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用手來「看」?
看東西只需用眼,不需用手,可是「看」字上為「手」下為「目」,似乎有畫蛇添足之嫌。難道古人搞錯了?如果沒錯的話,該如何解釋呢?
《說文解字》:「看,睎也。從手下目。」徐鍇注曰:「以手翳目而望也。」段玉裁注《說文解字》:「鍇曰,宋玉所謂揚袂障日而望所思也,此會意。」
首先,我們來剖析一下段玉裁的註解。
「揚袂障日」即舉起衣袖遮擋陽光,是人們在陽光強烈刺眼時的常見之舉。有「日」才需「障」,沒「日」便不需要「障」。如將「看」字釋為「揚袂障日」,則它僅能用於睛天,不能用於陰天和雨天,這顯然與古文獻記載不符。而且,「揚袂障日」的目的是為了讓眼睛免受強光刺激,不是為了觀看、觀望。據此,我們可確定段玉裁的解說是不合情理的。
段說不合理,那麼徐說呢?是否也不合理?
未必!在說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看」字的本義。
《說文解字》:「看,睎也。」「睎」字下則云:「睎,望也。」據此可確定,「看」字的本義是「遠望」。後,「看」字 的字義得以擴大,除「遠望」外,還可表示「近瞧」,即「觀看」、「看見」等意。人們根據語音另造形聲字「瞰(矙)」字,專用於表示「遠望」。因此,「看」字
應該是「瞰(矙)」字的初字。
確定了「看」字的本義為「遠望」,我們也就能理解它為什麼要「從手下目」了。
人們在觀察景物時,目光所及之處包括頭部正前方、上前方、下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當目光聚焦時,看到的事物清晰,但範圍小;當目光發散時,看到的範圍大,但不夠清晰。
為了看清近處景物,人們一般會把目光聚焦在目標物上,「盯」著看。可是,對於遠處的景物,目光卻容易發散,很難聚焦於正前方。為了輔助雙眼聚焦於正前方的遠處景物,人們常常將手放在眼部上方,遮住投向眼部上前方、左前方和右前方的目光,這就是徐鍇所言的「以手翳目而望」。
「以手翳目而望」,不是為了遮擋陽光,而是為了讓目光聚焦於正前方;不是為了保護眼睛免受強光刺激,而是為了看清遠處的景物。現實生活中,不論是睛天,還是陰雨天,人們遠望時都會「以手翳目」。
孫猴子跳到空中常做的遠望動作,是「以手翳目而望」的標準動作。艮人原來覺得那個動作很誇張,現在才明白它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大程度地遮住散向周圍的目光,聚焦於正前方的遠處景物。
推薦閱讀:
※「漢字發現」主題展:去重新觀察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的漢字
※漢字有五行,但很多家長為寶寶取名時都用錯!4種漢字五行界定方法準確性甄別
※漢字該不該簡化?
※地名訓詁:中國
※為什麼古代漢字從右至左豎著寫?什麼時候改成了從左到右橫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