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市場現狀及未來路徑
本次的文章旨在對自己一年半的雲計算項目經驗的一個總結,文中很多啟發靈感來自於一路上一起探討,一起攻堅項目的同事還有一些雲圈內合作夥伴的交流,這次是第一次在知乎上寫自己的文章。
談到雲計算,很多人會先說明什麼是雲計算,我這次首先從雲計算的源頭開始說起。
為什麼會有雲計算,其實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虛擬化技術,那時其實是為了運維的更加自動化,但是真正出現規模性的商業模式是在2005年,也就是現在的市場領跑者亞馬遜,剛上線的EC2就已經性能較為穩定了,為什麼亞馬遜出現這樣的商業模式而其他的企業並沒有出現呢?亞馬遜本質上其實是一個網上賣書的電商平台,其核心利潤點也在於這部分,眾所周知,商城會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有季節性,也就是每年亞馬遜要為他的旺季如黑色星期五準備大量的硬體伺服器和冗餘來應對性能峰值,問題也就產生,平常這些伺服器將會有大範圍的閑置下來,這就造成了成本上的極大浪費(固定折舊和閑置成本等),這時候雲計算的商業模式也就出現了,通過虛擬化技術把這些閑置的計算資源以出租的方式給到需要用戶,上線第一年,就在當年的所有新發產品中成為了第一名。其實亞馬遜雲計算的今天很大原因也歸功於其做雲的初衷,成為一種資源供應者,希望如伺服器這樣的硬體資源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供應站,其實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區塊鏈,AI等的產品都是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此處就不多展開。
回到本文的主題,市場現狀,當今市場亞馬遜以174億美元的營業額一騎絕塵,微軟和谷歌離第一名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市場阿里雲以百分之四十六的市場佔有額佔據著中國市場,更為可怕的是,亞馬遜是2017年研發投入最大的互聯網企業佔據其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二的170億美元,說到這,可能大家沒有譜這是個什麼概念,阿里巴巴的達摩院三年1000億人民幣,一年平均333億人民幣,華為去年648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這些轉化為美元就知道到底差距是多大的鴻溝了,任何技術可是以資本為基礎的。
雲計算的基本產品主要分為四大類,雲伺服器,雲儲存,雲網路,雲安全,其他的產品都是在這些基礎服務以外的產品基於自己的雲平台開發的,就像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商店一樣,亞馬遜的產品是最全面的(2017年起產品線已經滲透進了PaaS層),說到這有些人會發現,國內雲的商業模式了,只要山寨AWS的產品,在GOV的保護下,必然能如魚得水,這裡就不指名道姓了,因為好的產品不會每天嚷著買一送一,降價的。估計有人會發問,那這裡的利潤被吃了,那雲的利潤從哪來,肯定從別處來,就是數據,美國是有所謂的《信息安全法》去保護用戶的權利,在不經過我們自己的允許是不能擅自調取客戶的數據的,否則是要坐牢的(請別引用稜鏡門事件,比起一些國家,有些地方連知道自己數據被盜用的權利都沒有)。舉個例子,就好像我們租房子,房東經常擅自拿鑰匙在你睡覺的時候開門進來做他自己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吧。
談談現在雲計算比較成熟的市場,也就是IaaS層,由於起步早技術完善,所以如今的IaaS層已經很成熟了,判斷一個市場成不成熟,就看GOV是不是大力出政策然後下文支持,因為該是培養韭菜的時候了,如果是這樣的現狀也就證明,蛋糕已經分完,該是把蛋糕做大的時候了,想要在這個期間和地方再有所建樹已經不可能了,已經發展成為寡頭的經濟現狀了。SaaS層的產品比起Paas層還是比較多,正如我們平常用的office套件一樣,這就是最常見的軟體及服務,但是決定軟體層面的市場佔有是跟平台層有絕對關係的,就像我們都會在Apple store上面去下載應用,Google play上面下載軟體一樣。蘋果和谷歌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單一服務的(封閉性,高價格,高利潤),一個是(高兼容,低價格,高量級),安卓的系統可以適應很多奇奇怪怪硬體底層,所以硬體廠商更樂於去適應這個開源的兼容性高的平台,說到這,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蘋果的產品永遠比安卓的產品體驗好了吧。回到PaaS層,真正有能力去做這個生態的在於谷歌這樣的企業,無論是像hadoop還是mapruduce這樣的開發平台是他自己的產品也好,還是谷歌本身的專註地方也好,其企業的血液裡面已經灌輸進這種基因了。
說說未來市場會發展成什麼樣吧,首先闡明一個觀點,任何企業都想成為這樣的一種企業,什麼樣的企業呢,舉個例子,如供水公司,水管不是他的,水壩不是他的,哪怕連維護水的人員都不是他的,可是國家只給他這樣的經營水的牌照,所以他永遠都是利潤最大的一個,這種企業就是我們的中央企業,國有企業,這樣的企業總能以最低的成本,集中資源干大事的。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像國內某互聯網巨頭,遊戲開發不是他的,遊戲不是他的,但是人家有強大的運營能力(社交網路的控制等),使得遊戲通往成功。這樣的企業是可怕的,那雲計算的未來誰會成為這樣的企業呢,那就是運營商,首先,國內運營商不像國外運營商,因為IDC機房本身屬於國有資產,不管是國內哪個互聯網巨頭也好,其機房資源都是出自於運營商,雲計算的節點越來越集中,而這些底層的運維是誰在做,答案還是運營商,所以未來雲計算的IaaS層還是會回歸到運營商來管理,因為這種單個低利潤高投入的業務,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都不會去做。這裡必須區分一點運營是不同於集成,集成是倒買倒賣的資源整合型,運營是以一種服務的模式交付,如電話卡(卡運營商可不會做,他們只運營網路,還有網路研發也不是他們,哈哈),那雲計算的下一個競爭點在哪,就是PaaS層,估計中國做不出來,因為我們也知道中國連一個自己的語言都沒有,中間件這一塊可不是開發幾個小產品就能堂而皇之的騙人的,此處不做討論。
以上也就是自己一年半以來對雲計算的理解,再次聲明,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偏頗和不妥的地方,敬請諒解,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機器學習——購買雲服務
※阿里雲只有兩種合作夥伴:一種是ITP,一種不是。很榮幸,袋鼠雲是第一種。
※你應該了解的 Spring Cloud 是什麼
※一張圖看懂阿里雲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布局
※為何維基百科一年需要2千萬美元的資金來維護?
TAG: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