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們,別再威脅不閱讀的人了

前不久,知乎大V簡淺寫了一篇《世界正在懲罰不閱讀的人》,寫的很接地氣,讓我懷疑他到底讀過多少書。可我不願苛責,因為在生產知識焦慮的人里,簡淺只是個小巴辣子(上海話:小屁孩)。

從2014年開始,知識焦慮隨知識付費一同出現。可實際上,知識焦慮只是整體焦慮的一個出口,換言之,就是焦慮產業的細分市場。當收入、買房、育兒的焦慮越來越難解決,焦慮業者就把大目標分成了小目標,通過塑造一種末世論,威脅人們消費知識。總之,就是讓你覺得不聽他的,人生就毀了,結果呢?還不是繼續混日子。

讀書萬能論

在知識導師口中,讀書是萬能的,比金錢有用,不論感情、職場還是人生中碰到的問題都能靠讀書解決,而你現在所有的焦慮都是知識儲備不足導致的。可是,逼著自己用年費產品學習了一段時間,焦慮不減反增,生活仍然沒有改善。那時他們會說,還是書讀的不夠多,繼續焦慮,別回到舒適區,終有一天會變好。這種話術和宗教洗腦沒有區別焦慮產業和發戰爭財也沒有區別,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徒增人們的恐懼。

用知識這個總集的概念代替每一個具體的知識,只會增加焦慮,因為永遠有你不知道的事情,而且現學的知識不一定能用在生活里。知識有保質期,一來知識會更新,二來學而不用的知識記不了多久。因此,那些逼你讀書的人,口口聲聲說你不讀書,呆在舒適區里所以焦慮,卻把你領到了另一個舒適區,在那裡靠吸食知識自我滿足,並繼續焦慮,因為他們從不關心你面對的現實問題

此外,你還變得更加迷茫浮躁。迷茫是因為要學的知識過多,無從選擇;浮躁則因為急於求成,試圖通過知識迅速改變生活,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以為閱讀的目的是所謂的「自我提升」,那就喪失了檢驗學習成果的標準,同樣也無法檢驗書籍的價值。一言之,你正沉迷在獲取知識的快感中,並且變得瑣碎不堪

末日里的書聲

生產知識焦慮的土壤是一種末世論,自我提升則是你買的贖罪券。小時候,家長禁止我們看閑書,言下之意是看書得有個輕重緩急,學習必須要有目的。儘管說得很功利,但比起「自我提升」好得多。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既沒有具體的讀書目標,也沒有檢驗讀書成果的方法,讀書就變得無的放矢。焦慮業者自然清楚這點,所以他們塑造了一種末世論。

他們會把你打扮成孤身與平庸世界為戰的英雄,告訴你讀書是為了自我提升,為了拯救糟糕的世界,為了抵擋邪欲和貪婪。你要信了,就成了他們的奴隸。在這個末世論里,他們有時要你當英雄,有時警告你別拖後腿,總之就是變著法子讓你花錢。最近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從「奶頭樂世界」中覺醒,但不管你有沒有覺醒,生活都不會改變,奶頭樂世界也沒有出現。

焦慮業者不僅把未來拉進現實,還樂於否定我們的成功。用「自我提升」代替「自我實現」,就是把庸俗的成功定義為人人都應追求的價值,否定我們獲得的小成功和人生價值。他們也用同樣的手法把具體的知識「提煉成」假大空的同質概念,最終讓人迷失在知識的海洋里不可自拔。

讀書是一種投資

如果生活一帆風順,讀書的目的就是自我實現。不管是學一門新手藝,開一家公司,或者只是為了取悅自己,你讀書都是想在自給自足的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你應該時刻記住,生活還有退路,因為只有打消了焦慮,讀書才更有用,自我價值才會更好的實現。

所以,讀書的目的不是自我提升,而是對自我價值的投資。金錢和時間是你的成本,解決每一個具體問題是你的收益。為了準確衡量知識投資的收支平衡,你必須算好這筆賬。有人說「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現象不好,說這話的人糊塗了。既然已經把金錢投資在了書本上,沒有讀書意願就不應該看書。因為讀書的動力來自疑惑和好奇,而不是焦慮。書和葯一樣,沒到時候自然不會吃,等想吃了,也不算太晚,身邊放些救急的葯比一點都沒要好。

書籍應該回歸知識的外置儲存器這個傳統價值,讀書萬能論應該回歸讀書有用論。勸人讀書沒問題,但用威脅的口吻就顯得很難看。我們不應該否定不閱讀的人已經獲得的成功和人生價值,也不應該把可能連我們都無法達成的所謂成功和理想套在每一個人身上,徒生焦慮。

不閱讀沒有錯,要讀自然會讀

若你還有焦慮,就去買書

但別逼自己讀

相關文章:

「奶頭樂」理論有什麼更深的內涵嗎?

本文首發於「瑪麗女王的食譜」,何不食肉糜者的生活讀本。

本專欄專註於同各色雞湯和焦慮產業作鬥爭,分享可靠的生活態度。所述觀點具有精英主義傾向,故稱瑪麗女王的食譜,不喜勿噴。

推薦閱讀:

抿嘴笑淺淺
但丁的奇幻之旅|20. 天使聖師眼裡的「索多瑪」罪有多重?
你聽過這些文藝但不矯情的句子嗎?
發現沒有?背大牌包的人越來越少。時髦人口中的Vintage你知道多少?(上)
終於,結束了我的偽文青時代

TAG:閱讀 | 人生 | 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