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長逼瘋的孩子,和被現實逼瘋的家長

「哇——」

尖厲的哭聲破空而至,路人紛紛側目。我回頭看見一個四五歲模樣的小男孩全力掙開媽媽的手,靠在牆根用哭聲抗爭。抗爭的對象在10米開外,燙金雅黑字體牌匾標明入口:「XXX兒童早教班」。

早教班在商場5層,隔壁是電影院,距電影開播還有半小時,我坐在旁邊的躺椅上休息,緊挨著剛才背靠牆腳哭鬧的小男孩。此時小男孩手裡多了支雪糕,一口一口認真舔著,連淚珠一併吃下去。媽媽坐在旁邊柔聲勸他:「乖,上完這節課,咱們就回家,回家玩玩具,好不好?」

小男孩沒說話,繼續吃雪糕,挎起書包一言不發轉身進培訓班。與媽媽的冷戰是他唯一的抗爭方式。媽媽面對小男孩倔強的背影,苦笑嘆氣,挨著我坐下來。

我開啟話癆屬性:

「養孩子不容易啊。」

大姐東北豪爽屬性暴露無遺:「哎呀媽呀,可不是嘛,老糟心了啊!」---之後拉著我倒了半個小時苦水,我也由此得以窺見新生代家庭的冰山一角。

大姐今年36歲,在電力系統工作,孩子5歲半,即將上小學,今天來參加的是英語補習班。

「所有家長都在報補習班,尤其英語,我也不能落後啊。」

我問大姐:「這裡的英語課你試聽過沒,口碑怎麼樣?」

大姐搖頭:「試聽是聽過,但那玩兒意跟鳥語一樣,我能聽懂個球啊,我是在家長微信群聽說這裡口碑不錯,就把孩子送來了。」

大姐掏出手機,向我展示微信群,群里90多人,都是與大姐家庭情況類似的本地家長,交流內容包括兒童醫療、教育方方面面。我掃了一眼,群里正熱火朝天討論哪裡的課外班質量高,涵蓋跆拳道、乒乓球、書法繪畫鋼琴小提琴舞蹈數學國學輪滑。

如此密集的課程讓我回想起自己童年被課外班支配的恐懼,那年我四歲,暗戀隔壁三歲半的翠花,每天都想和她出去挖泥巴。家裡不許,困我在書房彈琴練書法,我只能奮筆疾書,顫抖的毛筆力透紙背,留下一行行心跡: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她。

翠花看到我的表白,十分感動,長大後嫁給了鄰村的狗蛋。

我把慘痛的經歷講給與我聊了半小時天的大姐,義正辭嚴地,痛心疾首地,說出了很多公眾號和知乎文章翻來覆去強調的觀點:

「請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

大姐苦笑,問我:「你還沒孩子吧?」我說你咋知道。大姐嘆氣:「等你有孩子,就明白了哎。誰不想自由?我還不想上班呢,但不上班怎麼賺錢養家?人都得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也一樣,都喜歡自由想玩個痛快,我也巴不得陪他一起玩,但現實不允許啊,教育不允許!現在升學壓力有多大你知道嗎,你小時候----」大姐指指我,「英語至少小學初中才開始學吧?現在可不一樣,現在幼兒園就得準備早教,你不學,你就落後,直接輸在起跑線。我加的這微信群----」大姐晃晃手機,我瞥見微信列表裡上百條未讀消息,「群里幾百號家長,沒有不報班的,尤其英語,所有家長都在討論哪裡的英語班好,你說你能坐的住?別的同齡孩子都能嘰里呱啦用英語聊天了,就你家孩子字母還沒認全,你告訴我這時候你還能坐的住?

我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

大姐長舒氣息,抬手撥弄頭髮,笑容疲乏:「老弟,這話我憋了好久,不知道找誰說。今天沒收住全倒給你了,不好意思啊。」我趕忙擺手說沒事。大姐抬手看錶,說孩子要在培訓班呆兩個半小時,現在還早,實在累壞了,正好找附近的網吧趴著睡一覺,旅店太貴。

我揮手和大姐告別,目送她轉身離去,穿過冗長的聒噪的充盈著孩子哭鬧和家長呵斥的走廊,消失在拐角。

附近有孩子在嬉鬧。一架紙飛機撞向我額頭,我伸手捏住,不遠有個小男孩怯怯走來。我向他招手,把飛機還給他。

「飛機折得真漂亮!」我由衷讚歎。小男孩眼閃微光,笑時臉上兩個酒窩凹下去,很好看。

孩子天生自來熟,手邊認真疊飛機,嘴裡和我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小男孩的家在附近,周末被家長半強迫半利誘報了班,利誘的獎品是新款航模,「裝上電池可以橫穿整個國家」,他說這句話時無比認真。

我問他喜不喜歡補習班,他噘嘴搖頭。我說那你最喜歡什麼,他指指紙飛機:「能飛的!」

媽媽在遠處喚他的名字。臨走前他壓低聲音:「哥哥,告訴你個秘密,我不喜歡學英語,我媽非要我學,我就在課上睡覺,時間過得可快啦,嘿嘿。哥哥再見!」

我呆了一下,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嘆氣,只好笑著嘆氣。

按照老一輩常說的,這個孩子很聰明,但把聰明勁兒「用錯了地方」。

-----可究竟什麼是錯,什麼是對?

孩子所喜歡的,帶不來今後物質上的富足。家長所期望的,滿足不了孩子精神上的自由和愉悅。兩種錯位的訴求在一代代長輩和晚輩的衝突中達成了畸形的平衡。

引起共鳴最簡單的方法是站隊,站到孩子這邊控訴童心俱滅,還我自由,或代表家長發聲,講述教育不易,壓力如山。但我不想站在任何一邊,我只記錄故事,不判黑白是非。或者說,原本就沒有黑白,有的只是黑白交融下漫山遍野的灰。

教育的本質,是壓制天性。

天性有好有壞,全被教育抹去。

教育也便因此,有好有壞了。

===================================

文章摘自我的私人微信公眾號。

在公眾號中回復「知乎」,告訴你一個在知乎上我從來不說的秘密。

微信號:mengshuhz


推薦閱讀:

這世界上什麼東西「裝」不出來?
有沒有人經歷過身邊熟悉人比如朋友親人同事突然一天就去世了,如何接受現實並對人生從此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很多事情,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BBC紀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如何評價孟非這種沒有人生目標的人?

TAG:生活 | 人生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