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聊日本刀的定寸

以規定的刃長標準來劃分日本刀類別的做法,稱為「定寸」。眾所周知,太刀與打刀作為日本刀的典型代表,現代的定寸標準是超過2尺以上者。現代日本尺的一尺約等於30.3cm,2尺是60.6cm,但約定成俗的以30cm等同於定寸中「1尺」。所以刃長超過60cm即劃入太刀與打刀的範疇,脅差的定寸標準則是1尺-2尺之間,即刃長介於30-60cm者。而短刀的刃長則不超過30cm即1尺。

在安土桃山時期,脅差的角色開始明確下來,一口打刀加一口脅差一同插於腰間的「大小一腰」,逐漸成為日本武士們出外的標準配置。由於時代的慣性,此時的脅差主要有兩種較典型的形式:一種是刃長1尺6、7~9寸的鎬造大脅差,外形也多如當時長刀流行的南北朝大磨上那樣豪壯的姿態;另一種則是由之前的平造寸延短刀進化而來的小脅差,刃長1尺1~4、5寸左右。然而也有一些武士腰攜2尺8寸的長刀與2尺5分到2尺1、2寸的脅差行走於外的記載——刃長超過2尺的脅差?

脅差,古稱「脅指」,即腋下刀之意。其名由來,源自戰國末期的一口名刀,銘「備前國住長船與三左衛門尉祐定作 / 山中鹿介脇指劍也 鯰江左京亮所持」,刃長2尺1寸2分(64.2cm)。這口刀按照現在的寸法,顯然屬於打刀的範疇,但據「鯰江左京亮」的添銘來看,它當時是作為尼子家的忠臣山中鹿介(大概不少人是從日本動漫及遊戲中知道這個名字)的脅差被佩帶,而山中鹿介所配長刀,玩過《太閣立志傳5》的人應該都去搶過———「三日月宗近」。由此看來,這口刀何以被叫做「脅指」而不是打刀,關鍵在於它的功用與攜帶組合中的角色了。(所以,初學者別光顧著摳名詞字眼,時代背景是粉重要的涅,一切從本質出發吧~~~)

戰國亂世結束之後,新秩序新法度得以重建,但豐臣與德川的矛盾仍然持續著,他們各自手下的大名們也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立,日本各地還遊盪著大量在歷次戰爭與政治鬥爭中失去主君的浪人,法度的制定與執行尚未像幾十年後的江戶幕府那樣嚴厲。雖然1588年豐臣秀吉發布了「刀狩令」,嚴格規定非武士階級不得配有長刀(打刀與太刀)、野太刀、長槍等武器,並從民間收繳了大量刀劍進行銷毀,但當時對於刀劍的長度並沒有十分明確與嚴格的規定,刀劍種類的區分,也多數以刀裝與攜帶形式而定。所以作為「大小一腰」中較短的脅差,是相對於另一口大刀而言。

戰國末期到桃山時代,劍術修習者們一度引領攜帶長刀的風氣,主打的那口大刀甚至有超過3尺的,由此,配上2尺以上的脅差也變得順理成章了。時不時有浪人或市井無賴兒佩帶兩口長刀招搖過市,以表現豪勇之氣(當時的日本人偏矮,過長的刀斜插於腰間,有時鞘尾能垂到地面,於是有人想出了在刀鞘尾端裝上兩個輪子以便在地面滑行而不傷刀鞘的花招,然而這種花樣更有損武士的威嚴,也就成為了無賴們的罪名)。直到德川家完全鞏固了政權之後,寬永十五年,即1638年,幕府才為武士佩戴的大小一腰規定了尺寸限制,其中大刀刃長不得超過2尺8寸(84.8cm),脅差的刃長則不得超過1尺7寸(51.5cm),然而執行的也並不十分嚴格。但是到了正保二年(1645年),幕府再度重申有關法令,明確制定武士、浪人與町人(商人)的區別,禁止在街市這樣的公共場合攜帶野太刀與長槍。大刀的刃長不得超過2尺8~9寸(84.8~87.6cm),脅差的刃長必須在1尺8寸(54.5cm)以下。違反此法度者被視作藐視幕府而處以死罪。同時特別寬大的刀鐔與方形的刀鐔也被禁止配用(可能會被練習過忍術的人利用來翻牆?)。而從寬文八年至天和三年(1668~1683),禁止町人帶刀,而攜帶「二本差」即大小一腰,被看作是武士階級的身份象徵。

之後幕府又幾度對刀的長度做出規定,但有時在江戶城之外的地方,往往執行的並不十分徹底。到了幕末的天保年間,因為日本國內日益高漲的尊皇攘夷風潮,民間武風盛行,幕府再次制定了對武士帶刀的限制:大刀刃長在2尺3寸5分(71.2cm)以下,短的那口則不得超過1尺3寸(39.4cm)。然而此時幕府的威望已經十分低迷,所以在遠離江戶以及非擁幕派大名的領地,此法度也並未得到嚴格的監督與執行。但在幕府控制力還得以保持的地方,如江戶、水戶等地,幕府法度仍然不可輕視。從一些幕末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到幕臣與德川御三家的武士都佩帶著較短小的刀。江戶以來一直作為德川家傳劍術流派的柳生新陰流,對打刀刃長的規定也是2尺3寸5分,就是由此而來,同樣的情況,還有土佐藩的英信流。有意思的是,在新選組事迹中,就有土方歲三在京都市井中揮舞2尺9寸長刀的記錄,我想大概是因為新選組的出身,都是各地的浪人,在這群人中幕府的法度並未得到認真的對待與貫徹吧。當然新選組投靠幕府並得勢之後,就不能再那麼鬆鬆垮垮了。例如,在新選組得到京都守護、會津藩主松平容保賞識,成為下屬警察組織後,被松平容保從會津召來為新選組鍛刀的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在京都期間所作刀就基本未超過幕府的定寸。

找了一篇陳年舊文試發一下,順手小做了點修改,再補上兩條:

江戶時代的刀匠名門肥前忠吉一系,所作長刀慣例都是太刀銘法,脅差則是打刀銘法(不僅切銘位置不同,而且銘文開頭無「肥前國住」四字)。然而初代忠吉與其子二代忠広,亦有少量刃長60多cm,即2尺出頭,卻是打刀銘法的作品存世,這些其實應是當時接受訂單所作的脅差,而今天一律都歸為打刀一類。肥前忠吉一門流傳下來的文書中,亦有二代忠広接受此類訂單的記載。

再說名物「鳴狐」,鎌倉時代山城傳名匠栗田口國吉所作,刃長54cm,平造,按今世的寸法來看是一口脅差,但在那個時代,脅差這樣的類別還沒誕生,鳴狐的角色定位,其實是一把打刀,雖然當時打刀的類別也尚未誕生。所以,再準確一點:在當時,「鳴狐」是一把起到打刀功用的「腰刀」。更早期的名匠三條宗近所作名物「鷹巢宗近」,應也是一口類似鳴狐的腰刀。

名物「鳴狐」

所以,既有2尺多的脅差,也有1尺多的打刀,慢慢接觸深入,還會發現更多類似的例子,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情。。。

推薦閱讀:

武士刀?
(1 封私信)日本現在依然存在的武士刀作坊在哪裡?
(1 封私信)日本刀哪些不同的握法啊?都有什麼意義?
武士刀的重量一般是怎樣的?
一個中國竟能位列第二的排行榜-全球9大刀具生產基地

TAG:日本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