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理解」

百忙中抽出點空閑(我真的很忙),我想說下「理解」這個詞。

起因是晚上吃飯?看奇葩說,有一個片段是關於超小米的。我暫且不定義這個人,我只想說說ta在講述故事,ta在展示自己的時候,周圍的人給我的感覺。

我想起來今天看的《溝通的藝術》里,有一小節在說明「共情」和「同情」區別。我為什麼要提這個和主題沒關係的事情呢?因為我覺得這和「理解」這個行為的關係十分密切。

節目里,超小米講述的那個故事我聽說過,我甚至知道比那還要嚴重的多的事情。但是觀眾因為沒有這個經歷,或者沒有聽過相關的傳聞,所以這件事(或者說這件事情背後的邏輯)對於他們是很新奇的,於是我就很好奇他們是怎麼想的。

我假設以下三種情況:

1.他們理解

2.他們同情但不理解

3.他們既不同情也不理解

返回剛才說的「共情」和「同情」,只要能很好的理解這個概念,就能清楚分析上面的三個結果。不嚴謹的說,上面的三個結果只是兩類:靠近我的和遠離我的。假設我給這兩類每個劃分50%的概率,遠離的我就不說了,沒意思,我只說這靠近的50%。

以下所說的只是我的立場哦。

從某種角度而言,我的標籤還真的很特殊,這是一種和社會格格不入的特殊,雖然還不至於說是你死我活,但要說是水火不容還是夠得上的。所以呢,我和不太多的人明確的說過,和很多的人什麼都沒說但也絲毫不遮掩,這樣看來,我討論的基數足夠大,得出的結果還是靠點譜的。在我帶著這個特殊的標籤生活的時候,我覺得我遇到的人中,屬於靠近我的那50%的比例還是蠻高的(是不是覺得我運氣不錯),所以我是不是就該感恩戴德去和這些人套近乎呀,顯然很不可能,如果你真這麼做了,相信我,你受到的傷害遠比另外50%的人帶給你的傷害更多。

為什麼?這其實就是「共情」和「同情」之間巨大的區別。「共情」的核心是代入感,可是這個『代入』的難度太高了,比實現AR、VR這類技術的難度都要高得多。人的成長是經驗累積的過程,人生就是經驗累積的結果,你和一個沒有這方面經驗的人講你的體驗,這就像是在和一個盲人談色彩,你發出了信息,但是對方根本理解不了你的信息。

所以鑒於「共情」這個小婊砸的心思太深,我們理解不了,那我就退而求其次吧——『同情』。同情不需要你代入自己的角色,你只要知道這件事「很糟糕」就行,再加上你的心溫柔那麼一丟丟,就很容易能同情這個人。

我生活里,那些在靠近我的50%里的人,同情是佔據絕大絕大絕大部分的(>49.9999999%)。以前我覺得很幸福,可是我現在卻越來越感覺,這群人是更可怕的。

因為他們的立場是極大概率隨機的。你也許和他們講一件事,他們同情你,但你換一件事和他們說,他們是不會同情你的。

我舉個例子。我給一個人講過自己的事情,她說她猜出來了,她只希望我幸福,其他都不重要。我很開心。可是當我第二次給她說我因為這件事被單位開除了,她說,你活該,是我也開除你。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錯把別人一時的同情當理解,以為是自己人的時候在背後捅你一刀的血淋淋的教訓。這種事情不是偶然事件,是極大概率事件吶,雖然不是都這麼慘,但相似的事情我也遇到幾次了。

我這個人的邏輯很簡單,如果本身就不待見我,那好,我們是敵對關係,我根本不關心你是背後說我,當面罵我,還是隨意詆毀我。本身就是敵對關係,你做的事情也很符合我我們的立場。但若是嘴上說著我們是一夥,發生點什麼事,身份就在敵友之間轉換,這就很討厭了。從初次的立場來看,這就屬於背叛行為,我一點都不接受,因為對我的情感打擊太深。

這種就是偽善的自己人遠比敵人可怕的多。

說回「共情」還是「同情」這個問題,正因為前者的實現難度太高,所以數量極少,請珍惜。後者太容易做到,所以改變起來是很快的,再加上弱勢的人又容易被打動,所以悲劇是一幕一幕的,請警惕。

超小米在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我看到不少人若有所思的點頭,我不知道多少人是遠離的50%,多少人是靠近的50%,但只要我想到有人在這裡是會被節目的「」導向性「或是某種」政治正確「誘導而產生理解,我就不寒而慄。

所以,大家最好請擦亮眼睛,其次記得在背後豎起一面盾牌。


推薦閱讀:

思維方式有多重要?
能不能好好說話,要看能不能看透背後的「關係」
零基礎演講04|用價值表格準備演講內容
像總統一樣溝通
說謊的行為經濟學(1)

TAG: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