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需求算是好需求?

聊過需求,看過需求,也寫過需求,最近在想,什麼樣的需求才算是好需求?

產品經理的一大作用就是「承上啟下」,無論是寫PRD,畫原型,還是去考察行業,搜集、理解競品,都是在重複「收集挖掘->學習理解->轉化輸出」,將自己得到的內容梳理後,以清晰、簡潔又直觀的形式,輔助他人做進一步的工作。其中對需求的描述,就是最常見的「承上啟下」形式。

題圖是舊金山的塗鴉,唐人街有很多,但是這個塗鴉在Fillmore St.和Fulton St.的交口,非常jazz了。

筆者認為,好的需求應該至少有如下特徵:


闡述需求背景

說明需求來源,整理出需求方的原始描述。並依據該描述,能與需求方進一步溝通,來理解該需求的目的,對需求進行粗略分類:

  1. 功能補充:是不是產品現在的版本完全沒有應對需求的方式方法?
  2. 優化建議:是不是產品包含了該功能,但是用起來不方便?或者只能通過walk around去達到目的?
  3. 問題修復:是不是產品提供的功能有bug?
  4. 常規變更:是不是上線一段時間後,用戶提出的需求變更?
  5. 其他:是不是用戶對項目、產品、甚至公司的不滿,導致的吐槽或情緒發泄?

通過溝通,進一步判斷出需求的級別:

  1. 產品級:滿足此需求後,能對產品本身的通用性、易用性等帶來提升,讓產品所在的各個客戶項目受益,或者能為銷售提供有力武器。
  2. 項目級:需求不具備行業通用性,也對產品本身沒有本質提升、優化,但對於改善項目中的產品體驗有所幫助。
  3. 個人級:個別用戶的單方面意見,不具備項目內通用性,但對緩解用戶情緒有所幫助。

判斷優先順序

對需求有了初步理解之後,要了解客戶對滿足需求的時間期望。同時,應該對需求的「規模」有一定的判斷(可依據前文需求級別、分類),粗略評估工作量,避免低效、被動溝通,並儘可能為處理需求贏得時間。

判斷優先順序,要綜合考慮客戶的時間期望,和需求本身的影響範圍。而定義優先順序可以通過四象限法,說明該需求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比如,影響SaaS產品全部租戶的重大bug(需求類型:問題修復),即使客戶沒有時間期望,也應該是「重要&緊急」的最高優先順序進行處理。


說明業務場景

對於一個前台模塊/功能,通常都有其完整的業務場景。從對該需求涉及到的用戶入手,描述該用戶對於此需求的業務期望,通過滿足該需求,具體解決了此用戶什麼樣的問題?提升了工作效率?還是完善了其在產品中的體驗完整性?

有了期望,針對該期望去設計並描述業務場景涉及到的流程、邊界、系統影響,並以此去確認自己的理解和設計,是否真正滿足了客戶需要,啟發客戶進一步明確需求。

在說明業務場景的過程中,進一步將該需求進行模塊化、功能化的拆解,把一個場景梳理為一個個步驟。可通過用例圖、流程圖,將業務場景進行描述。

* 推薦工具:Xmind


考慮實現難度

這個見仁見智,畢竟對於產品經理是不是應該懂技術這件事都沒有共識,儘管本人堅決認為產品經理必須要懂點技術。

一個需求,如果其業務場景憑空而來,產品經理無法判斷目前系統是否在技術、數據上可以支持的話,設計地再精妙,也可能落不了地,導致需求在產品經理和研發之間變來變去,最終做出來的也未必能滿足用戶的原始需求了。當然,也不要被現狀所累,不敢去承接需求,不敢去擁抱變化,技術現狀如果不夠好,那麼需求本身就是個去挑戰現狀的機遇,總不能做一隻鴕鳥,把頭埋在土裡視而不見。

如若了解當前系統的實現方式,知道目前數據結構以及結構變動的代價,在描述需求、開展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實現的難度,那麼至少可以去貼近現有的技術方案(或發現現在的不足)、更清晰地描述數據流程。


梳理數據流程

在業務流程圖之上的,是一條業務數據在系統內流轉的完整故事。業務流程可以粗略、直觀,便於與需求方進行溝通、確認,而數據流程則應該細緻、精準,把這一條數據從「出生」到「消亡」,起承轉合,所經歷地增刪改查,乃至對其他業務對象的影響,儘可能完整地梳理、呈現出來。

該過程涉及到對底層系統、數據結構的了解。要清楚理解一個操作對數據的影響,以及數據對後續系統自動化處理的影響,有邏輯,有依據地表達出來。

* 推薦工具:ProcessOn


文檔結構清晰

有的需求文檔看著就頭大,有的文檔看著就舒適——這很可能是因為文檔結構、格式所帶來的直觀感受,完全是寫文檔的態度、對文檔工具利用程度的問題,甚至到不了「文字功底」這個級別。

對於需求文檔:

  1. 有清楚的目錄。讓閱讀者清楚了解文檔結構,也能讓撰寫者有一以貫之的思路。
  2. 格式、字體統一。並不是全篇都是「正文」,而是依據文檔目錄結構,該正文的時候就是正文,該標題的時候就用標題,對於粘貼來的文本也要將其統一為當前文檔應有的格式。
  3. 善用條目。無論是1、2、3、4這樣的編號,還是一個個項目符號(bullets),把觀點逐一列明,提高文檔的可讀性。
  4. 少用顏色。除非強調關鍵點,否則盡量避免多種字色混雜,加粗、斜體濫用。
  5. 「一圖勝千言」的前提是——圖要畫得好。尤其是流程圖,看過畫了還不如不畫的流程圖,依據這圖做解釋講都講不清楚。流程圖是闡述邏輯的工具,千萬避免形式大於內容,為了畫圖而畫圖,要先有邏輯,再出圖,把流程圖的格式布局調整清晰,對於完善邏輯和思路都有幫助。

避免成為傳話筒

最後想說的是處理需求的態度。作為承上啟下的產品經理,如果不能「對上深挖需求,向下清晰表達」,而僅僅是複述轉達,沒有任何消化理解,這就不是需求好或不好的問題了,而是產品經理對待本職工作的態度問題。

需求說明,是對客戶的責任,對產品的責任,對個人工作的責任,對團隊成員的責任。也許以上每一點都可以做的不夠好,但是至少不要只做一個需求的傳話筒。

自勉,共勉。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用戶畫像(上)
主流CRM系統體驗報告 :銷售易、紛享銷客、愛客CRM
如何制定高效的信息推送策略,將用戶牢牢「套住」?
貓奴必備!-「一日貓APP」體驗報告
產品的四種能力之四

TAG:產品經理 | 產品 | 產品需求 |