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只讀電子書
前段時間搬家,把所有紙質書送人了,只看電子書。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篤信:看電子書是未來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紙質書將更多作為古董以做收藏用。書的本質是記錄、傳播信息,而電子書在這兩方面均比紙質書成本更低更具優勢:
一、記錄信息(製作)成本更低
- 紙質書製作流程
- 原材料製作:將木材砍下來打成紙漿,倒入模具經過晾晒成為紙張。
- 書稿組織策劃印刷:出版社拿到書稿,審理、國家審批、編輯策劃組織、排版印刷。
紙質書需耗費木材,一顆直徑為0.3米,高約18米的松樹僅能製造80500張紙,原材料成本高。而且書的組織、策劃要出版社審核、國家審批、編輯策劃並最終印刷等環節。通常出版社書稿有兩個途徑:作者主動寄書稿或出版社尋找合適作者約稿。出版社和國家都會對內容進行審核,如果出版社覺得內容不符合市場需要(僅僅是他們覺得而不是真的不符合市場需要),或國家覺得書稿不符合審核要求,這本書就再也出版不了。不少優秀的書或者暢銷書(這兩者並不等同,並不是所有暢銷書都是優秀的書)都曾遭到出版社拒絕,比如英國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就曾遭到世界著名的企鵝出版社的拒絕。在2013年當羅琳以筆名加爾布雷思,創作《杜鵑的呼喚》,這是一本描述戰後時期的偵探小說,當時她以匿名方式尋找出版社印書數間書商估計該書沒有銷路,而一口拒絕,出版社甚至叫她應再上寫作課,學習寫作技巧。要知道2013年哈利波特系列書籍銷量近4億5千萬,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系列書籍第一名。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成為票房收入最高的系列電影,總計票房達76.714億美金。順便說個很有意思的事,最暢銷系列書籍的第2名是毛澤東選集,銷量在3億2622萬至3億3600萬之間。而世界上最暢銷的單行本則分別是聖經和毛主席語錄,聖經的銷量在25億至60億以上,毛主席語錄銷量在8億至65億,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銷量超過10億的兩本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維基百科上搜索: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 和 暢銷書列表 這兩個詞條,事實上了解這些信息,並想想為什麼這些書會成為暢銷書,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世界,理解人類。如果你創業或者寫書,那你的產品或書如何才能做到暢銷?話說羅琳同學也挺有意思的,偏不用真名出版而採用匿名方式,大概是想看看如果撇開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看看作品在出版社和讀者心中的評價。相同遭遇的還有喬治·奧威爾那本政治寓言式的傳世名作《動物農莊》,此書早在1944年即寫成,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絕,直到冷戰來臨。
扯遠了,電子書的製作就簡單多了,原材料成本更低,一台電腦就可以完成,通過硬碟等磁能存儲信息,無需任何人審查。
二、傳播及溝通成本更低,迭代速度更快
- 由單向傳播向雙向溝通轉變,迭代速度更快
- 更方便檢索(其本質也是信息的傳播)
- 大腦容量有限
- 存儲在大腦里的信息會因為人的死亡而消失
演化壓力使得人類大腦更善於存儲動植物、地形和社會信息,因為在採集社會人腦只有記住這些信息才能生存。但是隨著農業革命興起後,人鬧需要記憶和存儲以往並不習慣的大量數字。為了向數十萬國民收稅,國家就必須先收集關於國民收入及財產的數據,關於付款的數據,關於欠款、債務和罰款的數據,關於折扣及豁免的數據。這些數字總共會有幾百萬的數據位需要儲存和處理。國家要是無法應付,就永遠不知道手中有什麼資源,未來又能利用什麼資源。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講到要記憶、回憶、處理這些數字,不是覺得腦力超載,就是覺得昏昏欲睡。因為我們大腦的這種運作機制,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對於故事往往要比數字更容易理解更敏感,記憶數字需要刻意去訓練,但對於故事我們卻印象更深刻。文字和數字出現的歷史才5000年,我們的大腦還停留在記憶故事的模式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人喜歡聽也更容易理解故事而非冷冰冰的數字的原因(這也是演講的一個重要技巧)。
文字發明的目的是大腦信息過載,因此書籍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檢索。人之所以可以記憶是因為神經元突觸可塑性。記憶存儲實質為突觸的變化。短期記憶只是突觸的強度增加,長期記憶會合成新的突觸。所以以前我們需要不斷的強化突觸。以前,當我看到某本紙質書中有個有用的案例或,我需要把案例整個摘抄下來,不斷朗讀背誦強化記憶。但如果我看電子書,我只需要記住這個故事的大體內容,等到需要的時候直接在電腦上檢索下即可。事實上上面援引的蘇美爾人發明文字原因,就是我用電腦檢索《人類簡史》。順手推薦《人類簡史》,這本書對人類、社會、宗教、帝國、金錢等有深入本質的思考,構建和重塑了我的世界觀,之所以用構建這個詞,是因為我之前對世界的大量認知(比如宗教)是空白的,也就是沒有認知。
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使得電子書將替代紙質書。當我和不少朋友說起這個觀點的時候,他們說自己更喜歡紙質書的質感。這就和人們懷舊,喜歡用筆在紙上寫字是一樣的道理。但電子書是趨勢,所謂趨勢就是即將到來的事實,是不可阻擋的。到2007年的時候,世界上94%的信息為數字格式的。想想我們現在每年寫的字數量有多少,在電腦上打的字有多少。假定我們每天打100個字,一年也有36.5萬字了,但寫的字卻屈指可數。所以一旦我認定這是趨勢(其實這已經不是趨勢而是事實),我就提前按照這種生活方式去做。
我有時候經常會想,將來人獲取信息的方式是什麼?可能會經過這樣兩個階段:
閱讀電子書,需要的時候就去檢索
在身體中植入記憶晶元,記憶力突破生理限制,會過目不忘。所有的信息就和電影一樣記錄在晶元中,需要用的時候和Google一樣,從大腦中檢索即可。這個場景在科幻劇《黑鏡》中描述過這樣的場景。未來你可能不需要讀書,當你需要某本書的時候,直接下載到記憶晶元即可。當然,書本身只是一部分信息,還有對於書中信息和知識的理解,這些需要時間去積累。這種方式的終極形式,就是人類的意識永生。身體機能會老化,但是記憶晶元可以移植到新的載體(可能是電腦,也可能是克隆的人體)上。雖然這種場景可能會有各種倫理上的問題,想想可能也很恐怖,但這是一條不可逆的路。對了,《黑鏡》也是一部神劇。
下次再分享下我是如何挑選、閱讀電子書和做筆記的。
推薦閱讀:
※人類正在向虛擬空間移民,你需要構建自己的網路生命體!
※如何看待知乎未來的走向?
※如何看待網爆的微商與奧巴馬合影握手事件?
※唐子鹽:自媒體人掌握這些技巧,每月多賺3萬元!(28課)
※一款閱讀產品是怎麼爆紅在社交圈的,來自第九課堂的一名小白運營對他的分析和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