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虎平: 25 歲青年迅速躍遷的 4 個方法
25 歲的你剛畢業進入社會,自信激昂,夢想改變世界,卻遭遇現實,打擊挫折一輪後,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是井底之蛙。此時的,你不甘平庸,尋求改變,卻似乎衝進迷霧,找不到方向,你開始迷茫。
和你一樣的迷茫的青年很多,但走出迷霧的不多,陳虎平老師就是其中一個。現在他總結出 4 條建議,想分享給期待改變的青年。這 4 條建議分別是 1)前往時間源頭,不要跟隨平凡大眾,要跟隨比你更優秀的人;2)尋找複雜設計,簡單設計拒絕思考,複雜設計才面向未來;3)成為認知學徒,向比你大十歲的青年人學習,最容易進步;4)學習邊緣創新,在不起眼的邊緣最容易造成系統級的創新。
方向難尋,改變不易,不用長篇實在無法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來,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看看這篇人生改變指南。
25 歲青年最想改變平庸的自己,但往往找不到改變的方向,很迷茫。
迷茫是一個籠統的狀態,可以分解到可操作的子模塊。所謂迷茫,首先是找不到方向,其次是找不到做事的步驟,後者是技術問題。如果你生活在一個都是平凡人組成的社會微環境中,身邊沒有一個特別優秀的人,你也沒有讀過任何歷史或社會名人的傳記,那麼要有方向,是很難的。
1.前往時間源頭
方向首先來自跟隨,而不是獨創。很少有想法是你自己一個人完全想出來的,即使是從 0 到 1 的無中生有的創造觀念,也是在一個小群體中碰撞、討論、吹牛出來的。問題是不要跟隨平凡大眾,而是跟隨一小組優秀的人。按現在流行的話說,你不要停留在信息末梢,而要身處在時間源頭。
從演化設計的角度看,越獨創、越源頭的,其設計越複雜、越精緻,因此單憑個人摸索到達的概率也就越低。你在童年時可以自己憑空折出一個紙飛機,但你無法僅憑個人努力在 30-50 年裡造出真飛機。
飛機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術設計,太多、太多、太多,窮一生之力,你不可能獨自發明其中所有設計。如果你要在飛機製造領域做出成績,你必須跟隨優秀的飛機製造工程師學習多年。時間源頭就是設計複雜度最高的地方。設計複雜是因為要素眾多,且層層編織。外人即便把這些要素都平面的羅列在一起,也無法完成多層組裝,讓它運行起來。
一個複雜的設計D可以這樣表示:D = f1(abc),其中 a=f2(i, ii, iii),其中 i=f3( α,β, γ),其中 α=f4(甲乙丙),層層分解,直到可以直接獲得的原料。這裡,f1, f2, f3, f4為各層的調用函數。這些都是很難靠自己學習的。
逆向工程通常只能追溯若干層次的設計,設計的層次越多,逆向工程就越困難。給你一台電腦,讓你返回電腦之前的時代,你很難就憑自己再製造另外一台電腦,估計一千年也不行。也不要因此就認為正向開發就很容易。
從底層材料一步步組合、設計出複雜的機器,整個生產步驟並沒有一個天才或神跡般的設計者,沒有一個全能設計者、沒有一個全縱深的控制者,偉大的人也只是提高了其中 1-2 個層次而已,行業內所有人一代又一代的積累、試錯、淘汰、組合,才某一個現在組裝出了令人驚嘆的產品。
人類製造出可用的汽車、飛機、個人電腦,都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這是說,不要僅憑個人的力量,在那裡還原整個行業、整個學科的成就,能在正確的位置和方向上添磚加瓦就很好了。
高難技能的獲得、新模式的創造、工業文明社會的建設,與複雜機器的製造的道理是一樣的。你不會相信單憑自己就可以做出這些成就。所以,請不要無腦的貶低數學、科學、技術專家、健美、娛樂專家了,不要無腦的貶低曾經創造偉大模式的大企業了,不要無腦的貶低偉大的工業中國或美國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了。
換你上,你除了破壞,啥也做不成。明白偉大社會、商業模式、高難技能的設計十分複雜,你才會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社會地位。我曾遇到 20 來歲的青年,也許我們當年也這樣,認為康德是錯的,馬克思是蠢的,林毅夫是有缺陷的。也許吧!只是這些人連給他們提鞋都不配。
2.尋找複雜設計
凡是你看到那些用言辭攻擊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工程師的人,你就要知道,他們故意把複雜的設計貪婪的還原為兩三層設計,然後就說只要這樣、只要那樣,就可以得到這些偉大設計了。那些民間哲學家、民間科學家、民間經濟學家、民間政治家,統統都是這樣。凡是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你永遠都不要聽。
他們自己不自覺、或者故意利用人類天生的意向行為者思維,把所有複雜的設計都簡化為一個簡單的設計。當他們不理解對象的偉大,他們便用愚蠢的攻擊來拒絕思考。我從來沒有見過比他們更蠢的人。
找方向就是要找到複雜的設計。但我們多數人一開始接觸的都是簡單的設計,平凡人本來就是最常見的,不然何以稱為平凡?我們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小區、一個普通的農村,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絕大多數中國人也都生活在一個平凡的社會。好的榜樣都在書上、在電視劇中、在新聞聯播里。
青春期我們都會崇拜偶像,唱歌的、跳舞的、開飛機的、造飛船的,等等。這些理想很快就會沒落,不是因為你忘記了初衷,而是因為他們都離你所在的環境太遠,你怎樣也無法從你這裡到達他們那裡。他們的成就也太巨大,你看不到自己可以怎樣努力才能達到那種高度。因為找不到路線圖,你會感到挫敗、沮喪、甚至自暴自棄。
相對現實的道路是考上好大學。那時,考上好大學,就算不得了了;畢業後還能去得了發達國家,就算是出人頭地了,家族墳頭冒青煙了。這些過去的觀念影響了教育者和父母們,決定了他們所培養的子女的思維水平。這不能算錯,因為當時只有那個基礎。
現在不一樣了,很多人還在老調重彈,那就不對了。很明顯,現在,在中國讀本科、中間出去交換一年,要比完全到美國讀本科要更好;在美國讀完本科或研究生以後馬上回國發展,要比一直呆在美國要好,甚至比先呆幾年再回國也要好。我把這個判斷放在這裡,看 10 年後,前一批人是不是比後一批人更有成就。
理由:中國是未來的方向,美國是過去的方向。今天,你站在北上廣深,你就是站在社會設計、企業設計、技術設計、文化設計最複雜的地方;你不知道,不說明事實上不是這樣,你不知道,只是說明你不在最有創造力的那一撥人當中。
也許在知識和基礎科學上還有點欠缺,其他方面中國已經和正在領先了,就如美國在 1920 年代其實已經領先英國一樣。最主要的一點是,中國足夠複雜,要做成事情,需要很多設計;複雜的設計,就是新的方向。
你不能等在本地工作的人都設計完了,看到情況明朗了,你才回來,那時大局已定,行業座次排完,機會已經沒有了。
所以,在中國,走出平凡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到北上廣深,或者弱一點的,到國家其他區域中心城市,到這裡的學校讀書,到這裡的大企業工作,到這裡生活,到這裡結識各行各業的中青年優秀分子。(這些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瀋陽、武漢、成都、重慶、南京、西安。)
他們就處在各個行業的潮頭。你要認識他們。能在快速變化的中國的這種大城市裡生活和工作,其能力是複雜的,其知識和思維是多層的。
3.成為認知學徒
怎麼認識他們?他們在學校里、企業里、微博上、微信公眾號里,他們在 2000 年以後出版的新書里。接著是膜拜、跟進、學習。不要一開始就接觸最厲害的人,你會被過度震撼,以至於失去模仿的願望。你一開始就模仿林毅夫,這不可能,相對於 20 來歲的年輕人來說,他過於優秀了。他應該是你拿到經濟學博士以後要模仿的水平,再過十年、十五年,升 2-3 個平台,也許你能摸到他那個高度,但 30 歲以前,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你實際接觸的,最好是那些在行業內有十年經歷、水平很高的人。十年磨一劍。一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鑽研了十年、又在名校、名企工作,受到同行尊重,是剛起步青年人的最佳模仿對象。他們應該比你大 8-15 歲,不要超過 20 歲。按照 10 年成才的經驗規則,這些人剛好比你高出 1-2 個平台。
遇到比你大 30 歲的人,你只能跪倒,然後自己覺得永不可能達到那個水平,因此就放棄了。是的,你放棄了。震撼過大,你進入了心智恐慌區。遇到大你 10 歲左右的人,你就可以膜拜、模仿,而不至於跪倒。
對方說什麼書好,你就讀什麼書。對方說什麼企業有前途,你就去什麼企業。可以想為什麼,但要一邊行動,一邊再想;切勿等到想清楚為什麼再去做,因為那時,進入時機可能已經錯過。有人擔心他們不理自己。這點是可以放心的。
這些 30 來歲的人,水平已經很高了,但社會認可度並不高,要放下架子,教一些低水平的人,也不願意,正是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年紀。這時,一個愛學、好學的年輕人橫空出世了,恭敬有禮、思維活躍、步步跟進,他們會很高興的,手把手教你。等到他們出了大名,你還有這種機會嗎?
這種做法相當於有人所說的認知學徒制。跟著比自己大 10 歲左右的青年人,做一個學徒。單純讀他們的文章和書籍,為什麼不夠呢?你不容易看出其中的重點,因為其中的內容構造太複雜,你會被各個要點牽扯注意力,你以為每句話都很重要。
其實不是。其中有特別重要的,約束著另外一些;有優先順序高的,約束著優先順序低的,這樣一層層的構造,就是複雜的設計。文章、產品,都是平面的、放在眼前的,但你要高手親自提點,才能一層層明白多層設計的重點。
什麼時候超越對方的層次呢?一開始想這個沒用,大概要有 5-7 年以後,你到了那個水平,對方卻可能不再前進,而在同一個層次徘徊。
你總是跟這個行業里最優秀的青年人、然後是中年人呆在一起,到了你 30 歲左右(出身環境好、從小見識多的青年人可能在 22-25 歲左右),你可以找到升級的方向,並行動起來。這不是在一個確定條件下對現有系統進行效率優化,而是全面提升現有層次。
4.學習邊緣創新
多數時候,這種升級是從外圍某個不起眼的邊緣處發起攻擊,重造整個系統,少數時候是高強度高頻率的使用已有方法,逼迫它到達其邊界地帶,讓它崩潰,然後找出新方向。
考慮一下這個說法:「電信萬沒想到競爭對手會是騰訊,銀行也萬沒想到,競爭對手居然是支付寶。」系統重造的程序完全來自另外一個維度,好比 matrix 的升級程序不來自內部,而是來自 zion。
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我自己研究康德哲學也有類似體會。真正可以改造康德認識論的不是康德之後的哲學家,而是像圖靈和西蒙這樣的認知科學家。真正對我 30 歲寫博士論文幫助最大的研究者也是 40 來歲的 Shabel、Hanna 等人,而不是 60 歲左右的著名學者。
思想的革命是這樣,行業的變化也是如此。我寫過一個事實陳述:「 2000 年,好學生去了外企四大,在光鮮亮麗的國貿,一般學生呆在土裡土氣的中關村本土公司。 2005 年,好學生在風頭正勁的諾基亞和賣衣帽鞋襪的土鱉公司淘寶之間選擇了諾基亞,一般學生沒辦法去了淘寶。 2010 年,有人留在矽谷,有人來到 BAT 。2015 年,新一波優秀畢業生去了 BAT ,普通學生去了工業電商。」
成熟的行業的設計多,但發展空間小;還不太成熟的行業設計需求度極高,發展空間巨大,為了生存下來,新設計發展的速度極快,逐漸趕超甚至取代原來停滯不前的模式。對於傳統能源和工業領域,新能源和行業互聯網可能也正在做同樣的事。這些都是青年人值得高度重視的行業方向。
只是讀書做題的好學生,如果不跟業界接觸,可能並不明白當下最重要的趨勢在哪裡。行內的先鋒分子其實是明白的,但業內多數普通人對之觀望猶豫、甚至不屑一顧,外行更不得門徑。
政府高層和新聞聯播是明白的,但是很多人不把這當一回事。政府的確也會犯錯,但要比普通人犯錯的概率低,而且普通人不犯錯,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不會嘗試新路,而是重複日子。
這樣來看,要升級原來行業、創造或跟進新趨勢,就要跟少數該行業或相關行業的青年優秀分子經常呆在一起。但他們是否會先你一步做完你想做的事呢?不一定。他們能判斷出新趨勢,但其中多數人也不一定放棄自己的既有工作和業內地位,去嘗試新工作,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既得利益,邊際收益不一定大,或者他們的積累還不夠多,還要還房貸、要養家,不能承受失敗的風險。
而你則沒有沉沒成本,可以一往無前。失敗了,你也沒什麼損失,因為在新工作中你至少鍛煉了能力,與其他同齡人一樣;但一旦成功,你的收穫可能極大;換言之,你的數學期望收益很高。
所以,首先是到地理上的大城市,然後是實際接觸比你大 10 歲左右的人,跟隨他們學習,5-7 年後聽他們談到新的趨勢,他們中的一些人也許不會採取行動,你去行動,這樣就可能超越。
本文摘選自陳虎平《打破自我的標籤》,略有刪節
相關文章
- 陳虎平:當你發現了優秀的思想和行為,你就不會太在意普通同輩的眼光了
- 陳虎平:低谷自救手冊:馴養大腦,改變行為,重塑命運
- 陳虎平:優秀的行為條件
推薦閱讀:
※有沒有學生時代一直好好學習,絕不抄作業,去網吧的人?他們現在怎麼樣?
※名叫「羅德學者」的年輕人,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二十歲,我不生猛,還很喪
※對不起,他們沒有十八歲
※下降的投票率,淡漠的青年人——西方民主面臨的又一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