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高的浪漫派鬥士 拜倫

拜倫是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雪萊掀起了英國浪漫主義的第二次高潮,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他。他的生平可以粗略的分為四個階段,寫作生涯則分成五個,本文大致會遵循這個結構來介紹,另外,還會介紹他的兩部代表作。

| 鬥士和詩人

毫無疑問,拜倫是一個貴族。他出生於貴族家庭,父系是英格蘭世家,母系是蘇格蘭貴胄,其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他天資聰穎,但是生來微跛,或許因此形成了他過分自尊敏感的性格,唔,還有就是叛逆精神。10歲繼承了伯祖父的封地和爵位,後移居倫敦,在劍橋大學求學的時候,他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和大革命思想。

大學畢業後,拜倫去南歐遊歷兩年,廣泛地接觸社會。回國後整理創作了《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因而一舉成名。

拜倫於剛畢業的1809年就世襲為上議院議員,回國之後積極在上議院演講反對以暴力措施鎮壓工人運動和愛爾蘭獨立運動,在進一步取得影響力的同時,也因此被統治階層廣泛仇視。1816年他同妻子分居,家庭方面的糾紛很快在道德保守的英國引發滔滔眾議,他不得不離開英國(想到了寫《論自由》的小密爾)。

離開英國的拜倫前往瑞士,在那裡結識了雪萊,這一時期的拜倫更加關注革命,也因此在1816年動身前往義大利參加燒炭黨人的革命運動,失敗後前往希臘領導希臘的獨立革命,因寒熱病於1824年逝世。

在這四個階段,拜倫的寫作經歷也逐漸展開。

第一個階段開始於拜倫大二的時候,他出版了一本詩集《懶散的時刻》,受到了《愛丁堡評論》尖銳的批評,他撰文《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進行反擊,這算得上是文學批評史上意見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是拜倫成名的階段,他以自己在南歐遊歷的經歷為素材,創作了一部敘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一二兩章,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他因此一舉成名。

第三個階段是拜倫的成熟期,期間參與英國政治的激情和歐洲大陸政治狀況引發的悲觀交織在一起,於是寫了《東方敘事詩》,這部著作以異國為背景,情節傳奇。這些著作以「拜倫式英雄」著稱,塑造了一批孤傲的反叛者形象,受到讀者強烈的歡迎。在捲入輿論漩渦之後,為感謝姐姐奧古斯塔的支持,為她寫了《書致奧古斯塔》等詩歌,還創作了《普羅米修斯》表達自己反抗到底的意志——然後就受不了眾議洶洶移居歐洲大陸(有點像盧梭)。

第四個階段是拜倫的豐產期,在瑞士期間他同雪萊結識,創作了一批革命主題的詩歌。這時他的感情依然是悲觀和反叛的結合,但是比起來上一個階段更加激烈極端。自傳體的《夢》、《黑暗》和《曼弗萊德》都是極端絕望的體現,《黑暗》中太陽熄滅人類滅亡的景象令人觸目心驚,《曼弗萊德》更是灰心喪氣到了極點,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不過此時他也寫了《盧德分子》和《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三章,這兩部作品一部反映英國國內的革命,一部反映全歐洲的革命,批判色彩和政論色彩很濃。

在義大利的革命生活讓拜倫重新振作起來,創作了一批成熟的作品。把《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四章寫了,寫了詩劇《馬里諾·法利埃諾》《該隱》,政治諷刺詩《審判的幻境》《青銅時代》,以及最負盛名的《唐璜》。

| 抒情與政治,拜倫的創作特點

拜倫主要寫詩,但是單純的抒情詩並不重要,他的敘事詩才是主要成就,以故事來表達政治激情是拜倫詩歌的一個特色。另外,拜倫的敘事詩似乎有很強的創新性。

抒情性很好理解,拜倫有句名言「詩歌的本質就是熱情」,他的詩歌主觀抒情意味極重,充分表達了他自己的精神狀態,該熱情就極度熱情,該悲觀就極度悲觀,所有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表達得最鮮明的就是所謂「拜倫式的英雄」,這一形象從拜倫成熟期的作品《東方敘事詩》中形成,作為作者自己的形象的影子始終回蕩在他的作品中。這些英雄傳奇意味很濃,都是一些異常孤高,脫離群眾的反叛者的形象,他們同整個社會勢不兩立,堅決進行鬥爭,不過有的也有拜倫自己過分悲觀的特點(《曼弗雷德》)。

政治性更好理解,拜倫本人積极參与政治,在英國國內支持革命,到了國外甚至直接投身革命,還成了領導人,政治能力不可小視——不過當時革命浪潮才剛剛掀起,拜倫本人也算得上早夭,不然說不定真能讓他干出來什麼建國的大事……他的寫作除了初期之外基本都是政治性的,要麼宣揚革命,要麼批評專政,拜倫在英國國內主要接觸工人革命,在歐洲大陸主要接觸民族革命,所以拜倫既宣揚建立民族國家的獨立革命,又宣揚反抗資本主義的工人革命,既批評歐陸陳腐的封建制度下的社會問題,也批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物慾橫流等社會問題。

拜倫作品還有一些別的特點,議論性和敘事性並重,議論性甚至要更加喧賓奪主一些,在詩歌體裁上拜倫的故事詩算得上是當時的創新,在音韻方面成就也不低。

| 遊記和政論《恰爾德·哈洛爾德》

成名作,也是貫穿拜倫整個創作生涯的作品。主要素材是拜倫兩次旅居歐洲大陸的所見所聞,內容多寫南歐一些民族國家的命運,也穿插著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評論,是浪漫主義文學中首次以政治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的作品。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夾敘夾議,而且主要是以議論帶敘述,主要寫一位評論家評述一個叫哈洛爾德的貴族青年在南歐的遊歷過程,結構不以敘述為線索,而是被評論家主觀的思維所決定的。這就使得本作結構上顯得有些散亂,人文和自然、古代和現代、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隨著作者的思路自由地被編織在詩歌中。。

敘述的主角哈洛爾德和議論的主角評論家對比很明顯,可以肯定的說,這倆都是拜倫自己的寫照,分別體現了他現實性和悲觀的一面,以及理想性和積極的一面。哈洛爾德是一個英國貴族青年,既瞧不起貴族也瞧不起平民,對貴族生活的驕奢淫逸懷有強烈的批判態度,也不願意同那些充滿了冷酷和腐敗習俗的人民來往,於是精神陷入苦悶憂鬱,不得不自我放逐,去南歐各國走走看看。他對於所見所聞的一切都懷有漠然的態度,不管是風土人情還是自然風光,還是罪惡的侵略和革命的熱情,他都無動於衷。但是評論家正相反,他感情激烈精力充沛,對一切問題都積極發表評論意見,擁護什麼反對什麼都有很明確的態度,表達了拜倫自己的政治觀點。越到後面評論家的存在感越強,在敘述中不斷介入,時時表明自己的態度,經常打亂情節的進程。

長詩第一章主講西班牙,寫西班牙抵抗法國侵略的革命,塑造了奧古斯丁娜這個游擊隊員的形象,表現出強烈的讚美傾向,不過也流露出革命最終鞏固了君主制的悲觀。第二章主講希臘,途徑阿爾巴尼亞,寫阿爾巴尼亞人民反對本國暴政,寫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暴政。第三章先憑弔滑鐵盧戰場,評述拿破崙功績,批判神聖同盟等封建勢力,再沿萊茵河遊歷比利時和瑞士,懷念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第四章主講義大利,寫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和謀求國家統一的革命。寫作的內容很豐富,寫國家歷史和命運的也有,寫國民風土人情的也有,寫激烈的革命運動的也有,寫優美的自然風光的也有,總之,作為帶有一定敘事性的遊記散文,內容還是很豐富(雜亂)的。

形象上的手法主要是對比,前面說了兩個主角形象的對比,其實在各種方面都體現了對比這個手法,人民形象和統治者形象啊,自然和社會啊,過去輝煌的歷史和屈辱的現狀啦等等,美醜之間對比強烈,作者的褒貶態度也很激烈,這讓人想起雨果作品的特色,可見傳奇性和對比度是熱衷於激烈感情的浪漫主義共同的特點。

| 一個全新的色鬼和惡棍《唐璜》

唐璜是西班牙傳說中一個著名的色鬼和惡棍,屢見於西方文學,但是拜倫對它進行了改造,把這個十四世紀的人物放在了十八世紀末,又把這個人物改造成了一個熱情天真的貴族青年。這部作品寫的就是唐璜遊歷歐洲各國的數次歷險,同時也有大量的作者議論。唐璜並不像其他的拜倫式英雄那麼激烈,而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好人,他性格中有坦誠善良和勇毅敢為的一面,也有軟弱玩世不恭好色的另一面,道德上的好和天性上的荒唐結合在這個人物身上。

故事講西班牙青年唐璜因愛情風波去國遠遊,在希臘海上同海盜的女兒相愛,卻被抓住販賣到土耳其的宮裡,在堅決拒絕了蘇丹王妃的求歡之後逃到俄國,參與了俄軍圍攻土耳其城市的戰役,因戰功被俄國女皇賞識,作為使節出使英國。再往後的故事沒有寫完,因為拜倫病逝……整體上說故事的傳奇性氛圍很重,離奇的故事、異域的情調、還有戲劇性場面,這些都挺浪漫主義的。

還有就是背景上值得一說,前半段通過人物群像的描寫批判了歐陸的封建統治者,刻畫了一群驕奢淫逸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後半段批判英國的資產階級統治的無恥和拜金倒是很直接也更有力,畢竟詩人本身是英國人嘛,而且相當於被驅逐出境。總之,政治批判性很強。

另外,這部作品和前面那部一樣,也是夾敘夾議,作者本人的評述佔據了大量的篇幅,其中激烈的情感、精闢的諷刺和深邃的沉思都很有看點。

拜倫就介紹這些。

之後則說點別的……我們看待作者,其實要分成兩個作者來看,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另一個是被作品建構起來的,作為「寫了一系列作品」的那個抽象身份,前者主要通過生平傳記來了解,後者則要看他的作品來了解。對於浪漫主義者來說,這個劃分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他們強調抒發個人感情,這倆之間聯繫非常緊密,但是後來的作家職業化專業化越來越強之後,作家作為人和作為職業身份之間就越發隔絕了。所以我們還是從一開始就把它們區分開的好,以後寫作者介紹都遵循這個來搞,省的到時候又要解釋。

p.s.題圖是13年的一部愛情喜劇,也叫唐璜……


推薦閱讀:

TAG:拜倫 | 浪漫主義 | 外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