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未來迫在眉睫

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要迎來農曆的2017年,昨天有朋友笑談現在是一年中最沒工作效率的日子。這個玩笑反而讓我產生了一個思考,因為過去在公司時,這都是我和團隊最忙碌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借著節日的喜慶勁兒讓用戶感受到我們服務的誠意,來年不但不「另謀新歡」,最好還能再拉些朋友來一起使用我們的服務。而且像這種向用戶「獻殷勤」的意願並不僅僅出於某位高層領導,它已經成為互聯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的習慣。

也許你已經大概猜到了上面那位開玩笑的朋友的背景,目前他確實是在一家傳統企業任職。更確切地說,是一家正在藉助互聯力量尋求業務轉型升級的企業。

「去年的那個項目要放棄了吧?」

「嗯,沒戲了」

「今年打算做什麼呢?」

「聽老闆的吧,據說老闆希望我們先把XXX抄下來再說。」

「那你對這個新計劃有信心么?」

「說實話,沒有,這完全是拍腦子決定的。雖然聽起來聽唬人,但人家憑什麼用你?憑什麼在你的平台上服務你的客戶?......而且哪有』抄』那麼簡單,那麼多的邏輯,你能保證能完全一樣?......唉,2017又一個大坑之年…...哥們兒,幫我找工作。」

還有這樣幾個例子——

國內某著名環保企業,決定在銷售藥劑產品之外,通過互聯網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於是抄了一個「百度知道」。

以L打頭的一家科技企業,希望在新版APP上線時能夠凸顯服務特色,於是決定抄一個「知乎」。

某國有大型貿易集團,恐怕被離開體制的下屬創辦的在線交易平台搶走市場,於是立項抄一個「天貓」。

然後接下來就是招標找外包,或者直接購買代碼。最好的結果也僅僅是項目上線後發一通媒體稿,大筆地推廣費用就像打水漂,毫無運營效果。大部分這樣的「互聯項目」連完整上線都是個問題。

這並不是技術問題

在如何抓住市場機遇這個問題裡面,技術門檻並不是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礙。滴滴打車當年的第一版本也是個不靠譜的外包項目。商業的問題還得從商業角度來解決,這首先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在我們討論互聯商業的特殊性之前,先來一起看看商業中最樸素的一些東西。

不管你的企業處於產業鏈的哪一個環節,你總需要在下圖這樣的「一進一出」中體現企業的價值。也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行業,只要你不是完全壟斷地位,那麼你的企業無時無刻都在這兩個方面與對手進行著成本的生存競爭——只要你能夠控制更低的成本價格,就有更大地空間提供更好地服務。相信你很容易理解這一點。

也不管你的企業每天要處理多少繁瑣的事務,應對多麼多變的市場,就像下圖一樣,企業的目標是持續滿足客戶(市場)的期待。換句話說,對於客戶而言,他們希望你能夠讓他們更輕易、更舒服地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就好像圖中小圓圈與??結合在一起)。

服務是產品價值的放大鏡

這麼說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客戶總是先有預期。想想我們自己在詢問一件產品的價格時候會去想什麼?我們似乎總能找到一個理由來判斷眼前這件產品的價值,即使這個理由好像是第一次才出現在我們腦海里。比如「能做出這個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或者「這個確實不難,可是我不想花時間」。蘋果總是在它的廣告里放大它的細節——看,我為你投入了多少努力。說白了,客戶希望看到企業為他做所的努力,尤其在他產生消費之後。這一點對認識現代商業很重要。

而這樣的努力不僅僅要從廣告、八卦中獲得,更會從服務體驗中得到驗證。一次糟糕的服務體驗就像是當著客戶的面把一盆涼水潑到客戶臉上,不僅會讓他從美夢中驚醒,還會感到顏面盡失,畢竟這是他之前的選擇。常常有這樣的體驗,被大牌網店高大上的宣傳腦後,又被快遞小哥蹂躪後的包裹喚醒。先不說優秀,能夠保證一個基本完整的服務體驗,企業就需要支付額外一大部分成本,當然這部分來自服務的努力也會被客戶自然地加在產品價值中。京東自建物流後我就開始了路轉粉,雖然它並不是最便宜的。

簡而言之,產品的價值≈客戶對資源投入的預期*服務體驗的倍數。這就是現代商業中最樸素的部分。這就是解釋了為什麼企業越來越喜歡在品牌中向展示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超越競爭對手的專註於努力。只是需要留意的是與之相配的服務體驗的完整度,千萬不要讓這個倍數變成負分。

競爭加劇的真相

競爭日趨激烈是現代商業裡面一個顯著特點。社會化大分工讓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充斥著專精的供應商,規模化生產的流程再造、流水線工藝都能夠讓你的競爭對少比以往更容易獲取到更低的供貨價格,聯盟合作也能夠獲得更具優勢的成本與服務空間。更多競爭者的進入讓你原本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

一個明智的企業家從來不埋怨對手,因為他知道這是來自客戶(市場)的意願。而且他更知道這種強烈的意願還會不斷地加劇對利潤空間的擠壓速度——誰不想更快、更划算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通過在下面的圖可以看到,頂部客戶(市場)的收益會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升高。這就是你同你的競爭對手在日以繼夜地努力奮鬥,同時無數的同行因成本不支而淘汰出局的成果,商業最終所引向的成果。

對比我們自己和前幾代人就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代商業的進步都讓個人擁有了更多資源的支配權——換句話說,我們的商業讓我們離自己想擁有的資源更近了,而來自互聯技術的應用正在無情地加速這個擠壓的過程。

未來已然來臨

那麼,這個問題就非常有意思。這是趨勢,只是時間的問題。

未來會是這樣么?就像下面這張圖裡:

  1. 中間環節消失,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家「企業」來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資源。
  2. 企業的邊界由實線變成虛線,即使員工也是客戶,我們藉助企業彼此提供著價值。
  3. 企業變成只是「高效協作」的代名詞,每一家企業都以「生產」協作規則為核心競爭力。

如果這樣的話——

  1. 傳統意義上的利潤會被分攤在每一位協作參與者身上(企業也僅是其中一員)。
  2. 與此對應的是曾經由供應與服務從構成的成本也能夠分攤到每一位參與的身上。
  3. 每位參與者根據自身的感受選擇繼續在「企業」中或者選擇離開,口碑成為主要宣傳渠道。

上面這三點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

· 現在我們就可以拿起手機滴滴一輛「順風車」,順路把你載到想去的地方;

· 自己的車常年停著也是浪費,放在PP租車上租給需要的人;

· 可以通過「回家吃飯」品嘗到鄰居的手藝,或者直接在上面開個「廚房」,露一手的同時賺些外塊;

· 微信號、簡書上不僅能看到更豐富的文章,自己隨手的精彩內容還能獲得賞錢;

· 搬家的東西扔了可惜,放在閑魚和轉轉上還能為它們找到有眼光的新主人,如果是新貨,乾脆開個有贊小店;

· 平時上班路上想充電,在得到訂閱幾位大咖欄目,覺得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了,就去知乎開個Live;

……

未來已經在發生,只是被那些「不懂規矩的外來人」搶了先機。

人們更熟悉「產品」而非公司

更重要的是,這些「外來人」的公司好像都不出名,更願意把產品放在前面,甚至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公司。你能馬上叫出你常用的應用背後的公司名字么?更讓人可氣的是,這些「外來人」什麼都沒生產,太狡猾了!

而且據說在這些狡猾的公司里,最重要的角色叫「產品經理」,連他們的CEO都說自己是第一個產品經理。他們每天滿腦子都是在琢磨一個叫「需求」的東西,然後使用各種方式勾引用戶,獻殷勤,練就一身「空手套白狼」的武藝。嗯,這在傳統公司確實是不合理的,怎麼可以不考慮銷售的感受,放棄做大單的機會呢?不過聽說他們月薪都高得離譜。

(感謝扎克伯格貢獻照片,已將臉部遮擋,如仍涉及侵權請與本號聯繫)

屬於你的未來在哪裡?

你也許會問,上面提到的不就是去年被資本熱捧的「共享經濟」么?不早就一大堆泡沫了么?

其實真不是,因為看待的角度完全不同,而且我認為拋開互聯企業,從整個市場來看,用「分享經濟」描述更準確些。想要分享那麼就得有這麼兩個基本前提:

  1. 值得並且能夠分享的資源,比如你的生產工具、客戶渠道、品牌價值…...;
  2. 分享的意願與魄力,前提是得想得明白,分享其實是在構建新壁壘。

「分享經濟」更適合傳統企業,畢竟對於傳統經濟來講,多年辛苦累積的存量客戶市場的厚度是互聯公司無法企及的,比如生產、銷售、客服等環節所支付的成本換來的是更加穩定的付費意願與消費習慣。只是這種傳統的成本模式會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畢竟就像上面講到的,客戶(市場)總是期待更及時、更划算,這是市場的趨勢。所以傳統企業一定要抓住機遇,多多嘗試。最關鍵的就是藉助互聯技術率先於行業更快速地拉近客戶與需求之間的距離,你拉得越近機會越大。

在這場「分享經濟」的轉型趨勢中,傳統企業面臨兩個轉型方向:

  1. 將整體業務打散,聚焦關鍵環節,成為協作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專精協作者。這樣其實是做了降級動作,容易做出先發優勢。
  2. 分享關鍵資源,制定開放競爭的協作規則,下沉成為某一行業協作平台的構建者,同時將獨立性較強的子業務拆分出來,成為獨立運營的關鍵環節參與者。未來每一個行業都會出現這樣的規則制定者。

近一步而言,在這場縮短客戶與需求的競賽中,傳統企業要儘快建立互聯產品觀,在洞察存量市場優勢的基礎上直擊行業與市場痛點,用一款更輕快、直觀、有效的互聯產品來盛放存量市場吸納增量市場,凝聚出新的企業價值。

未來,每一個企業終將像漂浮在「互聯技術應用層」上的浮球,最高效地連接每一個人的需求。

結尾·找到你的互聯力量

凌晨4點半了,最後借用福布斯的一句話來結尾——「"The purpose of business is to create happiness,not just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B.C.Forbes"

「商業的目的是創造幸福,而非僅僅是財富的堆積——福布斯」。

商業發展的結果就是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具想像力和創造群體的一員,能夠最有效地調動群體的資源來最大化滿足自己反饋群體的能力。我想,這就是商業與幸福之間的關係,而近十年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讓此變成現實,並以「互聯產品」的面貌出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2017,更多的「外來人」會藉助互聯力量直接從「未來超車」競爭。是時候好好想想,在這場客戶(市場)期待與資源距離急劇縮短的競爭中,你是被擠掉,還是重新找到自己新的位置?

未來我們彼此相連,未來迫在眉睫,希望你能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互聯力量。

推薦閱讀:

TAG:經濟轉型 | 互聯網+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