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家庭,從不好好說話開始
1
這是真的。
認識的一個中年男人,性子暴,三天兩頭瘋狂罵孩子。
你能想像的污言穢語,他大都向孩子招呼過。
孩子高考前夕,忽然起不來床。關在房中,不上學,不吃飯,不和任何人說話。他自然又罵。可是再也無濟於事了。孩子在他罵完離開後,打開煤氣自殺。
所幸的是,母親及時趕回,將災難制止。
這個父親不解:「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這麼差么?不就罵了幾句?」
他不知道的是,他每一次辱罵,從來沒揮發,也沒被時間稀釋,孩子一直留著,把這些話語一句一句地,栽在日記里。
到如今,已經攢下了十多本厚厚的日記。
日記里,多是關於她遭受的貶損,承受的羞辱。字裡行間則滿是抑鬱至極的話語:「為什麼我不得暴病死掉......」
「死了,就不會罵了吧?」
2
我們以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不罵不成人。因為「這是教育」
可是,我們誤會了:教育與罵,是不能劃等號的。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就講述過這種現象。
實驗人員找到幾十個孩子。
第一組孩子,讓他們進入一個房間,觀看實驗人員與房間內的玩偶溫柔擁抱,說話,唱歌。
第二組孩子,則讓他們看到實驗人員對玩偶瘋狂踢打,辱罵,摔來摔去。
結果可想而知。
第一組孩子,也習得溫柔。
第二組孩子,習得暴力。
是的,暴力的教育,不會結出美德之花,智慧之果,而是會結出殘暴之實。
當你用語言暴力作為教育手段,你就已經悖離了教育的初衷。
3
這個動圖,想必大家都看過。
2015年9月,泰國。
一個當警察的父親下班,回到自家小超市,看到兒子在玩遊戲,一時間怒從心中起,不斷喝斥。
兒子沒有理睬。
父親掏出配槍,將子彈上膛,放在兒子面前,說:「你有種就別活了。」
說完轉身走了。
嘣,身後一聲恐怖的槍響!
他一轉頭,兒子趴在桌子上,已開槍自殺。
父親如遭雷霹,也倒在地上,痛苦得撕心裂肺。
可是,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
要知道,語言是真的能殺人的。
4
2016年,瀋陽心理研究中心,有心理專家採訪一群少年犯。
這些少年犯中,個個只有十幾歲,但要麼盜竊,要麼殺人,身上罪孽累累。
心理學家追問他們的家庭。
然後發現一個可怕的規律:父母在他們童年時種植什麼,以後就收穫了什麼。
一個叫小林的孩子,幼年父母離異,跟著母親生活。
母親戾氣爆棚,動不動就歇斯底里地罵:「你個畜生,你怎麼不去死!」
後來,他果然自殘,自虐。
中年沒念完,他輟學,去洗頭店打工。
有一回,他幫客人洗頭,因為水燙,客人投訴了他。
老闆怒不可遏,對他大罵:「你怎麼不去死?!」
這句話勾起小林痛苦、屈辱、怨恨的回憶。
他回到童年時那個無助的孩子,本能地反擊,他拿起一把水果刀,連捅自己的老闆。
最終,老闆不治身亡。
而他鋃鐺入獄。
「怎麼不去死」,終於變成了一把刀。
先刺向孩子,再刺向他人。
還有一個孩子,長期被母親罵:「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他在這種羞辱中長大。
對人仇視,於己輕賤。
中學時,又有同學罵他:「一天到晚只知道吃。」
他一時羞憤難當,撲上去,用刀子捅瞎了同學的雙眼。
「就知道吃」,由隱形的利刃,終於變成殺人的利刃。
還有一個少年犯,童年時一直被父親辱罵。
罵得最多的,就是豬腦子。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豬腦子,他學會了賭博。
越賭越大,越賭越大。後來錢全被設計套光。
他去理論,被賭場里的人罵「無能,廢物」。
憤怒的孩子拿了一把槍,殺了賭場里最有錢的那個人。
「豬腦子」由被摧殘者,變成殺人者。
人怎麼被對待,以後就會怎樣對待他人。
在《「曖昧」的鄰居》一文里,余傑曾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那些被施加虐待的人,很多都會淪為對更弱者的加害者。只有這樣才能完成苦難的轉化。」
所以,被施暴的孩子,多數成為後來的施暴者;
被凌辱的羔羊,多數成為後來殘害他人的惡魔。
可是,如果在童年之時,這些孩子就是被溫柔相待的,又何至於發生後來的悲劇。
5
在涉世之初,父母百般打壓,孩子就會像弗蘭西肯斯坦一樣,飲惡而生,食惡而長,變成惡的化身。
父母口出善語,口出良言,孩子就會收穫春風一路,溫柔一生。
你可能要問: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舉兩個正面例子。
有一天,一個父親帶著自己的一幫孩子,去一個小店吃飯。
其中一個孩子,不知因失誤,還是能力不及,害大家輸了足球比賽。
父親心情不佳。
當孩子問:「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嗎?」
父親沒好氣地說:「你沒資格吃冰琪琳。」
孩子睜大雙眼,可憐兮兮地道歉:「對不起嘛。」
但父親很不耐煩,甚至開始罵:「你這個沒用的傢伙。我不會買冰淇淋給你,給我去那裡坐好。快去!」
這種話語,許多父母也常常說。
但是,真正心懷悲憫、懂得愛與尊重的父親,是怎麼做的呢?
一個穿黃衣的男子站在一邊,聽到了這番對話。
他很不是滋味。
當孩子含著眼淚經過他,一邊走,一邊說:「我已經儘力了。其他人都有冰淇淋吃耶。」
父親還是生硬地拒絕,並罵他是個「盧瑟」。
這時,穿黃衣的男人忍無可忍,走到這個父親面前,說了以下一番話。
他說:
「這樣吧,你可以帶我到外面街上,把我痛扁一頓。
但是,拜託,拜託買冰淇琳給他吧。我們在人生中都會犯錯。但他只是個孩子。」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把手搭在這位父親的身上。
眼神非常真摯。
我想,每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孩子,都會為之動容。
為了怕父親反感,以為這是說教。
他以退為進,繼續說:「恕我直言,我不是教你怎麼教孩子。而是以同為男人的立場與你對話。」
「同為男人」,就能取得對方認同,減少抵觸。
但「對話」,才是這位男子真正的目的。
父親為自己辯護:「我只是想讓他學到教訓。」
這句話,每一個父母都不陌生。
許多父母幾乎天天這樣想,也這樣說。大家在這句話的庇護下,對孩子進行控制、施暴而不自知。
但,不是的。教訓不等於辱罵。
黃衣男子繼續說:
「對,但你知道嗎?
人生本來就充滿挫折跟挑戰,他早晚也會自己體會到這件事的。而他們現在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爸爸會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
最後,為了幫助一個孩子得到愛,他甚至提議,由他自己出錢,讓父親買一個冰淇琳給孩子。
「請你買冰淇淋給他吧,我甚至可以付冰淇淋的錢。
你買冰淇淋給他,會讓他覺得我有一個全世界最好的爸爸。」
後來,實驗人員走出來,告訴這個黃衣男子,這是一場隱藏式拍攝。
並問他:「你想對這個父親傳達什麼訊息呢?」
黃衣男子答:
「父親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結果你跟小孩說,你是個沒用的傢伙。人生已經夠艱難了,不要再去人為地製造困難。」
是的,製造困難不是教育。
貶損孩子更不是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在挫折之中,讓孩子懂得,他儘管努力,奮力前行。而不論結局如何,他永遠有一個接納他的家庭,一對接納他的父母。
6
泰國有一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短片。很短,只有三分多鐘。
但這三分鐘,卻打動了每一個充滿愛的家長。
短片叫《豆芽兒》。
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夢想,從豆芽開始。
它講了一對底層母女的故事。
媽媽是一個文盲,在菜市場賣菜,收入很低。
有一天,女兒發現別的攤子上,豆芽賣得特別好。
「ju,你在看什麼?」
「媽媽,為什麼豆芽賣得那麼好?「
「因為只有一個攤子在賣豆芽呀。」
女孩說:「那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面對這個提議,母親雖然沒把握,也不懂如何種豆芽,但是,她是怎麼應對的呢。
她沒有否決,更沒有羞辱。
她說:「嗯,我們試試!」
她們買來豆子、種菜盆,把它們放在陽台上。安上土,撒入豆子。
可是,泰國那幾天的太陽太大了,豆芽剛剛發芽,全都曬死了。
女孩很受挫。
但媽媽依然滿臉微笑,說:「沒關係,我們再試。」
母親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了,她不識字,也不會寫字。
但是她明白,書上一定會告訴她們怎麼做。她找來一本專業種植豆芽的書,讓女兒一句一句念給她聽。
書上說:「豆芽須在陰處生長。」
於是,她們在菜盆上蓋上厚布,不讓陽光曬到它。
「這次會成功嗎?」
「我們試試。」
然而,還是失敗了。
因為想讓豆芽健康成長,除了不被暴晒之外,早晚還需要按時澆水。
但她們的賬上已經沒錢了,再砸錢來嘗試,已經不太可能。
那這對母女會就此放棄嗎?
沒有。
外面正在下雨,屋頂漏水,有一滴掉在母親的臉上。孩子以為,媽媽哭了。
媽媽當然沒有哭。
她有了新靈感。
她們找到廢棄的瓶子,又找到一根竹桿,把瓶子一隻一隻系在竹竿上。
然後在瓶子里裝滿水,並紮上一個一個小洞。
「準備好了嗎?」
竹竿一轉,水從瓶子里一滴一滴流下來。
「它會成功嗎?媽媽。」
「我們試試。」
是的,她們成功了。
豆芽在瘋長,而女兒的好奇心也在噌噌噌地發芽。
「我們要不要種點別的?」媽媽問。
「我們試試。」
就這樣,女兒的好奇心、求知慾與創造能力,全在汨汨成長。
她成了netnapa saelaa博士,獲得sarnrak項目的獎學金,在瑞典進行專業研究。
為什麼這個女兒能快樂地成長?
因為她有一個很貧窮,很卑微,但又很偉大的母親。
她不以成人的偏見,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她不以自己的無知,拒絕孩子繼續探索的腳步;
她也不以失敗,終止孩子一次次的挑戰;
更不以自己的貧窮,自己的情緒,作為打壓孩子的借口。
她只是一次接一次地說:「我們試試!」
種豆芽?我們試試!
考100分?我們試試!
出國?上大學?去瑞典做博士生?我們試試!
人生就在一次接一次的「試試」中,變得越來越有趣,也越來越開闊。
這個母親沒有錢,也沒有文化,但是她懂得,要盡我所能地,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並用成人的資源,去幫助孩子達成所願。
關鍵是,不阻止,不貶損,不辱罵。
所以她和女兒能在逆境之中,戰勝不利因素,像豆芽一樣成長。
一個家庭的毀壞,從父母不好好說話開始。
因為,在你的負面評價、惡意攻擊中,孩子自我完善的願望,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低。
他會叛逆,怎麼壞怎麼來,怎麼讓你失望怎麼做。
而你愈加憤怒,罵得更凶,他則變得更疏遠,更糟糕。惡性循環,無休無止。
要記住,一個孩子的成長,從父母的支持開始。
他會在父母的正面引導中,向真、向美、向善。
他會努力變得更好,沿著你們的期待,也沿著自己的期待,去前行,去努力,在人生之途中,走出自己的燦爛。
那時你就會明白,家庭教育,並不是一件難事兒。
它只需要,你做好孩子的榜樣,並管好你的情緒和舌頭。
————END————
喜歡就點個讚唄~
歡迎關注我,我會每天更新三個高質量回答~
推薦閱讀:
※為什麼魯迅的病句就是不矛盾,錯別字就是通假字?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如何不負此生?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戴眼鏡的孩子學習更好?來自中國的證據
※江西某大學黨委書記在學校頒獎典禮上高呼「領導都站著,讓老師坐」,你認同他的做法嗎?
※南加州大學 (USC) 是怎麼從排名第 41 變成排名第 21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