活反應與心理應激

HPA軸反應是人類生理應激反應的一個成分,從許多特別關注心理應激源對皮質醇激活的影響的研究中得出有兩種概括性推論:一種是心理應激源與物理應激相似,確實能夠激活HPA軸;第二種是在這一生理系統上的心理應激效應存在著較高的可變性,可能並不是所有類型的消極情境都能夠引發皮質醇的變化。關於HPA軸反應和社會應激的關係有三種假設:H.Seley認為包括HPA軸反應在內的應激反應是非特異性的,不管是物理的或心理的應激源都能夠誘發相同的生理反應;另一些學者認為只有極端的或長期持續的應激情境能夠使皮質醇濃度升高;還有學者認為應激源的某些特定特徵 (如可能造成傷害或喪失的、新奇的、不可預料的、不可控的情境) 最有可能激活這一系統 (Dickerson & Kemeny, 2004)。

HPA軸的激活是從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CRH) 開始的,CRH的產生促使垂體前葉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ACTH),接著引發腎上腺皮質 釋放糖皮質激素 到血液中 (Dickerson, Gruenewald, & Kemeny, 2004)。在人體中,最主要的糖皮質激素是皮質醇 (Kudielka & Kirschbaum,2005)。因此在實驗中多以皮質醇變化為HPA軸激活的主要指標。

3.1.2社會拒絕情境下以皮質醇變化為指標的HPA反應皮質醇的變化是HPA軸應激反應較為穩定的指標,在社會拒絕的研究中多以皮質醇濃度變化為HPA軸反應的主要指標。整體而言,研究表明社會拒絕情境能夠引起皮質醇的變化,但是存在一些個體差異。在兒童和成年女性中,兒童同伴拒絕與HPA激活增多相關 (Gunnar, Sebanc, Tout, Donzella, & van Dulmen, 2003):在統計意義上被分為同伴拒絕的兒童呈現出較高的皮質醇濃度,他們的平均皮質醇濃度高於其他兒童的平均濃度半個標準分。在社會拒絕挑戰情境中,女性的皮質醇水平顯著高於男性 (Kudielka & Kirschbaum, 2005);而在耶魯人際應激挑戰 (Yale Interpersonal Stressor, YIRS) 拒絕範式中,女性的唾液皮質醇濃度峰值比基線水平上的濃度增加了150%,男性峰值水平僅增加了14% (Stroud, Tanofsky-Kraff, Wilfley, & Salovey, 2000)。在對自尊與應激反應的研究中發現社會拒絕條件下,被試的皮質醇水平都有顯著增加,並且社會拒絕應激階段和早期恢復階段,自尊水平與皮質醇反應呈負相關,低自尊者的皮質醇水平顯著高於高自尊者的皮質醇水平 (Ford & Collins, 2010)。

3.2驚跳反射

  驚跳反射 (Startle reflex) 指應對外界刺激或危險時的一種防禦性反應,以面部和軀體肌肉縮張為主要反應指標,各種感覺通道的刺激都能引發驚跳反射。這種防禦性生理反應對人與動物的生存和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Szabo, 1964; Koch, 1999)。

  在實驗中,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和Shoda (2004) 發現觀測拒絕性圖片時伴隨突然的聲音刺激能夠增加驚跳反射的幅度,如實驗中眨眼反射次數的顯著增多、眼眶輪匝肌和皺眉反應等。高拒絕敏感性個體對社會拒絕刺激的驚跳反射 (主要是眨眼反射) 幅度比低拒絕敏感性個體要多一些 (Downey, Mougios, Ayduk, London, & Shoda, 2004)。在自尊水平上則顯示自尊水平與驚跳反射強度負相關,加入了注意控制變數之後,在低自尊個體中,那些注意控制能力低的個體的驚跳反射的程度比注意控制能力高的個體反應更強烈,而在高自尊個體中,注意控制上的驚跳反射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平 (Gyurak & Ayduk, 2007)。

3.3神經生理反應

  社會拒絕的神經生理反應的測量主要是在Cyberball實驗範式下採用fMRI技術獲得的。研究發現社會拒絕條件下激活的腦區有扣帶回、腦島、內側眶額皮層、杏仁核以及前額葉皮質在內的邊緣系統 (Burklund,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7),過去的研究表明這些區域與社會評價、消極情感加工以及情感調節有關 (Sebastian et al., 2011)。

  有實驗顯示,高拒絕敏感性的個體對代表著潛在拒絕信息的表情 (如不滿意的面部表情) 會更敏感,當這類被試對不滿意的表情進行反應時,會顯示出更強烈的杏仁核活動 (Burklund,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7),尤其是不滿意表情條件下左側杏仁核的激活反應顯著強於生氣條件下的反應,同一實驗中顯示拒絕性感受作為一種消極情感體驗能夠激活包括杏仁核、腦島、ACC在內的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另有實驗發現,社會拒絕能夠激活前扣帶回皮質 (ACC),個體被拒絕後自我報告的拒絕感受強度與其背側前扣帶回皮質 (dACC) 的激活強度是一致的,而且無論是個體被模糊拒絕或者明確拒絕,dACC均呈現出增強的激活反應,而在明確的拒絕情境下右側前扣帶回的激活也顯示增加的情況 (Lieberman, Eisenberger, Lieberman, & Hall, 2008)。在年齡這一因素上對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考察發現,在兒童和成年人中,雙側內側前額葉皮質 (mPFC)、腹側和膝上部前扣帶回皮層 (vACC和 sgACC) 及內側眶額皮層 ,還有左腹外側前額皮層 (vlPFC) 這一邊緣系統均被社會拒絕刺激激活,但是在成年人中與社會拒絕引起的悲痛有關的右腹外側前額皮質的激活則有所減少 (Sebastian et al., 2011)。

3.4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的激活反應

  社會應激的生理反應還涉及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 ( SAM) 的反應,但是由於SAM軸的激活產生的兒茶酚胺的變化及其他反應在以往的研究中並不那麼穩定明顯,所以相關文獻在社會拒絕的研究中單獨對SAM軸進行研究的較少。但是生理學上心率的變化可能與這一系統激活有關,其可能是SAM激活反應的一個指標。研究者還考察了社會拒絕引起的其他生理反應――血壓等的變化,如心臟收縮血壓 ( SBP) 和心臟舒張血壓 (DBP):在耶魯人際應激挑戰中,男性和女性峰值血壓增加了7到10毫米汞柱之間,達到顯著恆性水平 (Stroud, Tanofsky-Kraff, Wilfley, & Salovey,2000)。

4社會拒絕生理反應的理論解釋

4.1社會自我理論

4.1.1社會疼痛理論 (The Social Pain Theory)

  社會疼痛理論是從對身體疼痛的研究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身體疼痛是指與真實的或潛在的身體組織受損有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與之相對應,社會疼痛 (social pain) 是指由於對親密他人或社會群體缺失或潛在的心理距離的知覺而產生的痛苦體驗,也就是說這是對個體知覺到的被所渴望的社交團體所拒絕或被所渴望的社會團體成員或組織所貶低時的一種反應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4)。社會疼痛理論認為社會疼痛與身體疼痛共享一個機制。從進化角度來看,群居動物需要一個機制懲罰沒有避免社會排斥的個體,這個機制也能夠快速激活象徵著拒絕的信息;社會疼痛理論認為當這個系統發展時,已經存在的身體疼痛機製為此提供了基礎 (Eisenberger & Lieberman, 2005)。社會疼痛理論強調情緒在應激反應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社會拒絕和身體傷害的反應由相似的生理機制來調解,在對社會疼痛和身體疼痛的內在機制中有一個一般化的神經警戒系統,這個系統承擔著探測可能對個體有害的線索 (如身體危險和社會分離),然後恢復注意並調動資源使威脅最小化的責任 (MacDonald & Leary, 2005),其主要神經基礎是dACC。社會拒絕是一種厭惡性刺激,能夠引起傷痛感而產生社會疼痛。過去的研究已經很好確定前扣帶回在對身體疼痛信息的加工中佔有重要地位。前扣帶回的激活與身體疼痛產生的情感成分相關,因為社會拒絕引起了社會疼痛這一消極情緒體驗,所以能夠激活前扣帶回的反應。而驚跳反射實驗發現:情緒系統如杏仁核、rACC這些與情緒調節有關的腦區參與到了社會拒絕應激反應的加工過程中,說明情緒調節和管理對社會拒絕應激有重要影響。

4.1.2社會自我保護理論 (The Social SelfPreservation Theory)社會自我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尊嚴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個人價值的他人知覺為基礎,社會自我的品質和效價是在他人評定過程中形成的。社會自我威脅即一種情境,這種情境對社會尊嚴、社會地位或社會接納提供了喪失的可能,以潛在的或明確的拒絕為特徵。對社會自我的威脅伴隨著一系列特異性的心理生理反應。社會自我防護系統監控著對社會自我威脅的情境,並協調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以應對這些威脅。對威脅的反應包括消極自我評價的增多、皮質醇濃度的增多以及一些其他的生理反應變化。人類有一種驅力以保護社會自我,以及對那些可能危及社會尊嚴和地位的威脅保持警覺 (Dickerson & Kemeny, 2004)。

  社會拒絕是一種對社會自我尤其是社會接納產生明確威脅的信息,會引起社會疼痛。體驗過拒絕疼痛的個體通過維持親密關係來使自己避免拒絕,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目標,自我保護機制的發展和存在能為此提供基礎。當個體體驗到明確的拒絕信息或模糊的拒絕信息時,就能夠激活社會自我防護系統,從而引發一系列應激反應,包括各種生理神經反應。有研究表明,像拒絕敏感性這種自我防護系統傾向於將模糊線索解釋為拒絕性信息 (Berenson et al., 2009),因而在社會拒絕應激反應中,高拒絕敏感性個體會比低敏感性個體的眨眼反射更強烈。

4.2應對理論

  在對應激反應的理論研究中,Lazarus等研究者將認知評估理論引入應激理論,提出了應對的概念,該理論把應對看作個體在認知和行為上管理心理應激的不斷變動的過程。應對的概念及其理論認為,個體面對外部刺激引起的緊張狀態時,個體應激並不是以一種無意識的消極適應的過程,而是通過一種有意識的積極主動的活動方式來達到內心平衡和內外部協調 (王雲霞,萬明鋼, 2002)。應對理論強調個體因素在應激反應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如人格特質、應對方式、認知過程,可能是這些因素影響了不同個體對社會拒絕產生的生理反應上的差異,因此不同研究者提出了應對的特質理論和過程理論以及特質-過程相互作用模型來解釋應激反應。

4.2.1應對的特質理論基本觀點及其對應激生理反應的解釋應對的特質理論 認為應對是個體在遭遇應激情景下所產生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方式,是一種適應性行為。該理論強調人格因素對應對的影響,個體處於應激情境時,其採取的反應方式可能與特定的人格特質有關。

  特質理論能夠對社會拒絕應激情境下的個體反應差異作出解釋,如個體在自尊水平上的社會拒絕的驚跳反射差異、皮質醇反應差異:低自尊個體表現出較強烈的驚跳反射反應和皮質醇反應 (Gyurak & Ayduk, 2007; Ford & Collins, 2010)。特質理論的觀點是低自尊個體對自我存在消極的自我看法,因此在處於應激情境時,低自尊個體傾向於將社交活動中的線索解釋為拒絕性的或消極的,從而誘發自衛性的應激反應,包括心理和生理反應,並且其情緒行為變化能夠引起肌肉收縮、心率變化等,並通過其反映出來。

4.2.2應對的過程理論基本觀點及其對應激生理反應的解釋Lazarus和Folkman 將應激界定為個體對外部環境刺激 (應激源) 和個體之間關係的評價所引起的緊張體驗。從應激源開始經過初級評估和次級評估才有可能發生應對行為,應對是一個多維和多變的、與應激源的特點密切相關的認知―行為的動態過程,這就是應對的過程論。該理論強調認知評價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應激反應是個體對情境或事件評價的產物,事件本身並不能引起應激反應。

  過程理論認為個體只有感受到應激刺激並對其作出評價認為個體無法應對時,才會產生較為明顯的應激反應。如在拒絕敏感性的研究中,高拒絕敏感性的個體傾向於將含糊不清的線索解釋為拒絕性的,因而比低拒絕敏感性的個體產生了較多的生理反應。有實驗表明,低自尊者對消極性信息如社會拒絕存在注意偏向,當通過注意訓練減少對拒絕性信息的警覺後,發現被試的皮質醇反應有所減少 (Dandeneau, Baldwin, Baccus, Sakellaropoulo, & Pruessner, 2007)。當個體沒有感知到或未對刺激作出拒絕性評價時,就會減少或者不產生應激反應。

5總結

  對社會拒絕的研究有不少,這裡僅介紹部分對社會拒絕生理反應進行研究的結果及相關的理論解釋,對於這些研究也僅作了簡單的梳理,而對社會拒絕心理與行為反應並未介紹,這有待於以後工作的進行。目前對整體上的社會應激的內在機制和理論解釋已經做出一些成果,而在對社會拒絕的內在機制並未見到系統化的整合的研究。並且社會拒絕應激在臨床和心理諮詢中的應用研究也比較少,僅有一些社會應激與身心健康的相關研究散見於各類期刊,這一部分工作還有待加強。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xzbu.com/1/view-6889517


推薦閱讀:

女朋友得了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我爸媽不同意我們在一起,該怎麼辦?
為什麼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的國際形象那麼差?
男朋友說我「喜怒無常」,我控制不了有時在氣頭時的「冷漠」,應該怎麼做?
又穩又快的感情培養方式:困境中綻放的愛之花朵
一邊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一邊是可期待的未來,我該如何抉擇?

TAG:敏感 | 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