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善的一些思考

1、

三八婦女節當晚,一則關於杭州市李女士做善事反而受辱的事件在虎撲論壇引起了熱議。李女士是一名饅頭店店主,心軟意善的她因見不得窮苦的底層百姓餓肚子,發起了「愛心饅頭」活動,免費派送熱氣騰騰的饅頭。

這自然是大善事,結果卻令人心寒。那些李女士所悲憫,受著李女士恩惠的窮苦百姓,一部分搖身一變,把刁民二字不加掩飾地紋在了額頭上,公然耍起無賴來。他們用行動生動地詮釋了「貪婪」「惡毒」「懶惰」等毒劣的詞眼。

「我不領饅頭了,你把錢退給我吧。」

「對不起,我們這裡只能送饅頭。」

「你這人怎麼這麼死心眼兒呢?我不要饅頭你還省了力氣,直接把錢給我多好?天天給我們吃這種狗都不吃的東西,你太缺德了!

「人都無利不起早,這店主肯定有問題!」

李女士一番好意,沒有回報也就罷了,還白受大辱。痛心疾首的她結束了活動,呵,可是她想結束就結束得了的?中山狼們早已吃慣了饅頭,饅頭吃多了容易口乾,正渴著,於是便琢磨著如何繼續放李女士的血,好痛飲一番。

於是那些李女士眼中原本「樸實善良」的窮苦百姓,咧著嘴露出獠牙,約聚在李女士饅頭店門口,搞了一次示威遊行。誣衊栽贓,破口大罵,無所不用其及。

事件的後續網上目前還無消息,但此事已值得我們再次反思。這類問題引起群憤已不是一次兩次,比如扶老人被反咬一口的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自媒體拿出來吸睛。這類事件都有一個模板,一個善良無私的好人做了好事,結果反受其害,苦不堪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是非倫理觀深入國民的意識,是一種普遍經驗。當這樣的經驗和倫理觀一次又一次被衝擊,撕毀,接踵而來的痛苦、憤怒、懷疑等情緒便向民眾席捲而去。

在這裡,我不想去簡單地談論這件事的是非因果,而是想告訴大家關於行善反受其辱的命題並不新鮮,老祖宗早就總結出了「恩將仇報」這個成語。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中這樣的事件周而復始地發生著,也被人們周而復始地探討著。

2、

我們先來看看奧斯卡·王爾德對行善這一命題的思考,「尖酸刻薄」的王爾德有著一雙鋒銳的眼睛,冷冷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漆黑的深淵,而深淵中往往藏著真相。

在他的著名暗黑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中,有一則叫作《忠實的朋友》的童話故事,那是對道德綁架最好地演繹。

故事以動物的視角展開,充滿了天真童趣。在對話中,老河鼠發表了他對友誼獨特的高見:「愛情本身倒是挺好的,但友情比它的價值更高。說實在的,我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什麼比忠實的友誼更崇高和更珍貴的了。」

這時,一隻小鳥向河鼠發出詰問:「一個忠實的朋友的責任是什麼呢?」老河鼠十分不屑,認為小鳥問了一個蠢笨的問題。「一個忠實朋友的責任當然是忠實。」老河鼠這樣回答道。其實這應該算是循環論證,是一種邏輯謬誤,也是人們進行道德綁架常用的手段——一個人不道德的原因是因為他不道德,至於為什麼不道德,自然是我說了算。

我們接著來看故事,老河鼠循環論證一番後,睿智的小鳥直切要害:「那你用什麼報答忠實的朋友呢?」老河鼠閃爍其詞:「我不明白你的意思。」小鳥聽後,便決定釣魚執法,講起了一則有關《忠實朋友》的故事。

鄉下有一座最美的花園,花園主是一名叫小漢斯的花農,大家可別被小漢斯這名字迷惑了,認為他年齡小,其實他已經是叼著煙斗的成年人。之所以稱為小漢斯,我想王爾德是有深意的,畢竟「小」,往往代表著單純甚至幼稚。其名字是否有深意,我還不太確定,但王爾德對小漢斯特徵的描寫,的確很耐人尋味。

「他一點也不出色,只是心腸好罷了,還長著一張滑稽而友善的圓臉。」

小漢斯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花農,從外表到內在都非常平庸,唯一的特點就是心善,說句可能讓大家反感的話,這像極了新聞中做饅頭的李女士。然而,跟小漢斯比起來,李女士可算是幸運無比的。

小漢斯有一個忠實的朋友,他是一名有錢的磨坊主。磨坊主常到小漢斯的園子里看望小漢斯,當然,順便採摘不少作為商品的鮮花,以及豐收的櫻桃、李子。他告訴小漢斯:「真正的朋友應該共享一切。」小漢斯十分認同,因磨坊主這「高尚無私」的價值觀,便覺著磨坊主也無比高尚,能跟如此高尚的人交朋友,自己也順便高尚了起來。

小漢斯眼裡高尚的摯友,在鄰居眼裡看來卻十分奇怪。因為有著一百袋麵粉,還有六頭奶牛和一大群綿羊的磨坊主,從來沒給過小漢斯任何回禮。然而小漢斯自己覺得非常快樂,他認為這是真正的友誼。

本來日子這樣過,便也相安無事,小漢斯只不過是在市場上少賺一點兒錢。可是到了冬季,小漢斯沒有了收成,磨坊主就再也沒去看望小漢斯,小漢斯感到孤獨無助。不僅如此,由於沒有了商品,他饑寒交迫,只好典當了自己的一些私人物品,以換取生活資料。除了煙斗等物件,還有他賴以生存,用來載貨的小推車。

故事發展到了高潮,節序侵尋,小漢斯總算熬到了春季。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小漢斯總算有了第一批小小的收穫,那是一叢漂亮可愛的櫻草。他可以拿去市場上變賣,然後換回小推車。這時,正如大家所料,磨坊主嗅著腥味來訪了,磨坊主理所當然地向小漢斯索取櫻草。在聽說了他要換回小推車後,便奸詐地告訴小漢斯自己有一輛壞掉的小推車,要送給小漢斯。小漢斯聽了非常感動,認為他真是個夠哥們兒的人。

事情哪有這麼簡單,磨坊主借著送小推車這個由頭,一次又一次綁架了小漢斯。先是索要了小漢斯家裡的木材,接著以「偉大的友誼」為名,要求小漢斯去幫他工作,卻不給任何報酬,這可是幫朋友的忙,怎麼能要報酬呢?他壓榨著小漢斯每一秒時間,每一絲體力。

最後,在一個天氣惡劣的深夜,磨坊主讓小漢斯行遠路去幫他請醫生,卻不願意把馬燈借給小漢斯。可憐的小漢斯步行而去,請到了醫生,做了他生平最後一件善事。寒夜裡饑寒交迫的他——因為幫磨坊主義務勞動,他已經沒辦法照顧好自己的園子了——在回來的路上誤入了沼澤,淹死在塘子里。直到死,小漢斯都沒有收到那輛磨坊主許諾的壞掉的小推車。

前面提到的老河鼠,自然隱喻的便是磨坊主了。老河鼠聽了這個故事後,依然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愚蠢自私,潑辣的發出一聲「呸」,便逃開了。

這個故事與李女士送饅頭的故事多麼像,甚至更為豐滿。小漢斯即是愚善者的象徵,而磨坊主便代表著那些以道德為名,實際上自私自利的人。然而,在王爾德眼裡,小漢斯也並非是正面形象,他的面目是滑稽而友善的。

可想而知,王爾德在批判愚善——不假思索,毫無理性的行善,其後果未必是好的。

3

我們再來看一則咱中國的故事,名為《李勉還金》。相對於王爾德《忠實朋友》,這則故事就簡單多了。

李勉可謂出身名門,是唐朝宰相李元懿曾孫,岐州刺史李擇言之子。然軼傳他年少貧寒,和一個書生同住一個店裡。「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死不救」,這個書生沒多長時間就害了惡疾,眼看就救不活了。臨死之前,書生這樣拜託李勉:「某之僕使,無知有此者,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書生讓李勉安排後事,並給了一筆錢。這錢肯定不少,辦喪事綽綽有餘,書生答應李勉,多餘的就算給他的謝禮。

李勉怎麼做的呢?他非常聰明,留了個心眼。

「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於墓中而同葬焉。」

李勉沒有拿辦喪事餘下的錢財,他把這些錢財一併埋葬在書生墓中了。

是李勉高尚無私嗎?我們看看下文。

書生兄弟齎洪州牒來,而累路尋生行止,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詰金之所。勉請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過了許多年,李勉都當官了,這時書生的兄弟親人搜羅到了書生的線索,順藤摸瓜尋到了李勉這兒。這兄弟真不是好東西,書生的死活未見其多牽腸,李勉之恩也未見其多謝拜,竟一個勁兒的詰問李勉書生的遺產在哪兒去了?李勉自然不怕,帶著他們找到了書生的墓,把錢財交給了混賬兄弟。

同樣是做善事,李勉就很不一樣,他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把做好事當成了下棋,他已經算到了許多年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兒,下了一盤大棋。

我們可以想像李勉若拿不出這些錢財,混賬兄弟一鬧騰,有理也說不清。李勉有可能政譽遭污,被政治對手趁虛而入,影響他自己的政治前途。正因為當時他葬了錢財,才免去了許多煩擾。

大傢伙瞧瞧,同樣行善,李勉便是理性派的代表。行善也是需要博弈的,如何把善行好,憑一腔熱血,一心善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智慧、邏輯、應變力等能力。

4、

柏拉圖曾經說過:「惡源於無知。」

普洛克洛斯又把此言發揮了下,認為所有的惡性都是善的本意,只不過因為我們的無知,不知道正確的行善方式,所以我們的善意促使了惡性。

這就有一系列問題留待諸君思考了:素有惡是善的缺乏這一說法,若無知引發了惡,那麼李女士和那些刁民們,真的有本質上的差別嗎?李女士所作之事,真的算是善行嗎?而刁民們的惡行若是由李女士的善行所誘發的,李女士還算一個善人嗎?刁民們真是天生的惡人嗎?

這些問題,想必諸位各有各的答案。可惜評論區沒有開放,無法進行探討,有興趣的可以在公號群內或後台發表意見。

最後,我想就這個命題發表發表我個人的看法。

老版《蜘蛛俠》里有這樣一句名台詞:「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

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莫不也是這樣:「想要承擔越大的責任(善),就需要越大的能力。

------------------------------------END--------------------------------------------------------

最後,各位觀眾老爺如果覺得文章寫得還行,請關注我和 @夜小紫 共同創辦的公眾號:文藝性幻想。ID:laillusion

公號內容會涉及許多方面,文學、電影、社會……我和小紫會對文章內容嚴格把控。

我們也在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以及不同的內容,也許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我們積極接受來自各方的意見,尋求變革。

關注後在後台回復可以進入我們的讀者群,在群里可以扯淡,但請注意素質。

現在我倆幾乎所有文章,幾乎都會在此公號首發。每周一三五早晨九點更新。

謝謝各位的閱讀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伯夷列傳》的原文是什麼?
海的女兒(六)
如何看待《鬼帝的馭獸狂妃》的女主角?
《龍組兵王》的作者是誰?
狐狸的窗戶

TAG:文學 | 哲學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