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跨文化環境中有效交流——社交、課堂、與導師溝通

作者/子楚

編輯/大魚


前段時間,經過筆者和其他研究生以及兩個健康中心的心理諮詢師的努力,面向國際學生(研究生)的跨文化交流的研討會終於成功舉辦。

研討會的內容設計還真不錯,而且都是留學生最關心的問題,讓大家受益匪淺,所以筆者就把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大家,希望在海外的留學生和喜歡跨文化交流的人等一起獲益。

研討會的大體內容是:包括筆者在內的四個研究生作為與談人(panelists)分享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為整個活動設定一個樂於安全分享自己經歷的基調。

然後參與活動的學生們被分成四個小組,每個與談人負責一個小組,組織大家討論每個場景/議題。然後匯總,大家貢獻建議分享經歷,然後由有跨文化交流背景的心理諮詢師給出建議和總結。

最開始與談人分享自己經歷階段,一個女生提到她收到她導師給她論文發的很長評論,她理解為導師認為她不是個好學生,並且不想指導她了。

但經過之後一次次的交流之後,她才意識到導師的真正目的是不想讓她花太多時間在錯誤的選題和研究方向上,並且確認了她是一個努力工作的學生。

我分享到,不少美國人傾向於把自信等價於能力。當我的實驗不成功時,我會不停地思考各種可能的原因,想很多,會焦慮,所以表現得可能不夠自信,但美國導師會認為不自信是因為做的不好。

我還分享到,在國內可以誇別人漂亮,可以詢問對方是否是另一位朋友的男/女朋友,但在美國由於政治正確和隱私考慮的原因,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說,會被認為不合適,甚至冒犯人。


壹 社交場景

大家想想自己在下面場景里,如何反應:

場景A:當你到達系裡的派對時,看到人們圍成幾個不同的圈子在聊天。你認識一些人,但不是很熟。這時候,你是否加入他們?為什麼?

場景B:你在當地學生(如美國本土學生)圍城的圈子裡,但他們都在很高興地談論著你不熟悉的電視劇時,你是否加入?為什麼?你會說什麼來加入?你可能會顧慮些什麼?

場景C:系裡月度研討會(seminar)完後,你注意到你實驗室的一些夥伴和一個教授討論一些你感興趣的事情。你是否加入他們?如果不,什麼顧慮阻止了你加入?

我們討論的有用信息:

一個中國研究生提到:在中國,派對一般只邀請熟悉的人來參加;而在美國,很多派對都允許朋友帶自己的朋友來,所以很多人相互不認識。

所以在美國,面對派對里很多陌生人,一些人或許會有更強的社交焦慮,這時候要想在派對里玩得開心或者認識人,跨出舒適區(Comfort Zone)就很重要了。

要跨出舒適區,可以在心裡鼓勵自己:我有有趣的東西要和大家分享。

在聊到當別人在談自己不熟悉的電視劇時,我的經驗是儘管去問他們一些問題,美國人會覺得你感興趣,所以願意讓你加入話題來。

一個韓國男生提到,可以思考一些和電視劇場景相關的自己的真實經歷。

比如人們在聊戰爭戲時,他就會談他自己在軍隊里的經歷(韓國是全民皆兵制,除非是特別優秀的運動員或者專家,每個韓國男性都得在部隊里服役一年)。

如何融入外國人的朋友圈或者派對,我以前已經寫過相關文章,大家可以參考:

初來乍到,在海外如何更好地融入外國人的朋友圈??

mp.weixin.qq.com圖標

跨文化交流專家給的建議:

最基本的原則是:要好好對待自己,不要評價自己

A.在社交場合展示出對別人的興趣或者積極交朋友是很尋常的事。同樣的,在學術場合里,加入別人的討論和與別人交換意見也是該做的。

我加入別人,不需要別人的同意。加入的確可能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但別人的許可並不是必須的。

B. 社交並不是表演。社交需要自己對別人打開心胸和接受自己,但並不是一場需要別人打分的表演。

C. 去加入一個圈子很正常,如果自己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去聆聽他們的談話並且嘗試加入。

同樣的,當談話進入我不熟悉的領域時或者我對談話內容不感興趣時,從這個圈子裡出來加入別的組也很正常。這時可以說:「我去接點飲料」,然後就離開。

D.在美國文化里,許多人都很包容,並且時刻準備為新加入他們的人騰出空間。

E. 在一個外向型的社交文化里,明確表達我說話的目的和思維(轉變)過程會對自己非常有幫助。並且,保持好奇心是件好事。


貳 課堂學術場景

大家都想想自己在下面場景里,如何處理:

場景A:你被分配到一個課堂小組裡。作為唯一的一個國際學生,並且你的母語不是英語,你對參與小組有點擔憂。

當小組討論進行時,你有時不能完全理解別人說的點,或者在上下文的聯繫中迷失了;

你想積极參与小組,但你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夠好,你擔心會說一些不對的話,或者誤解別人說的話。你會怎麼辦?

場景B:第二周,你再次參與你的小組討論。這次,有人不停地說自己的意見。你同意他們說的某些方面,但並不同意他們談論的方向。你會如何做?

我們討論的有用信息:

我的經驗是,美國老師和同學是非常喜歡別人問問題的,因為問問題能表現出你在專心聽別人講,並且對他們講的內容感興趣才會問。

你所問的問題也很可能可以解答別人的疑惑。經過我觀察,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有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即使沒聽懂或有問題,都選擇不說出來的,有些甚至會假裝聽懂了,不過課後你一問才知道,他們其實根本沒聽懂。。。

另一方面,你問問題,也可以讓自己更加專註於對話,所以也能更容易讓自己聽懂。

一個非常害羞的中國姑娘說,以前有個英國小帥哥的英倫腔很吸引她,所以她就加入他的小組討論。

進去才發現裡面全是英國人,全部用英倫腔交流,她幾乎都聽不懂。她也全程不好意思說自己聽不懂,所以進退兩難、非常尷尬。

我就建議她可以找小組裡和她最熟或者最友好最好說話的人,跟她說下自己聽不懂的問題,然後可以讓他幫助她或者給些建議。

另一個中國女生提到:在課堂上發言或者小組討論中,首先你得嘗試。不要怕犯錯。

你不必把每件事都做得百分之百正確,只需要努力讓自己每次都比上次做得更好些。

跨文化交流專家給的建議:

A.英語等第二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幫助我實現最終目的——學習和交流的途徑。

B.美國教室文化是外向型的,是非常面向過程/以過程為導向的(Process-oriented)。

在過程為導向的交流中,人們更關注內容,更在意達到結果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本身。

所以很多美國人在說話時會很在意把思維過程展示出來。具體請參考我以前寫的文章:

我觀察到的一些中美思維和交流方式的差異?

mp.weixin.qq.com圖標

C.在課堂里,參與是高度被重視的,會被視為是一種我對團隊和課堂做貢獻的方式。所以,積极參与很重要。

D.一下行為在美國課堂里不但合適,而且是被鼓勵和欣賞的:

1.提問題。你的問題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會很有價值;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問題會很傻,但其實當我們終於問出後, 別人眼睛一亮,說:good question!

2.說出思維過程(think out loud)

3.幽默

4.讓人們知道我所想的,而不僅僅是結論

5.即使我沒有完美的答案,也要說出來;因為這是「對」話。

6.和團隊成員進行互動的思想交流(Participate in the back-n-forth and give-n-take process with team members)

7.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確不知道有些東西這個事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記住,我們都可能會對自己非常苛責,非常容易評價自己。

8.對團隊工作採用雙贏的態度和途徑。

E.在團隊合作里,平等地合作是最好的方式,而去爭取主導權或者選擇沉默地服從則不是很好的方法。

F.在團隊交流或辯論中,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是可以的。但要採用合適的策略。

最好以肯定對方或同意對方某些觀點開始,然後再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方向。

G.如果你選擇沉默,首先別人不會知道你在想什麼,美國人可能認為你不喜歡他們,或者對他們的話題不感興趣。所以要明確地表達出你的想法,幫助別人理解你。即使你沉默居多,你至少可以給大家說:I really enjoy listening to you guys talk. (我非常享受聽你們說)。

H.其實在互動中,可以多想想,在課堂學術環境里,我需要的是什麼?或者我想要在這些活動中獲得什麼?我想要跟做報告的教授更深入地聊下他的課題?還是想和其他同行聊聊天促進感情?我喜歡他們嗎?話題有意思嗎?

這樣才能讓自己清醒地把自己拉回到最初的目的里,這樣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孤立和自我懷疑的狀態。

I.要學會插話(interject)的藝術。要插話時可以說」sorry to interrupt「,這樣別人可能就會停下來聽你講。完美的插話時機永遠不會到來,聚焦於你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是合適的插話時機。

關於插話的藝術,大家可以看看知名主持人的人物採訪類節目,仔細看看他們就在當嘉賓說到某些有趣或者重要的點時,立馬(有時甚至毫不客氣地)打斷他們的話深入問下去。

他們就是關注於想要從對方口中挖出的內容,而不是合適的插話時間。如果他們要等時機,那很可能話題就會被嘉賓帶到不重要的地方去而浪費了節目的時間。


叄 與導師交流的場景

大家都想想在下面場景里,自己如何應對:

作為國際學生的你已經在學校待了兩年了,你戰戰兢兢地和導師見面。你覺得自己導師非常嚴厲並且對你要求很多。不時地,你在你課題研究的某些地方卡住了,止步不前。

你的導師不但沒有鼓勵你或者給你足夠的指導,而且有時候還毫不掩飾他的惱怒,甚至提醒你他已經跟你討論過這個問題很多次了,要求你趕快做出進步。

但他不知道的是,你已經工作得非常努力了,花了額外的時間來嘗試解決問題,並且你已經對自己非常苛刻了,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讓你導師失望。

你覺得自己很受傷,並且對導師非常不滿,但你不認為自己應該或者能夠說什麼。

你不想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所以你決定除了偶爾跟朋友或家人吐槽一下外,還是默默忍受了。

這是你唯一的選擇嗎?有哪些關於這個場景的假設會影響你對這個事件的理解和反應?有哪些假設是和文化相關的?你可以嘗試用哪些方式來為自己辯護,並且改善自己和導師的交流和關係?

我們討論的有用信息:

有人說,和導師當面交流時可能會有壓力,會緊張。所以寫下來發郵件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把問題思考清楚,把表達琢磨完美。

但也有同學更傾向於當面說,因為書寫有時很難表達清楚細節並且花費時間。所以大家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過我建議大家兩種方式都要用,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在當面交流時遇到問題就要當面說清楚,最好不要忍著難受的心情過段時間再發郵件,這樣中途就會浪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在這問題上。

有個女同學說,你是個學生,你需要學習,學習就意味著會犯錯。所以你應該為自己的學習過程辯護,也就是說為自己會犯錯這個事實辯護。

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想想,我能做什麼?比如我可以嘗試A、B和C三個方案,問問導師怎麼看。

跨文化交流專家給的建議:

A.我們以前學到的努力工作的方式和我所習慣的指導類型可能和美國導師所期望的有文化上的差異。與以往遵循明確的指導和精確呈現結果不同,在美國我們可能被要求(期望)評估可選方案、試驗和先自己解決問題。期望上的差異自然會導致挫敗感。但這些都來自於文化差異。並不需要因此感到羞恥。

我們只需要學習差異,和做出必要的調整。這不是關於好與差,或者有資格與不足夠的問題。這只是研究生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下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當然導師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或者不看重這一點。)這自然需要花不少時間。但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該把這個過程看作一個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過程。

B.在我們的文化里,我們和教授的關係可能更加單向:我只被教授告知「一次」要做什麼。如果我沒有聽清楚或搞明白,我需要自己找一個辦法去弄清,所以最好不要問教授,讓自己尷尬或者麻煩教授。因為如果問了,反倒可能會被老師說我們聽課不認真。

但在美國學術文化里,很多導師並不認為自己比學生「高人一等」(當然也看人),所以導師和學生相對來說會更平等,會更像同事一些。學生與導師的關係以及會面里也會有更多的互動性。

當我們和導師談論下一步做什麼時,讓導師闡述清楚問題以及給於自己的反饋都是很正常的,而且不少導師往往也樂於這樣做。並且在會議結束前,我們和導師對所討論問題和同意事項都有同樣完整清晰認知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可以讓他們用例子來闡述,我們可以問相關的閱讀資料或者跟其他學生討論以便我對我的目標或者導師的期望有切實的把握。我們也可以用電子郵件總結和確認我理解的信息、時間限制和期望的質量。

C.我們的工作和健康都很重要。我們希望努力工作。但我們也需要照顧好自己。好的健康可以保證長期工作質量。

D.我們的工作和健康最終也對我們的導師非常重要,因為兩者:

1.能幫助達成導師的研究和論文發表目標。

2.會影響研究團隊這個整體——工作效率,令人愉悅的團隊氛圍和精神,和良好的實驗室聲譽。

3.也是導師的責任。因為導師是團隊的領導,所以應該對成員負責。

E.當我們在導師面前為自己辯護時,我們應該

1)以我們和導師的共識和對做的好的地方的確認開始,然後

2)確認因為目前事態導致的我們和導師共同體驗到的沮喪。我們可以解釋我所學習到的文化差異對我們研究方法的影響。然後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階段性或發展性目標(developmental goals)和為達到目標所做出的調整。最後

3)我們可以尋求導師的支持和更明確的交流。

感謝組織、參與這次研討會的研究生和心理諮詢師提供的資料和建議。

祝大家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更圓滿、有趣的體驗,也祝願大家生活愉快。


往期精選

Dr.Strangehate:顏寧離開中國的一個被忽視的原因——撒貝南踩了哪些「政治正確」和女權的「雷」?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長按二維碼關注!

也歡迎對傳統文化和歷史,或對海外留學有經驗分享的有志之士,加入我們東觀西望團隊!

weixin.qq.com/r/cC4UDB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華夏人喜歡「唐人」這個稱呼?比如唐人街、唐裝等等
JPSP-ASC 新主編
今天你跨文化了嗎?
歐美城市的人們如何看待吉普賽人?
西班牙大學已經被中國人佔領?

TAG:跨文化 | 人際交往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