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球方案:物種滅絕的全球應對之道

威爾遜老爺子說,保護地球表面一半的陸地和海洋,就能保護84%的物種免於滅絕。他老糊塗了嗎?

1

我們正進行全球性的最後較量。人類對地球的掌控並不強大,而且還在削弱。淡水資源愈發短缺,陸地上的排放愈加污染空氣和海洋。氣候正變得不適合生命,除了微生物、水母和菌類。對於許多物種而言,這些改變是致命的。

人類造成的這些問題在全球逐漸出現,快速接近不可逆轉的拐點,因此,零敲碎打不能解決問題。許多淡水被用於壓裂採油採氣,許多雨林被開墾來種植大豆和油棕,許多大氣空間被用於儲存超量的碳排放。生物圈受到普遍的消極影響,環境變得脆弱和不適宜,人類的長遠未來越來越不穩妥。

只有把地球表面的一半留給自然,我們才有望拯救構成自然的浩瀚生命。除非迅速了解並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人類將很快失去地球上的大部分物種。半球方案(the Half Earth proposal)是第一份與這些問題體量相當的緊急解決辦法:把地球表面的一半設為保護地,我們就能拯救地球上的生命,維持人類生存所需的穩定環境。

為什麼是一半?為什麼不是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因為大面積的土地——無論是連續的大片土地,還是廊道連通起來的小片土地——能持續庇護更多的生態系統以及組成生態系統的物種。保護地面積越大,生物多樣性越高。保護地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將迅速降低;降低的程度已經可以定量預測,而且許多情況下無法恢復。

從生態地理學的角度檢視地球主要的棲息地,發現只需地球表面的一半,就能保存全部的生態系統和大多數物種。將地球表面的一半或更多留給自然,地球上的生物就是安全的。在那一半地球上,超過80%的物種將能持續生存。

圖1. 根據生物島嶼地理學理論中棲息地面積-物種數量關係,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提出半球方案:保護地球表面一半的陸地和海洋,就能保存84%的物種。製圖:紐約時報。

保護一半的地球表面,還有第二個理由,心理學方面的理由。保護半個地球是一個目標,而人們理解和喜歡目標。人們需要一次勝利,而不僅僅是取得進展的消息。人類天性渴望果敢堅決,某種拋棄焦慮和恐懼後才能獲得的東西。如果敵人兵臨城下,如果仍然可能破產,如果癌症檢驗可能是陽性,我們就會畏懼。我們天生會選擇宏大的目標,雖然艱巨,但可能力挽狂瀾、惠澤蒼生。為挽救眾生赴湯蹈火,乃是最為高貴的人性。

2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滅絕事件並不罕見。生命長河中隨機發生過或大或小的滅絕事件。然而,大災變式的滅絕,每隔一億年才發生一次。我們已經記錄到五次大滅絕,最近一次是撞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的小行星滅絕了恐龍。大滅絕後,地球大約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人類如今造成的毀滅,通常被稱作第六次大滅絕。

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已經面目大變,全新世已經終結,全新地質紀元已經開啟。人們喜歡用「人類世」來命名新紀元,人類的紀元。這個概念在1980年代早期由生物學家尤金·F·斯托默提出,2000年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將之普及開來。

圖2. 人類世。

區分全新世和人類世在邏輯上是合理的。想像遙遠未來的地質學家,他們要挖掘底層沉積物,發掘人類數千年間的存留。他們將會發現一層被化學物質改造的土壤,跟其它土壤層涇渭分明。他們將會發現劇烈氣候變化的證據。他們將會發現馴化動植物的大量化石,這些動植物取代了絕大部分史前動植物群落。他們將會發掘出機器碎片,以及名副其實的致命武器博物館。

3

整體的生物多樣性形成一個保護盾,保護組成生物多樣性的每一個物種,包括人類自身。除了人類活動已經滅絕的物種,假如再滅絕剩餘物種的10%,會發生什麼呢?滅絕50%呢?90%呢?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倖存物種的滅絕也在提速。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幾乎能立刻察覺到滅絕的發生。一個世紀以前,美洲栗木還是北美東部的優勢樹種,如今被亞洲真菌病毀滅殆盡,幼蟲依賴美洲栗木枝葉的七種蛾類也隨之消失。隨著滅絕的攀升,物種多樣性正處於生態系統崩潰的拐點。然而科學家才開始研究這種災難最可能在什麼條件下發生。

物種相互依存,這條鐵律並未豁免人類。我們不是嵌入伊甸園的預製入侵種,也絕非註定要統治世界。生物圈不屬於我們,我們屬於生物圈。我們周圍那些美麗繁盛的生命,是38億年自然選擇的產物。我們是生物圈當前產物的一種,舊世界靈長類的幸運兒。人類的出現,不過是地質歷史的一瞬。人類的生理和精神皆為適應生物圈,而我們才剛開始去了解。如今,我們有能力保護其他生命,卻依然魯莽地想要摧毀和替換大部分生命。

4

我們對地球仍知之甚少。科學家和公眾對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相當熟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體型較大,而且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們了解最多的脊椎動物是獸類,已知大概有5500種之多,而且專家推斷還有幾十種有待發現。我們已辨識出10,000種鳥類,平均每年還會出現2-3個新種。我們對爬行類也較為熟知,已識別出9,000來種,預計還有1,000種有待發現。已知魚類有34,000種,尚有10,000種有待發現。兩棲類(蛙類、蜥蜴、蚓螈)是最為脆弱的物種類群之一。相比其它陸生脊椎動物,我們對兩棲類的了解更少:據信有16,000種,而為我們所知的略超過6,600種。已知的開花植物有270,000種,尚有94,000種有待發現。

對上述物種之外的大多數生物來說,人類的認知景象截然不同。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甲殼蟲、蚯蚓),加上藻類、真菌、苔蘚、裸子植物,以及細菌及其他微生物,物種數量極其龐大。專家估計有500萬到1000萬種。

按照目前描述和分析的速度,直到23世紀,我們才能完成全球生多樣性普查。而且,如果不採取更專業的調查和保護措施,到本世紀末,我們將失去相當部分的生物多樣性。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研究,趕不上無數未知物種的滅絕速度。

5

1898年到2006年,北美洲57種淡水魚類滅絕。滅絕原因有河流建壩、抽干湖泊、填塞泉眼,以及污染,均由人類活動所致。物種滅絕影響深遠。當物種在我們手中消失,我們丟掉了地球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剪除了生命之樹的枝葉。每個物種都是獨一無二的,滅絕就是合上科學知識之書。那些知識對人類的重要性無法考量,然而永遠丟失了。

滅絕的生物學並不是令人愉悅的話題。地球上的倖存物種正在消逝,這是對人類道德邊界和成色的考驗。物種經由我們的手減少,如今理應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關懷。

6

人類導致物種滅絕的速度有多快?多年來,古生物學家和生態多樣性專家認為,在20萬年前,也就是人類出現之前,物種滅絕的速率大概是每年一百萬分之一。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如今物種滅絕的速率,大約是原先的100-1000倍。

圖3. 地球歷史上記錄到五次生物大滅絕。目前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毀滅,通常被稱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這份殘酷的評估引出一個重大問題:保護工作成效怎麼樣?全球保護運動所採取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減緩和阻止了生物多樣性破壞?

儘管付出了英雄般的努力,事實是:由於棲息地喪失,全球絕大部分地區物種滅絕的速率仍在上升。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生物多樣性喪失尤為突出。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河流湖泊,是最為脆弱的棲息地,單位面積的滅絕速率最高。

生物學家了解到,在過去的38億年里,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的物種,超過99%都已滅絕。我們經常會被問到,果真如此,滅絕有什麼不好的?

答案是,當然,在漫長的年代裡,許多物種並沒有死絕,而是演化成兩個或更多子代種(daughter species)。物種就像阿米巴蟲:它們不是通過胚胎、而是通過分裂來繁衍。在時間長河中演化出最多物種的祖先是最成功的,就跟我們人類一樣。我們,與其他所有物種一樣,是一個高度成功和可能重要的演化路徑上的產物。這條路徑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乃至數十億年前的生命誕生之初。我們身邊的生物同樣如此。它們都是優勝者,每一個都是,全部都是。直到現在。

7

物種生存的荒野不是藝術博物館。荒野不是為了人類享受而收拾得井井有條的花園。荒野不是娛樂中心,不是自然資源庫,不是療養院,不是未開發的商業用地。荒野,及其庇護的生物多樣性,是亂七八糟的人類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我們能從荒野獲取什麼?荒野所維護的穩定的全球環境。荒野的存在本身,就是人類的饋贈。我們是荒野的管理員,絕非主人。

每一個生態系統都是一張生命交織而成的網,無論是一個池塘、一塊草地、一片珊瑚礁,或地球上我們想像不到的東西。物種是一個由相互交配的個體組成的種群。每個物種都與生態系統內的其他物種相互作用,或強或弱。大多數生態系統中,甚至大多數物種是未知的。生物學家如何能了解物種相互作用的諸多過程?如果某些本土物種消逝,或者之前沒有的物種入侵,我們如何能預測生態系統的變化?我們最多擁有一部分數據,只能追尋各種線索,依靠猜測來調節每個物種。

關於自然如何運作的知識,能給人類世的保護運動什麼啟示呢?顯而易見: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對待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時,必須遵循風險預防原則,並且嚴格執行。嚴格遵守,直到我們——包括科學家和普通民眾——對自然了解得更多。謹慎進行——學習、討論、計劃。給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個機會。避免不過大腦地談論快速解決方案,尤其是那些可能不可逆轉地損害自然的措施。

8

如今,每個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保護地體系。全球共有161,000個陸地保護地,6,500個海洋保護地。根據世界保護地資料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自然聯盟的聯合項目——的數據,2015年保護地不到全球陸地面積的15%和海洋面積的2.8%。保護地面積在逐步增加,趨勢令人振奮。當前的成就,是那些投身全球保護的人們奮鬥的結果。但這些保護地足以遏制物種滅絕的加速嗎?實際上,還差得遠!

圖4. 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161,000個陸地保護地,6,500個海洋保護地,分別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5%和海洋面積的2.8%。

目前零敲碎打的方法,無法挽救不斷喪失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如果在各國的預算中保護仍然是奢侈品,那麼生物多樣性保護決然無望。物種滅絕的速率驚人,而且似乎註定繼續驚人。人類這幾代人對於自然的打擊,不啻於小行星對地球的撞擊。

倖存物種的唯一希望,是人類採取與問題本身等量齊觀的努力。正在發生的物種大滅絕,以及隨之而來的基因和生態系統的毀滅,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威脅,跟大瘟疫、世界大戰和氣候變化是同一級別的。對於那些放任人類世無序演化的人,我要說,請花時間重新考慮一下。對於努力增加自然保護地的人,我誠摯地請求:不要停下。把目標定高一些。

把地球表面的一半留給自然,種群數量太少的物種將有空間增長;受發展所迫的稀有物種和本地物種將逃過一劫;未知物種將不會悄然滅絕;人類將更加接近一個複雜而美麗的世界,遠超我們今日的想像;我們將有更多時間為子孫後代創造美好的環境;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將能繼續生存。

作者

愛德華·威爾遜(E.O.Wilson),1929年生,生物學的一代宗師,發展出生物島嶼地理學、社會生物學的人,創造「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人。

2016年3月,威爾遜出版《Half Earth: 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半球方案:為我們星球的生命而戰),系統闡述保護主張:如果我們能保護一半的陸地和海洋,84%的物種將免於滅絕。隨後發起「Half Earth Project」(半球項目):(1)推動研究,改善對世界的認識和關愛;(2)提供指引保護行動的領導力;(3)吸引人們廣泛參與保護一半地球的宏大目標。

譯者:

北飛,青海土著,寫作者,著迷於東西方文化邊緣領域研究。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PlateauWild,2017-01-27,編譯者北飛。


推薦閱讀:

生態生活——關於指甲的謠言你聽過多少?
兩萬條Kingfish從養殖場越獄,醞釀著一場新的生態災難,澳洲政府愁白了頭
略論軟硬體的生態
看道 | 勇哉!一個人的堅守!——高定石老師拍攝記
MFC推薦:以通用軟體平台為基礎的普瑪寶軟體生態系統

TAG:野生動物保護 | 生態 | 生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