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夢遊原來是人類的求生本能

夜幕降臨,大部分人入睡前的動作都是安心舒適地躺在床上等待困意降臨。而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他們夢遊前最後有意識的活動。

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4%的成年人都曾有過夢遊的經歷。實際上,夢遊的比例也在增加,部分由於藥理性輔助睡眠的使用逐漸增加——尤其是安眠藥。一般來說,夢遊的情節都是無害的,比如一位倫敦市民的Lee Hadwin,他有著專業畫家的天賦,但似乎只有睡著之後這種才能才會上線。

有時候,夢遊也會很危險。夢遊者處於非理性的狀態,期間他們有可能傷害自己和他人。有些極端的例子,比如2009年有個英國的少年從卧室八米高的窗檯跳下。多倫多的 Kenneth Parks1987年的一天晚上,驅車23公里殺了他的丈母娘,一切都是在睡覺中完成的。Parks犯下了如此罪行——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儘管他和死者的關係很好,也沒有什麼殺人動機。

為什麼有人會在睡著之後陷入這麼有攻擊性的狀態?「夢遊」其實不算個準確的術語,一項研究顯示,原腦參與情緒反應 (在邊緣系統) 和複雜運動 (內皮層)的區域仍然處於活躍的狀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說是夢遊還是醒著。這種活動的特點是腦電圖 (EEG) 會檢測到的 「α 波」 模式。同時,控制理性和記憶的額葉皮層和海馬區域基本上處於休眠狀態,其典型的功能無法執行,這一般體現為「三角波」模式。似乎夢遊發生在大腦無法完全從睡覺切換到睡醒的時候——像是困在了半夢半醒的邊界。

「大腦的理性部分仍然處於准睡眠的狀態,未能發揮其控制邊緣系統和運動系統的機能,」義大利神經科學家Lino Nobili解釋道,他是米蘭的 Niguarda 醫院的睡眠研究員。「所以此時的行動是被一種古老的求生系統支配的,像是處於應激反應的狀態。」

可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會進入到這種混合狀態,睡不是睡醒不是醒的狀態呢?難道安安分分的完全「昏迷」的休息個夠不好么?想像我們遠古的祖先的生活,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億萬年前的先祖選擇過夜的地方可比不上現代社會的安全。

其他的物種也會採取這種策略。我想起以前徒步旅行時的一次驚奇的經歷,當時我在暮色蒼茫中尋路前進,突然一隻鹿從枯樹枝下竄出來迅速逃走了。那隻鹿跳出來之時與我如此之近,近在咫尺。感覺它好像是在睡著的狀態下意識到危險靠近。這種能在睡覺時保持迅速行動的能力令人驚奇不已。實際上,有多種動物都可以在睡覺時保持大腦的活躍來警惕危險。例如,軍艦鳥可以一飛幾天甚至幾個月,飛躍浩瀚海洋的過程即使睡覺也不停休。

人類也是如此。當我們到達一個新環境的當晚,幾乎有半個大腦在睡覺時都是活躍狀態——「警戒模式」,能對不熟悉的、潛在的危險作出及時反應。

科學家們目前認為這種運動系統准清醒的行為和大腦中邊緣系統之間的較量即使不伴有夢遊行為也會存在。實際上,喚醒這些部分的閾值是很低的。儘管它們和夢遊有關,但閾值低可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更有利於存活。漫漫進化之路中,這些特徵由於其價值被保存了下來。

「睡覺的時候我們的運動系統還處於活躍的狀態,所以雖然你是覺得自己睡著沒動,但運動皮層一直醒著,隨時準備出發,」Nobili解釋道,他領導的團隊進行了該項研究工作。「要真有什麼事不對勁威脅到你,要逃跑的時候可輪不到你的額葉理性判斷,你需要一套時刻準備著的運動系統。」可夢遊的時候,這套適應性的系統出了岔子。「外界一點小小的觸發導致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

Antonio Zadra,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這樣解釋「我們接受的信息都經過大腦的篩選,睡眠狀態也在運行——檢測睡覺者周圍的環境,判斷信息的重要性。『噢,這點小事就不要叫醒主人吶~』或者『快起來,這下有危險啦!』而對於夢遊者來說,這一過程顯然功能紊亂了。」

雖然,大腦這種局部活躍的現象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都有相關證據,但夢遊,在靈長類中,現在看來都是人類獨特的現象。也許,倒過來說,這或許是我們祖先從自然選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夢遊時眼睛是睜開的還是閉著的?夢遊能不能被叫醒?
睡眠障礙之夢遊—不要叫醒我

TAG:夢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