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都耗沒了,最後讓自己無路可走……

01

生活里,我有一個長者朋友,特別會教育孩子。

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並不高,卻培養了一個港大和北大都爭著希望留校當老師的女兒。

我曾經和他探討過他女兒的教育和成長經歷,那時我正為孩子廣泛的課外興趣和學業之間,究竟該怎麼平衡深深糾結。

他告訴我,千萬不要貪多求全,興趣太多,過於廣泛,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會容易缺乏做事的專註力。

他建議我,不妨一個階段只做一件事,也就是說即使興趣愛好再廣泛,分階段來具體實施都會是一個好辦法。

我也是從那一次和他聊天后,開始真正的思考,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孩子能真正有所收穫。

而不是像趕場一樣東奔西走,最後疲於奔命,反而讓興趣慢慢地死在孩子的消極情緒中。

最後將特長變成負擔,也會因為過多的內耗讓孩子在學習上動力不足。

02

我也曾在這個選擇方面走過彎路,因為最開始,孩子各種的新奇和想學的願望,不知不覺中,我們休息的時間就全部獻給了一堆興趣班。

有整整兩年時間,我們經歷了非常密集和疲憊的興趣班周末趕場。

從孩子小學三年級開始,我終於下決心做了減法,減掉了很多興趣班。

接下來的每個周末,我們或去附近公園兒溜達,或是在陽光燦爛的午後,在小書桌前,在茶香的環繞中,靜靜的讀一本自己想看的書。

我把屬於他的時間還給他後,我甚至鼓勵他發獃,安靜的發獃。

在那種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他的見識和思維方式反而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

那時,他會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和前途,規劃自己未來想要走的路。那些還沒有實現的夢想,他開始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一點點勾劃夢想的樣子。

原來這就是專註的力量。

也是在那一年的暑假,他決心自己去挑戰一所學習壓力更大的學校,讓自己能夠有更好的學習實力去迎接自己人生路上的更多挑戰。

一個期間堅定一個目標,孩子的精力和狀態才能達到最佳。人生本來就應該分階段分重點,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只做好一件事。

最重要的是,自己去選擇,最想去做的這件事。

03

我們時常都會抱怨,覺得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包括工作,根本不是自己喜歡的事。

因為潛意識裡有了這樣的認知,既然不那麼喜歡,所以沒多久,就無法堅持了。

這時我們會自我安慰,也許這件事我根本就沒有多喜歡,所以才沒做好。

接著就會去尋找下一件自認為喜歡的事,然後繼續失去興趣,再繼續尋找,反反覆復。

我們常會拿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安慰自己。甚至還有強者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創造多個選擇項,讓自己擁有更大的選擇權。

可是如果不去經歷做成一件事再來喜歡這件事,獲得更大的成就,擁有自己的選擇權的完整過程。談選擇就如同脫離了現實的理想主義。

現在的孩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各種優質資源層出不窮、因為選擇太多,所以對他們來講,其實好事也是壞事。

他們不停的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不斷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內耗,會影響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或者很難真正的形成一個自己強有力的獨特優勢。

長此以往,很容易三心二意。不斷改變自己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向,最後反而徹底沒了方向,迷失了自己。

在沒有形成自己強有力的獨特優勢前,也許專註一點,努力做好一件事,哪怕分不同的階段專註做好一件事,最終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也才談得上真正的擁有自己的選擇權。

自己擁有選擇權的人,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清晰自己能做成什麼事,不能做成什麼事。

對自己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

04

紐約城市大學的哲學教授馬西莫.匹格里奇,曾經寫過一篇「要想更幸福,就關注你能控制的東西」的文章,對清晰了解自己能做成什麼事,有著更加理性的分析。

他強調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自己能控制的,但有一些事情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建議大家應該只關注自己能控制的東西。

我對此深信不疑。

通過長時間專註的去做一件事,哪怕分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每個階段只專註一件事的人,在努力付出中應該會更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哪些事情終究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我們往往感到理想和現實的擰巴,為自己不能控制和改變的事痛苦萬分,不斷地加大自己的內耗,到最後精疲力盡,最終很難有所成就。

這就是在錯誤的事情和方向上,嚴重的消耗了自己。

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05

答案其實早就寫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晚期。

這個答案甚至影響到西方的主流宗教,他就是斯多葛派的「二分」心法。

具體來說,就是努力關注自己所能控制的事,全情投入的去做;放棄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順其自然的面對;最重要的是,需要分得清這兩者的區別。

我們有必要簡單地解釋一下,斯多葛這個詞。

它其實最早來源於雅典的一座公眾建築Stoa Poikile(彩色柱廊)。就在這種「彩色柱廊」下,來自塞普勒斯的基底恩的芝諾在經過了動蕩不安的生活之後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學學派,為了把他與思想敏銳的同名人埃利亞的芝諾區分開來,人們稱他為斯多葛派的芝諾。

可以說斯多葛派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歷史上所記載的傑出代表,是用希臘語寫出《沉思錄》的馬可·奧勒留。

這本著作是很多政治家和企業家的枕邊經典,絕對算得上是斯多葛派哲學思想最權威的入門書。

06

馬可·奧勒留十二歲時,就受到斯多葛派哲學的影響,並且終生矢志不渝地堅持了這種哲學思想。他不僅在個人生活方面,而且在政治活動中他都親自實踐這種哲學。

在他身上融合了斯多葛派的那種勇敢、堅定不移和忠於職守的品格,讓他成為真正的偉大統治者。

像他這樣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又同時具有如此高度自制力的人,在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

作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他曾感慨:「亞洲和歐洲只不過是世界的一角;整個海洋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水滴!阿托斯山也不過是整個宇宙中的一坯泥土;而我們整個的現在,只不過是永恆的時間長河中的短暫一刻!」

這是一個怎樣的眼界和格局?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他就能分得清什麼是自己可控制的,什麼是自己不能控制的,把關注點放在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

這樣的人,想不成功都難。

07

如果我們能把斯多葛學派的這種思想,用於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就會驚喜的發現,有的時候,我們選擇一個時間段專註去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應該會更大。

中國知名學者曾經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有勇氣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有智慧區別以上兩類事。」

也許,在培養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地尋找成長的力量,比如說,自然變老是一件被動的選擇,是一件不受我們控制的容易事,但主動成長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孩子成長,本質上就是指我們主動選擇的共同成長,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消耗給那些我們被動選擇並不受我們控制的事上。

既然如此,那麼有一些事,我們終究無法改變,又何必一再糾結、自尋煩惱?

選擇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全力以赴的去做一件事,這樣的人生,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

永遠別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無法改變的事上,專註當下,只做好那些自己可以改變的事,已經足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都成為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
借光(9-10)
孩子營養不良的信號有哪些你了解嗎?
沒房沒車沒錢?嘗試這10件小事,讓你的新年不再焦慮
推薦成長書目

TAG:教育 | 興趣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